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讨论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男女两性间差异不显著,这与 国内外已有关于社交焦虑的研究相符[2-4],说明社交焦虑状况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时代的发展,两性之间的平等 在众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体现,尤其在大学生群体 中,自由轻松的社交氛围和场合往往给予男女两性同等的机 会。社交焦虑水平在不同年级间呈现显著性差异,从调查样 本来看,大二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要显著高于大一。大一新 生刚刚入学,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热衷于参加 各类社团,广泛交友,希望自己能迅速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社交网络基本固定,在不断的 沟通交流中开始渐渐领悟和感受到种种困境和不悦,顾虑的 增加、自信程度的降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我的社交焦 虑水平。父母被誉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子女的 影响毋庸置疑。一些客观因素诸如子女的数量、教养方式、 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深刻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状 况,特别是社交焦虑状况。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交 焦虑水平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间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与一些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不符[4]。原因可能在于此次调查样本 选择在祖国的西北地区,样本中非独生子女占据绝大多数 (70.9%)。然而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讲,他们的社交需求往 往不是很强,他们的交往对象更多的固定在直系的兄弟姐妹 之间。由于相对欠缺社交经验,所以在很多社交问题上显得 不够自信。对于独生子女来讲,家庭环境某种程度上强化了 社交动机,在逐渐交友的过程中,社交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 在日后的社交情境中显得更加自信。社交焦虑水平在不同的父母受教育水平上出现显著性差异,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 父母的子女在社交焦虑上呈现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自身受 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局限,在时代残酷的竞争 压力下求得生存自然步履维艰,日夜奔波忙碌于工作,加之 对子女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足,与子女沟通交流相对较少, 往往造成子女的自我封闭,在发展关键期内逐渐固着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面临的社会处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交 焦虑状况也就越来越凸显,渐渐演变为对于自我价值的否定。
社交焦虑水平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上出现显著性差 异,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子女更容易出现社交焦 虑。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要显著优 于专制型和放任型。社交焦虑水平在来源地上亦出现显著性 差异,此研究结论与国内有关社交焦虑在城乡上差异的研究 结论一致[5]。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视野更加开阔,心中有优越感。与此相反,出生于农村的大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拮据,生存环境相对封闭,没有更多 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童年时期的伙伴也相对较少。成年 后尤其是上大学后,从农村奔赴城市,巨大的鸿沟之间会凸 显诸多不适,与同龄的来自城镇城市的同学相比,他们自卑、 腼腆、内向、压抑个性。社交焦虑与自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 系,包括自尊、自我评价、自我和谐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等各 个方面。[6]与自我缺陷感量表各项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表 明两个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在社交方面的焦虑与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交焦虑水平与量表中的自 尊、学习能力、外貌、体能等因子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社交 焦虑的同学往往表现为自信心的匮乏,他们对于自己各个方 面的评价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态度。社交焦虑作为影响大学生 群体成长成才的重大障碍之一,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和重视。在民族高等院校,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 之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显著性的差异, 因此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存在着一些障碍,加剧了民族院校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着重加 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自己本 民族的文化,做到开放包容,理解共融。丰富和发展民族高 校的校园文化,促进民族高校学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为 祖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对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遵循科学的咨询和治疗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实践 咨询中一致认为运用认知疗法对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 况有很好的疗效[7],改善他们的不良认知,进而逐步摆脱 个人与社会交往的恐惧,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群体中的温暖, 积极的肯定自己,进而克服羞怯、窘迫、寡言等社交焦虑状 况。与此同时,加强社交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学会正确与人 沟通的技巧,渐渐融入和适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提升自 我的幸福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