一、描述插图——演绎情境亲密的对话 语文教材的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 诠释了课文内容,是文本的第二语言。在教学中,如何扩大 第二语言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课文插图中有很多是连续性的,有一定的情节。一打开课文, 学生就会去尽情欣赏,享受插图带来的惬意。在教学时,教 师应挖掘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插图进行描述, 让每一幅插图都“活起来”。
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 学生对照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畅想:槐花开时,“我” 和小伙伴们爬上树摘槐花,够不着的用竹竿做简易钩子去勾, 把槐花套进钩子转动一下树枝就断了,槐花就落下来……口 袋装不下,我们就用塑料袋、用篮子装槐花。学生们热烈地 讨论着,充分开展想象。这里,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场景再现,为他们推开了一扇表达的窗户。通过窗户,学生想象人 物的动作语言、课文描述的情境,与插图进行亲密的对话, 表达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二、自由补白——驰骋思维想象的空间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有很多“留白”的地方。这些 “留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的 感觉。教学时,可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驰骋想象进行 填补,这是一个非常实效的表达训练。
如,苏教版第二册《小动物过冬》一文的最后一节是这 样写:“他们商量好了,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教学 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三个小动物会怎样商量的?这 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它们醒来后会想什么?做什么? 第二年春天,他们相见后又会怎样打招呼呢?”这些想象的 情景,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他们写作起来得心应手。
这些补白训练,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点燃孩子们的激情,使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模仿再现——凸显个性精彩的内容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 文既久,自然纯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习得技 能的一种方式。中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仿名家名 篇进行写作。这是独立习作的基础。仿写是一种重要的练笔 方法。苏教版中低年级课文中可仿写的地方很多。我们可以 抓住文章布局、句式表达、细节描写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中有一段天鹅破 冰场面的精彩描写: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整群天 鹅在老天鹅的带领下纷纷投入破冰工作,齐心协力,最终取 得了胜利。在教学时,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品赏这动人心魄 的场面,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了田 径比赛的精彩场景,有的学生写了书虫市场的热闹场面,有 的学生写了农村秋收的繁忙景象……这些场面,孩子们都能 抓住语言和行动来描写,甚至还有心理描写。我们要抓住课 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品赏,并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让学生 在“仿”中求“创”、求“活”、求“新”,将习作化难为 易,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角色扮演——点燃文本创编的激情 哲学大师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 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开发文本资源。这样,使学生在创编文本中感受语文学习的 快乐、体验习作的快乐,从而产生写作的需求。教学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一文,在教到孟郊和母亲告别时,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自己和亲人告别的场景, 想一想离别时自己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中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人 物的思想情感。在教例中,从熟读课文到内化语言,再到角色扮演,学 生对课文人物的特点更清楚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大 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此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写 出一篇很好的习作。
五、续写后事——挖掘潜能释放的情感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精妙 的结尾能给文章增色不少。针对故事类课文结尾言犹未尽的 特点,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 这是习作训练的一种有效策略。这种习作训练,需要教师在 教学中深刻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如,苏教版二年级的《狐狸与乌鸦》是一篇经典寓言, 最后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一句结束。这样的结 尾给学生留下无尽的遐想:“狐狸把肉吃了吗?乌鸦会怎么 想?下次狐狸还能骗到乌鸦的肉吗?”此时,教师抓住时机,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并以《乌鸦被骗之后》为题让学生续写 故事。
六、读后感悟——展示心灵告白的丰采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短小 精悍,以小见大,写出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骄 傲,时刻要保持一颗谦逊低调的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 行人格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解 读文本,感受小故事包含的大道理。这时再让学生写出读后 感,学生不仅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而且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灵活、机智地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以课文文本为增长 点进行习作指导,这是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同生共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对文本多一些审视和叩问。在教学中, 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练笔中倾诉、倾诉中习 作,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201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