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离任 > 【早期《中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伟和策略】

【早期《中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伟和策略】

来源:离任 时间:2019-10-05 08:00:16 点击:

早期《中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伟和策略

早期《中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伟和策略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早期《中国青年》是大革 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从1923年10 月创刊至1927年10月第一次停刊期间,早期《中国青年》共 出版168期,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 献。

一、出版专号集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据统计,早期《中国青年》共出版了19个专号(共23期), 包括6个人物专号、6个节日或纪念日专号、4个事件专号和3 个综合性专号。在这19个专号中,其中有14个与纪念活动有 关。以纪念活动为契机,出版相关专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集 中传播,是早期《中国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 点。

在这6个人物专号中,涉及列宁的就有3个,分别是1924 年2月2日出版的“列宁特号”(第16期)、1925年1月31日 出版的“列宁李卜克内西纪念周特刊”(第63、64期合刊) 和1927年1月15日出版的“列宁征集周特刊”(第150期)。

这3个专号都是在列宁逝世纪念日前后出版的,共刊发文章 18篇,不仅介绍了列宁的生平和卓越贡献,还对列宁主义的 内容进行了深刻阐释。如“列宁特号”刊发的《列宁年谱》 记录了列宁的一生。该号还从“国家论”、“民主主义之欺 骗性”、“帝国主义”、“革命党的组织与训练”、“农民 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等10个方面对列宁的政治主张进行了概括。“列宁李卜克内西纪念周特刊”的文章也对列宁 主义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在3个综合性专号中,其中2个与红色五月有关(涉及 五一、五四、五五、五卅等重要纪念日),分别是1925年5 月2日出版的“五月第一周特刊”(第77、78期)和1926年5 月30日出版的“红色的五月特刊”(第121期)。这两个专 号所载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内容体系进行了阐 释。比如,任弼时在“五月第一周特刊”发表的《马克思主 义概略》一文,从唯物论哲学、辩证论、宇宙观、价值和剩 余价值、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等方面对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其他相关专号还对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1925年3月7日出版的“国际妇女日与巴黎公社特刊”(第69 期),其中的《巴黎公社》、《为什么纪念巴黎公社》两篇 文章对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1926年11月1 日出版的“十月革命号”(第139期)对十月革命的历史贡 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 是有真正的革命群众,二是有真正能够代表群众利益的俄国 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编读互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早期《中国青年》非常注重与青年读者的互动,在交流 沟通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

第一,依靠青年读者办刊。为了提高办刊质量,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青年》先后在创刊号的《发刊 词》、第4期的《我们的希望》和第70期的《我们请求读者 诸君帮助》等刊登有关启示,希望读者诸君能给“一些最有 益的指导”,通过征求读者的意见,使《中国青年》“更能 深入群众”,“更能适合于青年群众的要求”。早期《中国 青年》还热情向广大青年约稿,希望喜欢《中国青年》的读 者朋友多多赐稿。同时,早期《中国青年》还借助广大读者 来推介刊物,扩大发行量。经过不懈努力,早期《中国青年》 发行量不断攀升,1927年初达到4万余份。早期《中国青年》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帮助青年答疑释惑。针对广大青年在学习和生活 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中国青年》发表多篇文章,进行深 入剖析,在帮助青年答疑释惑的同时,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和革命思想,又提高了他们的觉悟。究竟该读什么书以及怎 样读书,这是广大青年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第24期专门向 青年读者推荐了一个书目,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唯物史观浅释》、《社会 主义史》、《陈独秀先生讲演录》等20余部,并简要介绍了 每一部书的主要内容。《中国青年》还对当时流行的错误的 恋爱观进行了深刻剖析,向青年读者介绍了共产主义者的恋 爱观。

三、破立结合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早期《中国青年》还与东方文化派、国家主义派、戴季陶主义等各种反动思潮做了坚 决的斗争,在破立结合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一,批判东方文化派。东方文化派作为一个保守主义 文化派别,20世纪20年代早中期在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表现 得比较活跃。他们十分尊崇中国的旧伦理、旧道德,渲染东 方文明的优越,对马克思主义持否定态度。对此,《中国青 年》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泰戈尔与中国青年》、 《两年来的中国青年运动》等文章与“东方文化派”进行了 针锋相对的思想斗争,号召广大青年应“从混沌的玄学思想” 走到“科学的精神”中来,从“昏迷的冥想生活”走到“活 动的生活中来”。①《中国青年》对东方文化派的批判不仅 使广大青年认清了其反动实质,也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等思想,同时还帮助处于苦闷中的青年知识分子找到一条 “到民间去”的走向人民之路。

第二,批判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是由资产阶级右翼分子组成的反动政治派别。他们抹杀国家 的阶级实质,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孙中山的联 俄、联共政策。由于他们以“国家”、“民族”为幌子,加 之披着“社会名流”、“大学教授”的外衣,因而欺骗了不 少青年学生。《中国青年》发表《告国家主义的青年》、《国 家主义是什么?》等相关文章50余篇,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 有力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国家主义派的反动面目,一些受骗 青年开始“从国家主义中觉醒过来”,表示“愿放弃国家主义,与进步的革命青年合作”[1]81。

第三,批判戴季陶主义。1925年,戴季陶打着宣传孙中 山“三民主义”的旗号,以国民党“理论家”的身份,连续 抛出《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 等小册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攻击。戴季陶主义出笼后, 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施存统等在《中国青年》发表多 篇文章给予批判。第116、117期,还连载毛泽东的《中国社 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帮助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 级分析方法,回答“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 一革命的首要问题。早期《中国青年》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不仅大大缩小了其恶劣影响,也大大推动了唯物史观和阶级 斗争理论的传播[2]。

四、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玉琦.中国青年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赵付科,季正聚.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路径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3(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