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从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立项情况看,最早进行这方面研 究的是孟广平,他提出了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 接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其后又有尚元明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 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中,从学制和课程两个层面 提出了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和各层次衔接的原则和方 法;
之后王炜波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 部重点课题中,对现有中高职衔接的各种模式,如:“五年一贯制”模式、“4+2”模式、“3+X”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 的基础上,重点从教育制度、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三方面对 衔接进行设计。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最成熟的是 “五年一贯制”,已进入技术完善层面;
其次是“对口单招” 模式,相对于普招生职业教育衔接较好。总体来看,我国现 有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有如下几点不足[1]:第一,局限 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谈衔接问题,研究的是狭义的中高等职 业教育学制衔接问题,没有将开放式的职业技术培训纳入整 个职业技术教育衔接体系。第二,仅停留在“中职—高职专 科”层面衔接,“中职—高职本科”层面衔接研究几乎还是 空白,没有解决好“中职—高职专科—本科”逐级晋升式的 衔接问题,更没有将中高职衔接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 下,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第三,在课程标准衔接上仍然 没有摆脱学科范式,行业职业专业技术等级标准没有得到充 分体现。第四,中高职课程衔接各自为政,全国没有统一的 相互衔接的课程。第五,没有针对不同的入口条件、不同的 职业和学历需求,采用不同的学制,相应制定不同的出口规 格、不同专业职业等级、不同行业技术标准的对应课程和课 程标准,没有形成个性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机制, 造成课程设置重叠或脱节。第六,学分制在衔接式职业教育 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分仅仅应用在各职业教育阶段的学 历教育上,中高职课程之间没有互认学分。(二)研究的突破点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体现在如 下方面:
1.拓展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课题中的中职生既包括通常的“三校生”:中职生、职 高生、技校生,还包括往届生、社会青年和普通高中毕业生;
这里的高等职业教育既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也包括高职 本科教育层次,甚至还包括研究生教育层次。所以,中高等 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指从“中职—高职高专—高职本科—研 究生”的贯通式衔接。
2.终身视野下的职业教育理念 课题将学历教育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融合,让受教育者 既达到学历教育素质,又达到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等级的职业 标准。研究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训相融合的衔接模式。
3.提出课程衔接的多种模式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入口和出口的规格标准,与现实个体 之间的差异和矛盾,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提出课程衔接 的多种模式。
二、影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因素分析 (一)出口的影响——培养目标与规格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按 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可分为初、中、高三个技术 等次,分别可对应于我国中职、高职、高职本科或研究生等职业教育阶段[2]。中职教育阶段一般强调一技之长,培养 技能操作型技术员;
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强调高技能,培养在 某个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型人才;
高职本科教育阶段则强化技 术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应用 型人才;
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则强调研究能力、决策能力, 一般培养学术研究型或决策型人才。
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通过不同的课程标准来实 现,课程标准之间应做到相互衔接,体现人才培养的初、中、 高三级递进态势,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确定课程内容的结 点。
(二)入口的影响——生源差异 如果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决定课程衔接的结点,那么 生源差异则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起点,针对不同的入口条件, 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应具有不同特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 养对象包括:初中起点的应届生、往届生或社会青年、普通 高中起点的应届生或往届生等。假若顺序经过中、高、本三 级职业培养阶段,最后达到一个规格即中级技术水平,其培 养的路线有很大的差异,详见图1。
图1 不同的生源培养路线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应包括三方面内容:文化基础知 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我国高职高专的入口要 求一般是普高的文化基础+中职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 水平,高职本科的入口要求一般是普高的文化基础+高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初级技能水平。“入口一”要达到“出口二” 的入口条件,必须在中职阶段通过桥梁课程补上普高的文化 基础课程;
若由“入口一”直接达到“出口三”的入口条件, 那么在本科阶段专业课程之前必须先开设系列桥梁课程补 习普高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中高职阶段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和专业技能课程,使专业技能水平达到初级才能进入中级专 业理论与技能课程的学习。“入口二”达到“出口二”的入 口条件,则只需在高职高专阶段通过桥梁课程补上中职的基 本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课程;
若由“入口二”直接达到“出 口三”的入口条件,那么在本科阶段专业课程之前必须先开 设系列桥梁课程,补习中、高职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 技能课程,使专业技能水平达到初级才能进入中级专业理论 与技能课程的学习。
(三)学制的影响 职业技术教育由不同层次的入口到达不同层次的出口 规格,其路径是通过学制实现的。如图1所示,从“入口一” 到达“出口二”一般采用“五年一贯制”;
从“入口一”到 达“出口二”采用“3+3年制”;
从“出口一”或“入口二” 到达“出口二”再到“出口三”一般采用“3+2年制”;
若 由“出口一”直接达到“出口三”一般采用“4年制”。
(四)行业职业标准的影响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训相 融合的衔接模式,各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除了受学制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参考行业职业对某专业划分的技术等 级,其既是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入口标准又是出口标准, 是确定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我国早在1999年就出 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劳动部门也在最近 几年制定了一系列职业岗位技术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为中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衔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如图1所 示,中职教育标准达到从业技术水平,高职高专要达到初级 技术水平,高职本科要达到中级技术水平,研究生教育要达 到高级技术的决策水平。
(五)学历教育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并轨制,学 生在每个职业教育阶段的出口处除了获得一定等级的行业 专业技术资格外,还应取得国民教育的学历证书。所以中、 高职课程衔接不仅要在体现专业技术等级的专业课程和技 能上实现衔接,而且在文化基础、公共素质课程上也要实现 衔接。
(六)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操作 型、技术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课 程目标有着非常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一 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 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都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社会与 经济的需要成为中高职课程在进行衔接时所关注的焦点。在衔接时,中高职课程目标应重视学习者创新能力、职业行为 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技术与方法运用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模式 (一)“一站式”衔接模式 适用对象: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
培养规格:文化基础课达到大专毕业水平,专业技术达 到初级技师水平,并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和专业技术初级资格 证书。
课程衔接特点:将三年中职课程和二年高职课程统筹规 划,制定“一站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文化基础 课既要考虑初中起点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达到高职大专 (出口)应有的文化素质,按知识的认知规律设置相关课 程;
专业课可按专业技术等级从专业入门至初级技师水平, 递进式设置专业课程和技术操作课程。中职与高职课程之间 不设置明显的“分水领”,而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这种 衔接是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最好的范例。
衔接依据:培养的群体一般是初中毕业没有考取普通高 中,文化基础较弱的学生。既没有受过系统的高中文化课教 育,也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和专业技术培训,一切从零开始, 但出口规格只有一个。对于这部分基础薄弱的群体,采取“一 站式”服务是最经济高效的选择[3]。(二)“对口提升”式衔接模式 适用对象:对口单招生。中职起点,对口升入高职高专 学习三年,即“3+3”;
中职起点,对口升入高职本科学习 四年,即“3+4”。
培养规格:“3+3”,即文化基础课达到高职大专毕业 水平,专业技术达到初级技师水平;
“3+4”,即文化基础 课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水平,专业技术达到中级技师水平。
课程衔接特点:以中职课程为基础,对口设置高职课程, 中职课程的毕业标准就是高职课程的入口标准,通过全省统 一的对口单招考试升入对口的高职专科或本科继续学习。
1.“3+3”对口课程衔接方法 中职文化基础课应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水平,专业理论和 专业技能应达到本专业行业从业技能水平。三年高职阶段的 文化课程主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文化素质课程和应用 性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可开设商务英语、财经英语;
语 文可开设财经应用文;
数学可开设经济应用数学;
计算机可 开设计算机软件等课程。
三年高职阶段的专业课和技能课则严格与中职对口开 设,但必须体现级次的高低,可以行业职业等级标准作为参 照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式模块衔接方法, 避免内容重叠。技能课程侧重于开设专业综合演练课程,特 别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2.“3+4”对口课程衔接方法中职课程的设置同“3+3”,但进入高职本科后的课程 在衔接时却要考虑诸多方面:第一,文化基础课既要考虑中 职生与普通高中生的差距,适当进行补差,还要彰显普通高 职专科职业文化素养课和应用性公共课的职业特色。另外, 由于出口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生文化水平,还必须加入公共 课等级考试课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等课 程,即将高职高专的应用性文化基础课程与普通本科公共基 础等级课程进行整合。第二,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的衔接类 似于中职与高职高专衔接。首先必须与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对 口,同时体现专业技能由低到高的层次递进要求。可以将高 职高专出口规格课程标准与高职本科出口规格课程标准进 行整合,在内容上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式模块衔接。其 次,要考虑设置专业领域拓展课程,培养中级技师在专业上 的应变能力。
衔接依据:首先,接受教育的群体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 熏陶和专业技术基础培训,专业已定型,达到了专业从业技 术水平;
其次,受教育者是经过全省对口高考统一录取的, 入口规格整齐划一,但没有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水准,需要在 高职阶段补习文化基础课;
最后,受教育群体专业对口率达 到100%,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一方面对其文 化基础进行补差,提高其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提 升专业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达到更高一级职业标准。基于 此,中高职课程衔接应采用对口提升式[4]。课程衔接措施:各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组织各专业大类 联考委分专业负责制定全省统一的“3+3”和“3+4”对口单 招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联考委必须对中职、高职、本科的课 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组织中、高、本三级教育专家对三级 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与课程标准进行广泛交流、沟通与协调, 在此基础上制定全省适用的对口课程衔接方案。
(三)“螺旋式”上升衔接模式 适用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高职高专, 三年后再经过“专转本”全省统一考试或“专接本”录取进 入大学本科学习两年,获得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即“3+3+2” 培养模式。
培养规格:高职高专学习三年后,文化课达到高职高专 毕业水平,专业能力与技术达到初级技师水平;
转本二年学 习后,文化课达到普通本科毕业生水平,专业能力与技术达 到中级技师水平。
课程衔接特点:其一,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毕业标准 为基础设置高职高专三年和本科二年的提升课程,课程内容 呈“螺旋式”上升规律,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素质和理论 功底。其二,专业课和技能课以零为起点,设置从专业入门 到初级技师水平直到中级技师水平的系列专业理论课程和 技能操作课程,内容呈逐级递进式。
衔接依据:该部分受教育群体的最大特点就是接受“二 站式”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站的“高中—高职高专”,第二站的“高职高专—高职本科”;
两站之间的文化课衔接都有 统一的入口标准,第一站的入口标准是全国普通高考统一划 定的录取分数线,全国统考标准就是入口标准,第二站的入 口标准是各省举行的“专转本”统一考试划定的录取分数线, 入口标准就是专转本统一考试标准;
两站专业技术课程入口 标准不同,第一站的起点为零,第二站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水 平已达到初级水平,由录取院校自主制定入口标准[5]。
基于受教育群体“二站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无论 是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课程都采用“螺旋 式”上升衔接是比较合适的,其中高职高专与高职本科之间 的专业课衔接是关键。
(四)“梯型递进式”行业职业标准衔接模式 适用对象:初中以上起点,有着不同文化教育与职业教 育背景,但却有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群体。
培养规格: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培养具有从业技能 的实际操作人员,文化课达到中职毕业水平,专业技术达到 从业技能水平;
第二层次:培养具有初级技能的技术应用型 人员,文化课达到高职高专毕业水平,专业技术达到初级技 师水平;
第三层次:培养具有中级技能的研究开发人员,文 化课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水平,专业技术达到中级技师或工程 师水平;
第四层次: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高层决策人员,文 化课达到研究生毕业水平,专业技术达到高级技师水平。
课程衔接特点:以职业生涯的4个由低到高的职业技术等级为标准设置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课程,课程内容呈梯型 递进式,相邻等级的出口与入口在内容上相互衔接,每个出 口都有等级考试标准及资格证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 训进行融合。4个由低到高的职业技术等级为从业技能课程 (中职教育)→初级技能课程(高职高专教育)→中级技能 课程(高职本科教育)→高级技能课程(研究生教育)。
衔接依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技 术与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解释,即技术 教育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 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以 及培养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 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科学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以及相 关的技能培训”。据此可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按岗位群工作 的性质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 学术型。每个层次可以由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完成。第一层 次:技能型,主要由培养基本合格的技能操作岗位人员的中 职教育来完成。第二层次:技术型,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主 要由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专科职业 技术教育来完成。第三层次:工程型,主要由以“培养在高 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为目标的大学本科水平的职 业技术教育完成。第四层次:学术型,来自具有MBA或MPA教 育背景并有若干年相关实践经历者,属于精英教育,主要由研究生教育完成。
参考文献 [1][3]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 教育,2002(10):5-7. [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层次与体系 [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13-16.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