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致辞 >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广播电视新闻学

来源:领导致辞 时间:2019-11-20 08:29:51 点击: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核心,鉴于广播 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特点,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近两年开始 着手改革,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变写论文的单一模式为论文、节目制作、 调查报告等多种模式,制定考核规范,对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广播电视人才 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1.选题盲目,自主选择性不高。毕业论文的选题并没有确立审核这一 环节,不少选题缺乏创新;
题目过大或过小,学生不好操作。学生选题时没有太 多自主性,大多是由指导教师提出建议,学生从中选择相对容易操作的选题。在 选题过程中,学生并不了解所选题目基本的过程和要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难 被调动。

2.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价值。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易于获得,但由于学 生缺乏深入的理论指导,导致大部分广播电视 3.学生依赖性强,论文原创性差。学生在选题和进行论文写作时过分 依赖导师和相关资料,自主性差。个别学生只是把寻找到的资料堆在一起就发给 导师,完全依赖导师来选择合适的思路和内容。同时,大多学生依赖网络查找相 关资料进行复制、粘贴、修改,使原创性很难保证。

4.就业对毕业论文的冲击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寻找工作,或是 准备研究生和公务员的考试,认为毕业论文好坏对其找工作影响不大而忙于择业。

大多数学生持应付的态度,致使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实例 1.提早做好论文、作品和调查报告的选择工作。指导老师要提前布置 选择工作,使学生在论文、节目制作、调查报告等多种模式中作出适合自己的选 择。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选题 要求。同时学生也要根据教师建议作出慎重选择。

2.制定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毕业设计规范。2010年6月人文学院决定 开始实行多种毕业模式考核,之后广播电视教研室的有关老师对规范和考核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经过学院领导的完善和校领导的审订形成了最终的规范, 其中对选题范围和质量、指导职责、过程指导、修改、评阅、答辩、评分、总结 等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建立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毕业 设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专题片创作的过程中涉及主题构思、文案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 辑等五大板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评。

相对于传统的论文形式,毕业作品的文案工作并未受到轻视,仅文案部分就包括 “导演阐述”“文字稿本”“分镜头脚本”“教师意见”等四部分,工作量不亚于毕业论 文。此外,毕业作品的创作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的前期 拍摄和后期剪辑都需要毕业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 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

3.指导教师全程跟进,严格把关作品的选题及制作流程。指导毕业作 品对于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构思策划阶段,教师要与学生进 行深入的交流,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的创作意图是指导老师的第一要务,教 师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进行准确的指导,对执行的可 行性提前做好预期。第二,在分镜头脚本撰写阶段,教师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 的文字格式和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学生写出一份成熟规范的脚本,以便于 拍摄、剪辑时有规可循。第三,在拍摄阶段主要由学生自行操作,指导教师的任 务就是对拍摄的素材从拍摄手法、素材内容、构图角度、景别配置等方面进行全 面细致的点评,去粗取精,为后期剪辑保留有效素材,减轻剪辑负担。第四,在 剪辑阶段,教师要通过粗剪、精编并多次向学生反馈:内容上,指导学生理顺逻 辑关系,合理配置叙事结构;
画面上,要求学生对多角度拍摄的镜头有机组合, 镜头成组;
特技上,点拨学生适当运用剪辑特技,增加画面美感,转场流畅,从 而使节目更具整体性。

4.借助业界力量帮助学生完成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 学基本集中在校园内进行,导致现有实践作品选题集中在大学生生活、感情等狭 窄的范围内,人物形象和文字语言雷同,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1]通过学 生实习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电视台等业界的工作流程,拓宽思路,跳出校 园的单一环境,制作出有一定社会责任和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与业界相关传媒 机构的联系,还可使学生在制作毕业作品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实验室实行全时制,在工作时间对毕业班学生全面开放。人文学院 的实验室从开始建设至今一直秉承着为学生服务、加强学生实践锻炼这一宗旨,除了上课时间,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都免费为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非线性 编辑室、演播厅里进行自己的创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作能力,为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提供了方便。2011年和2012年毕业班学生制作节目的考核 方式出台后,院实验室对其拍摄和剪辑提供方便,优先满足毕业班学生的制作需 要,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总的来说,该毕业考核模式改革还是相当成功的。在现场答辩时,当 毕业作品《格桑花开》开始播放,采访同期声和后期配乐以及拍摄者的解说都撼 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效果,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将此类毕业 考核模式进行下去的决心。不过,由于是初步尝试,缺乏经验,再加上时间仓促, 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改进和提高。

1.确立评价标准,使学生有的放矢,早作准备。由于该毕业考核模式 申请于2010年6月才确定通过,而真正的评价标准也是2010年9月份左右才完成, 学生选择节目制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仅剩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学生出于安全可操 作的考虑,选择节目制作的比例较小(毕业生45人中仅7人选择)。同时,由于 时间紧张,评价标准中有一部分不够妥当,通过此次考核、答辩,指导教师已经 很清晰地感觉到需要修正的地方并进行了调整。以后,这种毕业考核模式要在学 生上大学二年级分专业时就讲述清楚,同时在专业教学时不断重申评价标准,给 学生提出建议,使其有的放矢,早作准备。

2.从理论评价转变为实践评价。专题片创作的过程中涉及主题构思、 文案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五大板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 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评。文案部分包括“导演阐述”“文字稿本”“分镜脚 本”“教师意见”等四部分,保证了学生创作的独立性,避免了抄袭现象。作品的 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既是考核检验,更是锻炼提高。对于作品的评价打分则要区 别于以往传统的论文模式,要进行评价角度的转变,变单一的理论学术评价为拍 摄、剪辑、制作、写作等综合实际能力的评价。

3.加强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此次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 些学生的作品选题不合适,缺乏思想性,有些则有模仿的痕迹,缺乏个性色彩。

这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结合不太完善所导致的。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 业的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采取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如《电视摄像报道》《非线性编辑》和《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均以2∶1的比例设置理论和 实验课程,使学生有了一些实践的经验。但是,有些实验课程仅仅停留在完成理 论的补充这一基础任务上,缺乏启发、开拓的作用,创新性更是很难培养。所以, 要加强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合,多带领学生拍摄规范的、有水平 的电视节目,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4.解决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现阶段学校广播电视新闻 学学科师资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经验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业界的联系, 适当地引进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媒体从业人员,由他们协助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 导教师,可以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2]另外,学院应多给 在校教师提供学习业界专业知识和媒体经验的机会,扩大学院和广播电视新闻专 业的社会影响力,为专业建设积累必要的资金和宝贵经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指导实例——《格桑花开》 1.学生报《格桑花开》选题,感觉很不错,故事性很强。

2.主题思想和叙事手法,在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该选题主题思想上略显稚嫩,不是很平实很客观地去反映这群 玉树孩子们的生活常态。而往往正是这种最寻常的生活场景,才是他们生活的最 真实体现,也是最感人的。学生在前期策划时,补充了政府领导和汉藏情怀方面 的内容,突出了政治性,但由于选题较大,内容欠丰富和集中,因此,难以达到 实际的播出效果。

第二,在选择主旨人物时没有主线,范围很宽泛,没有一个核心人物。

这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灵魂,做起来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不会让人有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这位学生只关注一个核心人物——玉树女孩, 其他人物只是她的衬托,这样一来,人物会比较有血有肉。如果像学生刚开始定 位的那样,采访很多学生,又因为纪录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最后易导致各个角 色都有描写,但各个角色均不多的境况,整个纪录片就会很无力。

第三,在拍摄技巧上面对这么多要素,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很多情 况下,学生把握起来会很难。这就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去捕捉那些细节性的画面, 真正地用心灵去和孩子们沟通,着力去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的片子看 起来才会非常有质感,有力度。3.后期剪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这个片子的播出质量。

镜头语言的把握、叙述逻辑的运用和节奏的把握,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确 实很难。学生在剪辑时,叙事逻辑性不强,镜头的潜在语言和舆论导向不明确, 往往剪辑出来的片子让大家看后没有一个总体上的主旨接收感,不知道到底在说 些什么,到底想传达什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节奏的控制,画面的长度,景别、 镜头长度的选择,包括一些必要的特技处理,甚至再加上现场音响、解说词和音 乐的配合所塑造的抒情环境,往往不能和观众自然的情感抒发节奏相配合,要么 太长,让人觉得节奏太慢,有些腻烦,要么就太短,没有足够的感情抒发空间去 宣泄,这两种都会让人很不舒服。

4.配音和音乐的运用。一个好的纪录片都有一种统一的风格和情感暗 含在里面,纪录片里传出来的各种声音都会影响这种情愫的表达。如果配音和整 个纪录片的基调很不搭的话,就像一朵典雅的兰花上叮着的那只苍蝇,让人无心 去欣赏,打破了整个画面的美感。音乐更是这样,配乐的感觉不对,整个片子所 想抒发的那种情感就会被破坏。因此,在节奏上就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播音乐, 播什么样的音乐,播多长时间,都应按照片子的叙事节奏来定,在给学生指导时, 应进行重点讲解。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