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离任 > 联合培养博士资助_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的关系分析

联合培养博士资助_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的关系分析

来源:离任 时间:2019-10-10 07:53:52 点击:

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的关系分析

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的关系分析 一、引言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跨入博士生教育大国 行列。博士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培养质量问题引起 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从生源质量、导师水平、课程 体系、指导方式、学科差异、资助模式、科研体制等方面研 究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这些探讨中,常常涉及 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但是,人们对此并未取得一 致的意见,存在“有关说”与“无关说”两类代表性观点。

“有关说”认为,博士生教育经费与资助不足是造成当前博 士生培养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博士生培养要保持高质量, 一方面需要提供有吸引力的博士生待遇,另一方面需要科研 环境和科研经费的保障。“无关说”认为,攻读博士学位关 键要有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精神,不能太在意 经济利益,更不应以功利主义去引导他们获取学位,博士生 教育质量危机更多是生源质量、导师水平等“人”的因素。

出现上述争议,本文认为,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 细致的理性分析不够,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研究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不同 的价值观,决定了理论上的突破较为困难。比较公认的看法 是,教育资源在教育成果中的作用,既是教育研究长期关注 的基本理论课题,又是一个最有争议的领域[1]。二是缺乏 科学有力的实证研究基础,难以找到有力的实证依据。艾伦伯克(Ehrenberg)曾指出,美国“为防止未来博士短缺,在 许多政策中增加了对研究生的联邦基金和社团资助,但是, 实际上财政资助对博士生教育影响的经验证据相当不足。” [2]事实上,任何科学问题都需经受理性和实证的检验,况 且,实证分析是政策研究的重要阶段和必要条件,缺乏这一 环节往往会导致政策失误或政策失灵。面对《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不断提高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以及“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 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的发展任务 要求,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博士生资助政策,有必要深入研 究两者的关系并予以实证检验。

博士生资助实践虽然已有较长历史,但对两者关系的 研究并不充分。西方出现了较丰富的文献,但研究更多关注 资助与完成率、修业时间的关系,并未深入到此议题当中。

国内相关研究是从研究生成本分担的讨论开始的,目前研究 重点逐渐聚焦到资助问题上,但研究大多处于定性描述和调 查分析阶段,实证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资助到底是否对博士 生培养质量有影响?是如何发挥影响的?为此,本文试图探 讨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以便实证地对博士生资助 作为一种教育财政手段的潜在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估。

二、分析框架 资助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虽然在整个学校教育投入中 的份额并不大,但相关研究表明,资助对教育有多重影响,发挥着保障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改善学生学习条件、 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实现调控、调整规模与优化结构等作用 [3-6]。从博士生角度看,资助可能对博士生入学动机、降 低私人教育成本、激励科研创新、促进学业完成等方面产生 影响。为了考察资助与教育产出的复杂关系,本文以教育生 产理论为主线,以激励理论、选择理论为两翼,构建资助与 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粗略分析框架。图1说明,资助作为 一种教育资源,对博士生教育的入口(生源)、过程(博士生 与导师的互动)、出口(人才质量与科研产出)产生多重影响。

生源吸引 博士生资助 时间保障 科研激励 促 进产出 投入 导师——博士生的互动 产出 入口 过 程 出口 博士生产单位:学科 图1 博士生资助作用的“入口—过程—出口”分析 框架 实际上,上述理论从不同侧面反应了资助的作用。但 是,资助是一个系统工程,孤立地看待各个部分都是不恰当 的。教育生产理论的本质是将不同规模的资源组合与同质单 位的成果相比较,但更多是一个形式化的表述,较少关注这 些成果是如何产生的[8]74,难以深入揭示教育过程的复杂 关系。激励理论与入学选择理论虽然关照了资助对教育入口 与过程的解释,但前者主要关注博士生的需求和激励方式,后者主要关注博士生的入学意愿。只有将几种理论有机结合, 才可能深刻地理解两者关系。在这一基本框架下,本文试图 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带来博士生学术产出 的差异?不同资助类型博士生的学位完成时间是否有差 异?资助是否对生源吸引产生影响,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对吸 引不同质量生源产生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08年10~12月收集的问卷调查数 据。调查的总体是全国大学全日制在读博士生。考虑到调查 总体特征和抽样的代表性,本调查在学校类型上进行了分类 抽样,在学校内部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总共抽取12所大学 1200名博士生,回收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回收率为76.1%。

样本数据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选择高校所在区域、高校类 型、学科、年级等对博士生资助可能有影响的控制变量进行 特征分类,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使得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 性。第二,调查的信息比较全面,不仅包含博士生的收入、 支出、资助等信息,还涉及博士生的背景信息、学习训练过 程、时间分配、学术成果等,这有效弥补了当前博士生资助 研究数据准备不足的问题。

2.概念及其操作化 测量博士生学术产出、生源吸引、学位完成时间、资 助类型等变量,需要借助相应的指标实现。为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理论指导,将上述变量转化为具体 的测量指标,见表1。

不可否认,上述操作指标在反映理论模型时,尚存在 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即便如此,这些指标依然可以成为重要 的测量工具。在实证研究中有些指标难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 因此,在保证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操作的可行性,本文筛 选出一些重要指标。

(1)资助类型及其测量。“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向 学生提供最有效和更公平的资助”是资助研究中最为关注的 问题[10]。资助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要追求使用效率的同 时,也要考虑社会公平、正义等人类基本价值理念。为了能 通过计量方法体现资助的特征,本文借鉴马克斯·韦伯的理 想类型说①,以资助水平与资助价值取向两个最能体现资助 特征的两个维度,划分博士生资助类型。资助水平指的是资 助额度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博士生的生活状况与科研环境;

价值取向反映的是博士生资助的理念与目标追求。因此,依 据上述两个维度,可以划分为高水平公平主导型、低水平公 平主导型、高水平效率主导型、低水平效率主导型四种理想 类型。

对资助水平高低的衡量,可以通过对比资助额满足博 士生需要的程度来实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对于缴费 博士生,还是不缴费博士生,其基本开支都不低于12000元/年[11]。可见,假如资助额为12000元/年,那只能满足其基 本生活需要,假如资助额达到15000元/年,那么博士生将处 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和学习环境中,因此,我们以12000 元、15000元为基准,把博士生资助水平分为高、中、低三 个层级。而对资助价值取向测量的思路是,首先对各种资助 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并进行归类②;
然后分析效率型资助额占 全部资助额的比例,以60%与30%为节点③,把资助划分为效 率型、公平型、混合型三个类别。

(2)博士生学术产出的界定与测量。博士生学术产出 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在博士生身上的核心体现。博士生学术产 出包括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著作、专利等。其中,学位论 文是体现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综 合性成果,是反映和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重要指标,但其局 限是只能在论文答辩后才能给出质量评价。而博士生在读博 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专利、学术著作、学术获奖等,在一 定程度上能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在操作上也易行,因此, 我们以这些指标来衡量其学术产出。这些指标既有数量方面 的信息,又有质量方面的信息。数量越大,说明博士生的学 术产出越多;
级别越高,说明博士生的学术产出质量越高。

显然,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博士生取得更多的更高质量的 科研成果,那么表明其培养是高质量的。因此,在实证分析 中,以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的知识产品的数量与层次的加权 得分来衡量博士生教育产出,综合反映质和量两方面信息。由于不同指标在学术产出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 计算每个博士生的学术成果总分,首先要对它们分别赋值。

其次,学科间存在差异,人文社会学科更注重学术论文发表 与出版著作,而理工科更注重科技论文发表与发明专利等, 因此,应对人文社会学科、理工科分别进行统计。最后,为 使学科间具有可比性,把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学术得分进行标 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学术成果得分,即学术成果标准分。

科研成果得分计算公式如下④:
人文社科博士生学术成果得分=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 文×150+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40+普通刊物上发表的论 文×15+国际学术会议论文×50+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5+省 级学术会议论文×5+专著×300+编著和译著×150+参著× 50+获得国家级学术成果奖×300+获省部级学术成果奖× 150+全国性比赛获奖×60+省级比赛获奖×30+校级比赛获 奖×10。

理工科博士生学术成果得分=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100+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30+普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15+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0+省级 学术会议论文×5+专著×80+编著和译著×40+参著×20+发 明专利×70+实用新型专利×30+外观设计专利×30+获得国 家级学术成果奖×400+获省部级学术成果奖×150+全国性 比赛获奖×60+省级比赛获奖×30+校级比赛获奖×10。

(3)统计方法。在建立计量模型的时候,分别以学术产出、本科毕业学校层次、硕士毕业学校层次、预期毕业时 间作为因变量,以资助类型作为解释变量。资助类型是定类 变量,博士生学术成果标准分是定距变量,因此,可通过多 元回归分析方法来建立两者关系;
而其他几类被解释变量为 定类变量,所以选用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的统计方法。

四、结果分析 1.资助类型的归纳 如前所述,按两个维度三个层次,两两组合可得到九 种资助类型,最后归并为以下五大类型:低水平公平主导型、 低水平效率主导型、高水平公平主导型、高水平效率主导型、 中间型(不属于以上四种类型的其他类型的统称)。

图2 博士生资助类型的比例 通过频数分析(见图2),发现我国高校博士生资助类 型的分布情况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低水平公平主导型,占总 数的34.7%;
排在第二位的是低水平效率主导型,占28.7%;

排在第三位的是中间型,占27.4%;
排在第四位的是高水平 效率主导型,占9.0%;
排在最后的是高水平公平主导型,占 0.2%。从资助水平看,我国绝大部分博士生属于低水平资助 (4.7%+28.7%=33.4%),而高水平资助很少 (0.2%+9.0%=9.2%);
从价值取向来看,公平型与效率型资助 比例差别不大,效率型的资助的比例为37.7%(28.7%+9.0%), 公平型的资助的比例为34.9%(34.7%+0.2%)。可见,我国博士生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且效率取向不明显。其原因是,我 国博士生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以至于大部分都属于低水平资 助类型;
此外,虽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方向是要突出效 率取向,改变原来的公平取向,但结果显示并没有真正跳出 原来的“老范式”。

需提及的是,高水平公平主导型样本量很小,仅有2 个统计量,只占样本的0.2%,因此,在实证分析时,我们把 这类予以剔除。以下分析基于低水平公平主导型、低水平效 率主导型、高水平效率主导型三种类型的比较基础之上。

2.资助对学术产出的影响 以资助类型为自变量,以学术产出为因变量,进行一 元方差分析得到F(2,N=598)=6.46,Sig.=0.002。这表明, 组间方差大于组内方差,不同资助类型的学术产出得分在统 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不同资助类型带来博士生的 不同学术产出得分。为了分析哪种资助类型对学术产出有最 大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资助类型会带来学术产出的 显著差异。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博士生的学术成果标准分 显著高于低水平公平主导型和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博士 生的学术成果标准分。但是,低水平效率主导型与低水平效 率主导型资助带来的学术产出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 也就证明了,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对于其他类型资助,更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学术产出。博士生学术产出是博士生 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资助类型反应了资助水平与价值 取向,这也说明:如果博士生资助处于低水平,那么,无论 是通过效率手段还是公平手段,博士生得到的资助额只能满 足基本生活需要,博士生科研创新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励,博 士生的学术产出都处于低水平;
只有当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 在此基础上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时,博士生才能有效 地进行科研创新,促进博士生的学术产出。

3.资助对优秀生源的影响 资助对博士生生源的吸引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 注。在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议2008年年会上,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特别是博 士生的待遇过低,导致优秀生源缺失,吸引优秀生源就应提 高研究生待遇[12]。有好的生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好的 教育成果,这也是各国大力资助博士生的最为明显、最为直 接的动因。由于我国博士生待遇较低和科研条件较差,使国 内博士生教育吸引力下降,优秀生源外流现象严重,众多优 秀人才理性选择的结果是给一般性人才进入大学攻读博士 学位提供了机会。

我们用博士生入学前的本科阶段、硕士阶段的学校层 次来测量其生源质量,假定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就读大学层 次越高,其生源质量越高。考察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在吸引不同质量的生源方面起作用,结果见表3、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接受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的博士 生有14.0%在硕士阶段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接受低水平效 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19.5%在硕士阶段就读于一般本科 院校,接受高水平效率型资助的博士生有4.6%在硕士阶段就 读于一般本科院校,比值的基本趋势是依次从高到低。接受 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41.4%在硕士阶段就读于 “985工程”大学,接受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 41.9%在硕士阶段就读于“985工程”大学,接受高水平效率 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50.8%在硕士阶段就读于“985工程” 大学,比值的基本趋势是从低到高。就读“211工程”大学 的博士生接受三种类型资助的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可见, 接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硕士阶段就读院校的 层次较高;
而接受低水平资助的博士生,硕士阶段就读高校 层次较低。卡方检验显示p小于0.05,说明不同类型资助的 博士生其硕士阶段就读的大学层次有显著差异。似然比的估 计结果与卡方估计值相近似,也证明了同一结论。这说明, 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比其他类型资助,更有利于吸引优 秀生源,这又一次验证了同一假设。

4.资助对博士生完成学业的影响 攻读博士学位需耗费大量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也 包括大量的时间投入(至少需3~4年时间),因此,理性的博 士生会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科研当中,以尽可能早地取得学位。如果博士生为解决经费的不足,到 校外从事兼职工作,虽也可能对博士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但毕竟是以牺牲博士生学习科研的时间为代价的;
相反,如 果博士生在校期间能获得足够资助以满足基本需要,那么博 士生就可以不考虑经济问题而安心学习。

调查发现,有近40%的博士生预期要推迟毕业,学位 完成时间不确定的原因有科研条件、时间分配以及导师指导 等多方面。预期不能按时毕业⑤的博士生当中,25.9%的博 士生认为首要原因是科研条件跟不上,25.5%的博士生认为 是自己科研能力有限,16.7%的博士生认为是导师想留着帮 助做课题;
13.1%的博士生认为是在校外兼职耽搁了时间;

还有18.7%博士生选择了“其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的资助额度低,导致部分博士生在校外 兼职,难以安心科研,从而分散了学习时间;
此外,科研条 件跟不上也阻碍了博士生达到毕业要求。

从表5可知,获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预 期能按时毕业的占74.3%,获得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 士生预期能按时毕业的比例为70.2%,而获得低水平公平主 导型资助的博士生预期能按时毕业的比例只有51.8%。通过 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值为23.07,显著性水平小 于0.05。检验结果说明接受不同类型资助的博士生的毕业预 期有显著差异。

获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科研环境较好,能激励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学习积极 性,因此,他们对顺利完成学位的预期较高;
而获得低水平 公平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难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博士生 通过兼职等途径缓解经济压力,这影响他们的学业进展,因 此,对顺利完成学位的预期也较为悲观 五、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考察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系,应深 入到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当中。为此,本文通过构建“入口 —过程—产出”分析框架,利用调查数据对我国博士生资助 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概 括如下:第一,我国大部分博士生接受的是低水平效率主导 型和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只占很 小比例,而高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几乎不存在。说明我国大 部分博士生接受的资助处于低水平,且效率取向不明显。第 二,高水平效率主导型比其他类型,能带来更高的博士生教 育产出。这就证明了,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更有利于学术 产出和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理想的资助类型。第三,高水 平效率主导型资助模式,相对其他类型资助,更有利于优秀 生源的吸引,最终有利于教育产出。第四,接受高水平效率 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能较快地完成博士学业,获得学位。

也就是说,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更有利于博士生安心科研,减少用于其他方面的时间,有利于学业完成。总之,实证结 果证实了不同的资助类型影响不同的教育生活经历,带来不 同的教育质量;
揭示了资助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且 资助是通过教育经历这一机制转化为学业成果的。

针对人们对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争议,有必 要对博士生资助的保障与激励作用展开进一步讨论。博士生 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又是“准科研 人员”。作为“高年级学生”,博士生经济上独立于父母, 大部分已成家且家庭需要其承担经济责任;
作为“准科研人 员”,博士生有着强烈的被社会承认的精神需要。因此,他 们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维持自身生计是其最基本的物质需 要,这是追求精神需要的基础;
同时,他们对金钱、物质的 需要通常又处于次要位置,相反,解决问题、科研成就、学 术创新常常被排在较高的位置。在讨论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因素时,人们往往沉浸在学科水平、导师水平、博士生科研 素质等因素里,而忘记了大多数博士生从事科研的重要条件 是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不可否认,如前所述,制约博士生 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然而,提供一个有益于博士生创新 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极其重要⑥。也就是说,博士生即使有 了创新机会,具备将其完成的内部动力和能力,创新活动也 并不必然产生,还要求创造促进激发博士生创新潜能的释放。

只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安心科研,在此基础上, 好奇、怀疑、实证、理性等科研素质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教育资源是有效教育的必要但非充分的条件,而基于科 研业绩基础上的资助制度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这里并不是 强调“钱”作为“唯一”的因素,而只是阐述一个明显的事 实:如果“钱”这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被取消,那么博士 生就可能无法安心学习科研,但是取消其他都不会导致这种 情况。“钱”能保证博士生静心科研、安心生活,这种状态 是有利于激发博士生科研创新的。

注释:
①理想类型说旨在给出关于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过 程、要素和联系等)的“纯逻辑范型”,以便把握其准确的 特征和属性,同时也为研究对象规定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 据此对对象作比较、分类和判断。

②定性分析资助方式是公平型还是效率型的,目的是 对之合并归类。所谓效率型资助方式,指资助的目标以效率 为取向,体现功利性目标,把资助看作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 财政性手段。所谓公平型资助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入学、 平均地分配资源,让每一个博士生都有相同的权利。在此基 础上,可以把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 导师的科研补助归为效率性资助,把固定生活补助、国家助 学贷款归为公平性资助。

③如果一个事物占总体的2/3,则认为该事物已占主 导地位。因此,当效率型资助额/(效率型资助额+公平型资 助额)>60%,为效率型资助;
当效率型资助额/(效率型资助额+公平型资助额)<30%时,为公平型资助;
当30%<效率型 资助额/(效率型资助额+公平型资助额)<60%,为混合型资 助。

④权重赋值与计算方法借鉴了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院“学术十杰”、“科技十佳”活动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 价方法。

⑤本文所说的按时毕业,是指博士生在就读高校所规 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

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曾经在1970年总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四大必要 条件是:好奇/敏感/辛勤/懒惰,优秀老师/伟大同事,出色 学生/读名著/运气,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参见:什么人最易 获得诺贝尔奖[N].新民晚报,2004-10-11(1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