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离任 > 【改编教材要三思而后行】 什么三思而后行

【改编教材要三思而后行】 什么三思而后行

来源:离任 时间:2019-11-20 08:37:48 点击:

改编教材要三思而后行

改编教材要三思而后行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对 教材动辄就重组。我们都知道,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构成的 群体编写而成的,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静态的文本资料,它不可能将这种文本 演绎成我们每个教师都能领会的“词典”。所以,如果仅凭借经验或提供的静态文 本即对教材进行改组,我以为是不恰当的,也是不严肃的。是否重组教材,前提 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最近我看到一位老师撰写的苏教版五下“解决问题的策 略——倒推”教学设计,这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例题进行了全新的改 编。现把书本例题与这位老师的改编题分别摘录如下:
①原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 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新例1:甲杯倒出40毫升果汁,还剩 160毫升。原来甲杯有果汁多少毫升?②原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 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新例2:甲杯 先倒出40毫升果汁,然后又倒进60毫升果汁,现在杯中有果汁160毫升。原来甲 杯有果汁多少毫升?③原练一练: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 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新练一练:原例1。我们对三 组题稍作比较,就会发现这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表面,缺 少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教材编排的例1是两种数量的一次变化, 而这位老师改编成一种数量的一次变化,这样做大大降低了难度,要知道我们的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且教材编写者编排的例1,目的是引导学生综 合应用学过的画图、列表等策略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显然改编题无法承载。再来看例2,题中发生变化的都涉 及一种数量,从“原来”到“现在”发生两次变化,改编的意义不大。正如特级教师 赵云峰老师所说:“如果重新改组后的学习素材比原教材更利于学生的发展,更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改组是有效的,否则还是以按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比较切合实际。”这位老师放弃教材中的“练一练”,则更不当。教材中 的练一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逐步倒推的模型,题中条件可整理成“原有?张→ 送出一半→再送出1张→还剩25张”,再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原 有?张←要回一半←要回1张←还剩25张”。这道题与例2有相同之处,都可以用 逐步倒推的方法解决;
不同之处,例2可以先比较收集与送出的张数多少,再一 步倒推,而“练一练”则必须“逐步”倒推。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 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在于挖掘 例题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功能,以此为途径,通过它去实现智慧的或发展的目的,而不是盲目重组教材。

在例1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整理信息。学生可 以画杯子图,可以画示意图,如图(1)引导学生分别算出现在两杯果汁的毫升 数,再倒推出原来两杯果汁的毫升数。如图(2)这样的示意图与教材提供的表 格相一致,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引导学 生列表时最好体现事情发展的次序,即把“原来”放在上面,“现在”放在下面,体 现正推与逆推的数学思想,为解决复杂倒推问题作孕伏。如解决“书架上、中、 下三层,一共放192本书。现在从上层取出与中层同样多的书放入中层,再从中 层取出与下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下层,最后从下层取出与上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上层, 这时三层所放的书本数相等。试问:这个书架的上、中、下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这样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按照变化的过程(原来、上→中、中→下、下→上)列 表解决,则清晰明了,这也许就是编者为什么选用例1且呈现列表法解决的良苦 用心所在。

在例2的教学中,教师在点评学生整理信息的策略时,应突出“流程图” 的策略。笔者建议对书本流程图稍作修改,将变化过程写在箭头上,而每次变化 的结果用括号表示,如图(3)这样处理,一方面便于学生倒过来算,另一方面 与以前解决的问题相沟通,如低年级时就曾解决过如图(4)这样的问题,学生 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练一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整理信息的策略。我们往 往会发现学生采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教师要加以引导,对于解决“几分之 几多几或几分之几少几”的倒推问题,用线段图表示数量的变化过程比用列表或 流程图的策略更清晰。特别是解决“几分之几少几”的倒推问题,用流程图表达, 要对题目中条件进行改变,如将“送出一半少1张”变为“送出一半,要回1张”,倒 过来推算时,又要变为“还掉1张,要回一半”,学生容易出错。而画线段图,能 顺着变化的方向。怎样有效发挥线段图的功能?笔者建议画线段图时,让学生顺 着变化的过程采用分层画图。如“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一半少1张送 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画成如图(5) 所示。

以上思考,只是本人的一些陋见,还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但有一点, 我们在重组数学教材时,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能轻易“另起炉灶”,否则难于保证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春梅(海门市东洲小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