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纪录片的实质 电视纪录片的本质是利用真实有效的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 记录,通过纪录片工作人员的编辑工作再对这些还原的画面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 与修改,最终完成一部电视纪录片后向观众播放,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所以电 视纪录片实际是能够反射出客观真实环境的材料。电视纪录片的编辑过程必须充 盈着理性的味道,否则最终的效果会一塌糊涂。
二、电视纪录片的编辑工作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 编辑环节可以说是纪录片生成的最重要的环节,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 了取景拍摄环节之外,必须要依靠编辑工作才能够形成最终的完善的作品,这种 编辑工作与电影的编辑工作有着显著的差异,电影看重的是导演的主管拍摄,但 是电视纪录片必须依赖客观科学的拍摄画面,最后将这些零碎的画面依靠理性的 编导意识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纪录片过程。编导意识是指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在 进行编辑时要紧抓纪录片的实质主题,联系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合 理有效地控制纪录片,这种意识主要展现的是编辑本体。所以在电视纪录片的生 成过程中,十分看重编辑的编导意识。
三、编导意识要重视电视纪录片中画面的真实性与故事的紧凑性相融 合 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可以说是在原有真实拍摄画面的基础上考虑纪录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利用理性的思维将这些客观画面进行编辑,最终组装成 具有一定叙述特征的纪录片。很多编辑觉得只有反映客观情景才可以称为是纪录 片,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只看重拍摄环节,往往忽略了场景剪辑环节,导致最终生 成的纪录片缺乏生动性,让很多观众难以观看下去,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编辑在创作纪录片时一定要深入把握纪录片的实质内涵,紧紧围绕纪录片的主题 思想,对拍摄出来的画面进行挑选、整合,最终连接成连贯的故事,这样既可以 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还能通过真实客观的影像冲击观众的内心,达到较好 的效果。当然在编辑的过程中,每一个纪录片的编辑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理性与客 观,难免会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纪录片的生成过程中,因此观众在观看纪录 片时实质上也是在和编辑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但是这个情况必须是建立在 纪录片真实不作假的前提下。
维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是说要让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什么也不干,仅 仅只是进行画面的重组与整合,而是要让编辑可以利用真实画面的组装展现纪录 片主题的客观科学。所以通常纪录片体现的主题往往是在编辑经过理性思维的融 通后得到的故事。
四、在纪录片生成过程中一定要融合编导意识 纪录片从整个创作过程来看,编辑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模块,前期编辑 与后期编辑,但是在很多人的脑海中,编辑一般都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后期的编 辑工作上,可是事实证明真正优秀的编辑也会比较看重前期编辑工作程序,在刚 开始的创作过程中就要注入编辑自身的专业分析和题材选择,就算拍摄细微的情 节,编辑也不能忽视。因为纪录片的生成并不是简简单单随意而成,不管是编辑 自身的情感还是客观的理性事实也好,都要从纪录片的整体出发,不能单纯地只 考虑个体,而忽视整体。所以对待纪录片,编辑一定要从始至终地贯穿编导意识, 不要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制作技术上面,从典型的拍摄题材和情景设置入手,客观 表现记录主题,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就要展现出纪录片的主题色彩。在后期编辑 工作中更要加入编导意识。只有时刻谨记纪录片的主题,才能在画面的截取与组 合中体现出编辑所要表达出的情感,让观众更直接地体会作品的味道。
其实编辑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面对着很多已经拍摄好的画面进 行细心地甄选,这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编辑必须在考虑纪录片本体主题的同 时,融汇自身的情感,展现自己的创作想法,最终体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意义。
五、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一定要掌握好编导意识的“度”理所应当的,编导意识可以让整个纪录片看起来更像一个完整的甚至 是有趣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让这个纪录片紧扣主题,表达出纪录片本身想要表达 出的情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真实的拍摄画面反射出现实问 题,最终受到观众的响应,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在这整个过程中,如果编辑过 多地融入编导意识,或者是自己的情感色彩过于强烈,让纪录片失去其真实面貌, 就会给观众展现出较为虚伪的画面。有些编辑在工作时由于没有意识到尺度的问 题,经常会随心所欲地编辑纪录片,甚至是无节制地胡乱使用。所以編辑在进行 纪录片的编辑工作时应该控制自己的编导意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编辑选取的材料一定要真实有效 合理利用编导意识进行编辑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真实有效的编辑材 料。比如非常成功的一个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纪录片就是利用全 国各地美食的制造、特征和这些美食所蕴含的意义向大家娓娓道来中华传统文化 美食。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记录材料个个都是真实有效的,丝毫没有作假的痕迹,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纪录片中的画面材料有虚假的成分,那么这个纪录片就不 能称之为纪录片,反而是一部电影。所以,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编辑一定要 坚持科学客观的态度,将画面材料中的每一帧都进行审核与检查,不可以在材料 中加入任何虚拟的东西,不可以违反纪录片最基本的原则。
(二)要保持纪录片主题上的感染力 编导意识是让真实客观的画面材料通过编辑组装有了自己的情感和 主题。即使纪录片展现的是真实客观的画面,但是只要将这些生硬的画面进行维 修与整合,就会给它赋予生动的主题色彩。这种主题色彩必须是经过深刻的思考 与整理才能达到的效果。每一个编辑都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编辑过程的客观公正, 随着编辑自身的文化背景与知识储备的不同,对于相同的画面材料最终组成的结 果必然也有不一样的味道,再加上编辑融入各式各样的个人情感,最终会造就出 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所以编辑一定要体现出作品主题的感染力,这样才能创作 出具有吸引力的作品,博得观众的喜爱。
(三)要遵守原本的逻辑关联 每个人在观看相同的纪录片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每个人对纪录片的 认识也会千差万别。纪录片自己具有固定的逻辑性,含有一定的出场顺序,大多数纪录片会让观众感觉比较乏味,缺乏吸引力。为了提高纪录片的趣味,编辑在 工作时可以利用一些外在元素,避免让纪录片直接叙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编 辑一定要注意保持纪录片原有的逻辑关系,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反而失去纪 录片原本的关联性。
作者:郎大鹏 第2篇: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电影化趋势研究 随着国内一批批优秀纪录片的不断出现,在电视界掀起了纪录片创作 的新高潮。新高潮的背后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理念、叙事风格和表现形 式的重大改变。本文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为例,针对 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的电影化的趋势进行分析,探索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规律,为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电影化的现状和意义 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展现出电影化的发展趋势,而首先表现出电影 化趋势的是它们的叙事手法,因为纪录片的核心就是故事,所以故事的讲述方式 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纪实”的观念被引入了电视纪录片中,将我国纪 录片从思想宣传的导向慢慢转变到了遵守客观事实的道路上来,纪实类电视作品 将目标投向了普通人和事,从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中提炼素材,至此,作为创作 原则的纪实主义开始得到大家的認可。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外大量的优秀作品、 全新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引入,我国的纪实类电视作品才慢慢地踏上了多元化发展 道路,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也就成为了大众趋势[1]。目前国内学者对电视纪录片 叙事手法这个问题的研究涉猎不多,主要有黄先娟的《中国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叙 事手法研究》、张景薇的《电视法制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手法》、李晓虎的《关于 电视专题节目叙事手法的效果分析和创新——以新闻调查类节目为对象》、普布 卓嘎的《浅析电视节目叙事手法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赵丹的《电视新闻深度报 道的故事性情节在舆论监督与导向功能中的作用——《新闻调查节目叙事手法分 析》、雷扬的《电影化思维:互联网时代下的央视纪录片》、黄鑫的《浅析电视 栏目纪录片电影化趋势的特征——从〈纪事〉栏目纪录片分析》、孙海东的《纪 录片镜头风格的电影化》、詹庆生的《走向电影化——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 的艺术分析》、韩金娜的《纪录片创作中的电影化特征——〈重访〉栏目创作杂谈》等等。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停留在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手 法,而对电视纪录片微观表现手法的单独研究并不多,对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电 影化分析的研究就更少。虽然这个选题的研究者不是很多,但研究探索却是必要 的。叙事手法电影化恰恰是带给观众震撼最多的部分之一,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 有着关键作用,比如内容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节奏的设计以及镜头语言的升华, 往往决定电视纪录片的成败。
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走向电影化,有助于挖掘和借鉴电影叙事手法的 特点和表现优势,使纪录片能够更好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扩大受众面和收视率。
长期以来,纪录片在我国都属于较为小众的审美作品。与如今炙手可热的竞技性 真人秀节目相比,电视纪录节目似乎从来也没有引起过大众足够的关注。上世纪 九十年代,电视纪录节目以及带有纪录片特征的电视节目被一度认为是我国电视 屏幕上的独特美景,但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以及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电 视纪录节目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与人们生活节奏快速化相适应的快餐类电视 剧、娱乐类综艺节目占据了电视荧屏[2]。虽然近些年,如《大国崛起》《故宫》 等大手笔投入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如今在我国电视节目高度 市场化的背景下,这些依靠行政意志主导的作品很难成为主流,无论节目题材、 相关主题还是相应的投资回报,在收视率为主、广告收入决定生死的电视节目市 场中,这些只求传播不求回报的精良电视纪录作品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为 电视纪录片制作注入电影的表现形式如情感叙事等,通过设置一些跌宕起伏的悬 念、捕捉生动感人的细节、富有诗意的文学表达、运用真诚、真实和真情等因素, 从而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抓住受众的需求,促进电视纪录片与市场的紧密联 合,是适应市场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叙事手法电影化艺术特征分析 《茶》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来表现其美学价值与 茶文化意义,并且雅俗共赏,容易被大众接受。通过画面中的一片小小茶叶,奇 迹般地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呈现由茶的自然奇观、制茶工艺、古老茶艺、各 国茶道、茶叶之路等人物、生活、习俗和故事构成的六集优秀的影像符号,使观 看主体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文化差异、地域隔阂以及专业背景的不同而有欣赏上的 隔阂。这种大众化的共鸣和审美体验是最接近真实的,也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的。
《茶》这一纪录片叙事手法的电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题材的选择与内容。纪录片创作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选题。选 题选好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纪录片《茶》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因为茶文 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喝茶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所以这个选题本身就 非常接地气。正如节目中说道的:“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是因为这 里的土地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树,更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叶视为一种沟 通天地的生命”。当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收视率。真正让观众印象深刻并乐于 观看的电影也是这样,主题明了,再靠情节缓缓推进,跟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发展 来表现中心思想,让茶在细节与故事中丰富鲜活起来。
第二,题材构造。以往传统的纪录片题材结构基本是千篇一律,按部 就班,从头到尾,一个故事、一个主人公、一条剧情线索。虽然,这样能将主题 深挖,但绝对不适合观赏,更别说欣赏了。但电影作品就不同了,在讲述一个故 事时,大多数并不生硬,按照事件的前后顺序来进行[3],例如,很多时候电影 节目在影片的最前面会安排一段充满悬疑的情景来打开故事,引导观众自己产生 很多疑问,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观众对影片的探索欲望,也就有继续观看的动力。
《茶》这一纪录片利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了不同反响的效果。因此,总结这一经 验,在纪录片创作中加以应用,当我们罗列出片子里需要讲述的素材时,就要想 到该怎么安排它们出场的顺序,不同的顺序组合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给人们 的视听感受也大不一样。但所有的安排,都只有一个目的与要求,那就是开场便 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引其入境。
第三,镜头语言。对纪录片来说,用于其表达语言的镜头相对来说还 是比较单一的,也没有标准的准则,晃晃荡荡、长镜头以及过度曝光,虽然说都 是对拍摄对象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但是其观赏性却很难挖掘出来。导演其实 就是以镜头为笔来书写内心思想的作家,而视听语言最基本的单元也是镜头,因 此镜头的运用及如何更好的运用镜头成为了所有导演日夜钻研的课题。按维尔托 夫的理解,蒙太奇就意味着把各种分开拍摄的镜头整理顺序后重新编织成一个统 一完整的影片,而客体则意味着是用拍摄下来的各类镜头‘写’出影片,并非选编 说明‘场景’(倾向戏剧性)的镜头,或是由字幕来发挥(文学倾向),因此,维 尔托夫认为电影真正能发挥创作性的场所便是剪辑[3]。电视艺术是以对话为其 主要表现形式,在景别中主要运用中景,而在本部片子中编导和摄像对于镜头的 构思和特别用心也是电视作品中不多见的,在镜头设计中运用了很多新的摄影角 度来表现主题,大大丰富了画面形式,也是其电影化表现手法之一。《茶》作品 的镜头语言都追求唯美,在片头,远近结合,既给人于历史纵深感,也给人贴近 当代生活的现代感,有静有动,图形的构建以及机位如何摆放都相当的复杂与讲究,只有以一个个单一镜头分别展示出来的场景才具有照片那般永恒固定的美感。
第四,情节的节奏构造。节奏感无疑是一种感染观众情绪的绝佳手段, 导演们为什么使用节奏,无非是为了抚平观众的情绪,又或者是激起观众兴奋的 情绪。要是节奏错了,整个场景可能被彻底摧毁;
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正確的节 奏,那些想象中和画面上相对孤单独立的素材便会发酵出无穷无尽的魅力。成功 的导演大都善于把握节奏,他们熟知如何把握并调动观众的情绪,布置适当的节 奏来吸引观众欣赏影片,纪录片的导演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茶》在情节节奏 安排上,体现了无穷的魅力。如在讲述日本茶道时,动作繁复而漫长,最严格的 茶道要持续四个小时。又如在《烧水煮茶的事》这一集,从“喝茶”的简单与复杂, 叙述了两千年来人类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回归简单。
第五,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电影刻画人物性格,营造故事氛围的有 效手段,用来表达被摄物体的具体特点,同时传达着作者的制作意图,可以达到 丰富画面结构和延伸画面内涵的作用。从前的电视纪录片细节描写不居主要地位, 而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实,用最真实的纪实手法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在 真实中感受纪录片的深刻哲理和引入思考的意蕴。本片的导演注重细节描写,大 胆创新设计,刻画的人物形象和制作文化都让观众印象深刻,这不得不说是在电 视纪录片中的有益探索。细节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情感的作 用。在《茶》片中,不仅对茶叶叶片进行单线描写,还通过乡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与茶情共通的文化。如第二集中的斗茶,斗的是人和茶 融合的程度,只有真正了解茶、并且以最微妙的方式表达这些理解的人,才是当 之无愧的茶王。这个世界茶来茶去、人来人往,有人发现生命的归宿,有人找到 灵魂的救赎,还有一些人发现了诗意的生活,有些人重建与祖先的联系,越来越 多的人视茶为生活的根源。
第六,叙事蒙太奇。叙事蒙太奇,顾名思义,是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达 到叙事的目的。叙事蒙太奇又可分为空间顺序蒙太奇、时间顺序蒙太奇以及逻辑 顺序蒙太奇。纪录片的基本特性是纪实性。但是本片却运用故事叙事的特点进行 主题表达,通过人和茶的关系呈献给观众一段段故事。纪录片的故事是真实的, 而它的好看与否是源于故事本身的吸引度和故事背后编导的创作。能把真实地事 件以故事的方式呈现,能把事件以纪实和艺术相结合,深度和趣味兼顾,是这部 纪录片的创新之处。朱光潜先生曾说:“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 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本片的叙事不是单纯地介绍茶叶的采集与制作,而是 结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把茶赋予了灵魂,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聪慧、质朴以及反映出最简单的生活公理。以中国茶为着眼点,透过茶叶的采摘、加工、 制作、品尝等等方面更深层次地了解饮茶的背后人文关怀和我国的历史继承,是 从大跳跃的时间和大跨度的空间叙事。茶不仅仅是品尝,同时也关系到茶文化, 是一种对乡土的眷恋和味道,同时也是整个民族共通的文化背景,不因地域的分 割和民族的异同更或者是文化的差别而有别,美味可以唤起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第七,乡愁与思辨。纪录片作者以一种引导的态度来呈现所要传达的 价值观和思想内容。“茶”似乎跟我们的文化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悠 久历史的沉淀中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在喝茶中包含礼仪传统的传承,蕴含着精神文化的沉淀。在《茶》第4集中,不 同国度、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带领观众享受了各种不同的风景、历史和文化,也给 观众带来了新鲜刺激的视听效果。正是这大跨度的空间才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 的风情一一展现。中国、肯尼亚、印度、日本,从亚洲到非洲再到全世界,所有 的茶国度都苏醒了。
第八,文化娱乐表现。《茶》这一纪录片的电影化方向还体现文化娱 乐上。文化娱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助于影片主题的深化和推进叙 事结构的完整和流畅。前辈叔本华曾经说过“音乐绝不是只表现着现象,而只是 表现了一切现象的内在本质。一切现象的自在本身,都只是表现着意志本身”。
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娱乐,其主要作用是概括该片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绪,辅助画 面语言共同完成叙事功能。纪录片题材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纪录片音乐的语言、 风格,甚至长度的多少,都会有所不同,在片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九,画外音与解说词。《茶》解说词能够以最快、最简便的方法展 示片子的实际背景,传达给观众画面不能传达的信息,并且,解说词对于片子的 情绪加以充实,帮助观众理解更多更完整的画面含义。《茶》解说词通俗易懂又 具有散文的美感,平民大众对于它的理解毫无困难,对茶生长的环境背景、采集 过程和相关的人物故事的叙述都是饱含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客观陈述, 对劳动人物的尊重,又有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崇拜,其中不失真实质朴感人的感情 基调。
三、纪录片叙事手法电影化的艺术效果和未来走向 (一)艺术效果 首先,大大增强了思想性。纪录片真实性的属性要求所拍摄的事务均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的本来面貌,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将现实生活中的事务原 封不动地复制过来,而是需要在意识形态原则的指导下,选择给人们带来真相事 实。思想是纪录片的灵魂,是衡量纪录片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影片中 体现了摄影师的世界观,尤其是材料的选择及表达等方面,更是体现出了作者的 世界观[4]。《茶》纪录片在画面、解说词、配乐中都充分贯彻了其思想性。如 讲述黑茶制作的故事时,在视频31分42秒处使用一组慢镜头拍摄了制茶师傅站在 模板上,双脚用力踩压茶叶袋,巧妙的用长镜头突出了这个过程的费时费力,同 时也描述了传统的茶崇拜以及传统的手工调用,并激发出观众无穷的想象力,感 染他们入境,表现了对传统制茶人的崇敬以及对传统手工的呼唤,激发了观众对 以“茶”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手工业及其他传统文化的思考,呼吁大家在生活节奏不 断加快的同时,也有时间,有心情去寻找失落的文明。
其次,增强了画面的美感。通过慢化一些动作,强调了瞬间的美好, 使观感超越现实,把观众带入一种轻盈、梦幻的境界。这种梦幻与轻盈大大增强 了画面的美感,突出了某一时刻的美妙。在纪录片《茶》的开片处,有这么一段 概括介绍,时长总共5分钟,却包含了13组慢镜头。依次为:一片树叶从空中下 落;
揉茶时茶叶屑从指尖缝隙下漏;
茶农采摘茶叶尖;
茶叶洒进茶杯;
河水翻滚 着向前流;
红茶水缓缓地从茶壶淌入杯中;
茶农翻抖簸箕筛茶;
林间的树叶被大 风吹翻;
茶叶从空中跌落;
制茶师傅用火钳拨动炉中的火炭;
一滴水从翻滚的水 中向上溅起。这一系列的慢动作,多为近景或特写镜头,环境变得模糊,突显出 主体,牢牢的将观众的目光与思绪扣緊在特写镜头中的脸和身体上,并伴随着优 美的音效渲染,让观众完全沉浸于电影表现出的美好之中。通过这组慢动作将美 好留在了影片的画面上,从一开始便让观众被影片的魅力所吸引,对“茶”的美好 有了基本的感知,增强了观众的观看欲。
第三,营造了艺术意境。意境的高低是纪录片艺术性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对影片中境界、情调的高度概括。纪录片《茶》对中国人悠久的饮茶文化描述 时,巧妙地穿插了一组慢镜头:镜头1是一名着蓝布粗衣的老人手牵一匹马缓慢 地向镜头走来。老人每走一步,就缓慢地甩动一下手中的缰绳,带动着衣服轻轻 的晃动。镜头2是这位老人打着一把黑色雨伞,由镜头的右侧缓慢地走向左侧。
清晰地摄录了老汉抬手和抬腿的慢动作,黑白色占据了整个画面,搭配古典音乐,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画面的历史感。这些慢镜头画面巧妙地展现了整个影片的历史 感,将悠远古老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出了伤感、幽静、怀旧的浓厚气氛, 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听感受,引人入胜。(二)发展趋势 1.以人为本。从“人”切入,从“人”对“物”的经历及思想着手切入,在 最短时间内让观众与影片拉近距离,产生共鸣与亲切感、认同感。人是纪录片的 核心要素,从“人”出发,可以抓住叙事的要害,围绕主题展开。影片《茶》全方 位、立体化地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以及茶文化对各地区、各民族、各 种背景的人群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的全过程。该影片的摄制组深度寻访了全球200 余位茶艺人,最终遴选出60余位茶艺人的茶语与故事。纪录片归根结底讲述的还 是“人”的故事,因此,摄制组将“人”作为了拍摄的重点,关注茶艺人的故事。这 类选题从属性上来讲,不管是“事”还是“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记录典型人 物是该片开辟的一个全新创作空间,使其在记录当下、收藏过去并传播给观众的 过程中展现出了更好的感染力。不管是聚焦于有着深厚茶文化底蕴和历史沉积的 城市,还是着眼于有着悠久文化记忆和人文情结的山水之间,该片始终以“人” 为切入点,从“人”切入,从“人”对“物”的经历及思想着手切入,在最短时间内让 观众与影片拉近距离,产生共鸣与亲切感、认同感。
2.挖掘本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茶》纪录片阐述的茶文化 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因历史悠久,传承中外以及不断丰富的内 涵而举世闻名。伴随着该片的热播,社会上茶文化的热潮不断地被掀起,这正是 结合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后并通过大众媒体传播世人所展现的新气象,现代传 播意义十分明显。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挖掘出本土的精髓才能更好地走向 世界。在纪录片《茶》中,这种对特殊历史文化的记录衍生为对传统茶文化理念 的传承,具体而言是记录了不同时代茶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演化、积淀和创新。片 中对不同茶叶种植区,从地理风貌、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乃至与之息息相关的 衣食住行等方面着手,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并结合茶叶的历史,以传播 的视角向观众揭示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从而使纪录片的茶文 化气息十分浓厚。世界纪录片市场的需求涉及自然、文化、历史、政治、艺术、 生活、宗教、科学等方方面面,但是纵观以往在国际上获奖的纪录片主题类型都 是边缘化的个体或者群体,例如《藏北人家》《流浪背景》等等,这种基于精英 文化概念的纪录片主题取向比较单一,受众面也越来越狭隘。但是需要考虑到的 是纪录片在商业化大潮中,也需要进入市场,同样面临着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末尾 淘汰制和广告额的两大考验。这就要求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必须考虑到大众 口味,并且进一步迎合世界市场的需求,挖掘本土文化,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创 作不同主题、不同内容和不同风格的作品。3.多元变化的叙事手法与专业化制作,打造精品电视纪录片。虽然纪 录片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但是这与专业化的制作团队不相冲突,精品的电 视纪录片更能凸显个人的意志。在当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专业化的制作团队从 策划选题、制定拍摄计划、规范运作方式、确立市场观念、运用经营手段、兑现 作品效益等诸多方面着手,将科学管理全程化,使运作机制良性循环化,真正使 电视纪录片走上了商业化生产及栏目化操作的轨道上来[5]。纪录片《茶》在对 西湖龙井叙述时,采用了一些空镜头来展现山泉流水,将龙井村所处的自然环境 巧妙的勾勒出来,创造出空灵飘逸的意境。同时,该片以经典的解说词支撑着历 史文化纪录片的身躯,并以音乐烘托氛围,同样也起到表达创作者主观态度的功 能。如此等等。可见,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果。这 也将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马海丽 第3篇:电视纪录片实现故事化叙事模式的研究 一、缘起 纪录片故事化,是在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拍摄环节中突出故事性, 借鉴故事片制作的部分方式和手法,选择情节相对丰富且有矛盾冲突的事件,在 故事中突出人物、历史事件,揭示人物的情感并传播其思想,让纪录片在整个叙 事环节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分析研究发现,纪录片故事化始于1985年美国的探索频道discovery, 该节目从开始其关注的内容就很丰富,包括人文、历史、探险、时事、文化、科 技、自然类内容,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数量巨大的纪录片。制作组将节目定位 为知识加娱乐,激发观看人员的好奇心,满足各个层面的需求,该种新形式的纪 录片激发了大众的好奇心,提高了收视率,带动了观众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基于 此创新理念,各种以往不被重视的题材,经过新颖独特的处理,焕发出新的生命 力。优质电视纪录片的共同之处在于不违反真实的生活,使用影视剧的表达方式, 更深层次地挖掘和记录事件背后的故事,让表达更加具体和生动,提高综合说服 力和影响力。
二、故事化叙事 在文艺作品表达环节中,故事性的表达具有更好的感染力、吸引力、连贯性,故事化的纪录片中包含很多的影视剧因素,提高了大众的关注力,该种 处理形式让纪录片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纪录片故事性表达形式,吸取影视剧的优 势,使观众的认可程度更好、表现效果好。相同的内容,如果是传统的电视节目 形式,播放完毕之后,观众的理解仅仅是一种艺术回味和影评,纪录片形式的故 事性具有更加良好的折服人心的效果,造成这种效果的关键原因是由于真实性。
纪录片的选题通常在时空上的跨越度较高,所选择的人物通常具有显著性和独特 性,这些都是导致整个节目趣味性提高的原因。纪录片在真实性和故事性结合的 基础上,具有单一的电视作品、影视作品难以达到的效果。
纪录片的故事化发展,不仅要在创作和表达形式上进行突破,还要强 调情节因素,利用故事的形式彻底颠覆传统单一自然的记录工作,借助人类各种 行动,再次反馈出很多关键事件,在相关题目选择甚至是文化表达上朝着人文世 界的深度方向挖掘。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要凸显“化”的意义,这在创作环节中是一种发展倾 向,要有动态的记录,让记录片形式丰富,是强化感染力的一种手段,其实施基 础是保证真实性、不随意臆造或虚构。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剧情片段之间的关 联部分,在真实的创作环节中,核心部分是情节化叙事,纪录片中的故事内容和 单一的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内容是不同的,它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概括以及选择,是 生活自身就有的冲突和矛盾,纪录片将所有的矛盾概括和总结,这是电视纪录片 故事化的必然过程。
在创作中,故事类纪录片主要是导演根据对实际生活的分析和观察, 让故事片朝着情节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的关键是主动寻找生活中的戏剧性元素, 反馈出生活中的戏剧性。
综合各方面差距,纪录片总体简单、布局简单,是借助情节化的一种 叙事方式,但创作的时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消耗很多的精力。故事类纪录片 需要利用故事的细节为纪录片提供更多的服务,细节是整个节目的一部分,细节 的作用是凸显故事内容、表达生活细节、加强感染效果,以吸引大众的共鸣。
三、叙事特点 优质的纪录片,首先是选材优质、做功精细,其次是故事情节要感人, 节奏要和谐,并隐含着起伏的悬念,整体制作精细。
1.选题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关键,在获得一个具体选题后,编剧人员要根据 自己的制作经验,通过自我分析判定选题中的事件冲突、人物冲突、环境冲突, 考核题目的故事程度,通过特有的能力审核故事美,最终形成主题表达的关键。
因此,选题的水平对于纪录片最终形成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情节 故事化必然不能够脱离人物、情节。故事情节中,人物是核心的线索, 人类和环境之间、人物和人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和形式,对于人物性格的刻 画、故事的深化、主题的凸显具有重要作用。将戏剧化情景更好地深化,能够挖 掘出人类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 性格特点,转述情感魅力,让故事类型的叙事更加具有感染力,构成故事的筋骨。
3.细节 细节是构成自然景观、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事件发展的最小单位, 是故事情节表述的主要元素,利用细节吸引大众的视线,可以撼动观看者的内心 世界。重视关键细节的有效捕捉,使纪录片中的环境气息加重,可以综合提高纪 录片的丰富性、独特性、生动性,产生震撼性的传播力量。
4.节奏 纪录片表达中体现出的和谐节奏,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对于美感的深度 表达、对故事情节的设计。情节的发展、镜头的合理运用,都是纪录片起承转合 环节中的使用方式,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会被节奏改变所影响,带动情 感体验,激发生活中的记忆,进一步引发思考和理解。
5.悬念 纪录片中的悬念具体是指观看人员对于人物、事件、事情未来发展形 式的期待以及探究性心理,该种心理一旦被激发,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构 造悬念的本质是从心理上对于观众的一种诱惑和激发,纪录片创作中可以应用各 种形式制造悬念,所设置的悬念通常处于进行状态中,制作组也不能够明确下一 步会发生什么,所构成的悬念流会在事件进程中以链条的形式陆续出现。
四、类型分析1.散文化形式 纪录片会自然地淡化故事的前因后果,不凸显戏剧性效果,重视生活 状态的记录,重视生活流态的表达,创作的核心是借助生活状态做描述,快速寻 找到其中隐藏的、被表象掩盖的情感,包括各种情绪体验,如哀愁、隔膜、卑微、 脆弱、孤独,温暖、凄凉、晦暗、光鲜、疼痛等,在叙述语为主体的前提下,偏 向抒情化方式。
2.情节化叙事 情节化叙事的关键在于凸显因果关系,重视事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创作中,电视纪录片故事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情节化叙事,纪录片的故事内容是真 实有效的,是对于实际生活的一种总结和概括。生活自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和冲 突性,对其进行概括和选择就可以形成完整客观的情节内容,这是纪录片叙事化 的过程。纪录片情节化叙事是在保证事实真实的状况下,主动融合电视剧或故事 片的表达技巧,具体形式包括设置悬念和对惊奇的运用,把握对矛盾冲突、欲望 对象的设置。纪录片的开端是否足够吸引观众,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节目开篇 环节做最优化设计,将精彩的部分合理归纳,快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才能够激 发观众兴趣,提高收视效果。
纪录片包括封闭性结尾以及开放性结尾两种,采取封闭形式的表明事 件已经圆满完成,采取开放性结尾的通常意味故事情节性较弱,能给予大众更多 的思考和自由,结局需要大众自我想象。纪录片仅仅是对生活一部分的描述,其 开放性质的结局告诉大众,生活仍在继续,它符合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追求更加多元 化,纪录片发展面临困境,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采用故事化 叙事形式,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以及画面感,实现传统纪录片叙事方式和故事叙 事方式的良好融合。
作者:张雨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