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致辞 > 【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及学校效能推进研讨】 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及学校效能推进研讨】 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

来源:领导致辞 时间:2019-11-16 08:13:06 点击:

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及学校效能推进研讨

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及学校效能推进研讨 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及学校效能推进研讨范文 一、课程是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 (一)学校效能内涵解析 效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事物所 蕴藏的有利的作用”[1],效能有作用和成效之意。如果按 此进行一般性理解的话,学校效能就是指学校在促进学生发 展和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学校起到的作用 越大,说明其效能越高。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对学 校效能的定义显得多样化,比如荷兰学者希润斯 (J.Scheerens)教授认为学校效能与教育品质有密切的联 系,效能的概念是方法-目的的历程,应用在教育上,效能 是经由教育方法或过程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2]。我国学者 张煜认为学校效能指的是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影响的 程度[3];
孙绵涛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促进学校人员、学 校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有效作用[4]。台湾学者吴清山认 为学校效能是指一所学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绩效,包括学 生学习成就、校长领导、学校气氛、学校文化和价值、教学 技巧和策略、教师专业成长,以及社区家长支持等,因而能 够达到学校预定的目标[5]。香港学者郑燕祥教授则认为应 从学校的内部效能、外部效能和面向未来的效能3种取向来 理解学校效能[6]。不过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们在学校效 能研究中更多关注的还不是其定义,而是对学校效能影响因素、有效能学校的特征以及效能促进问题的探讨。有关学校 效能的研究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学校效能涉及 学校的有效性问题;
其二,有效能学校具有不同层面和侧面 的主要特征;
其三,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多种多样;
其四, 可以通过改进和改革来提高学校效能;
其五,学校效能的促 进是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学校效能研究 主要关注的是学校能够使学生在学业和其他方面发展产生 积极变化的方向与程度,目的在于借助这种研究并通过促进 学校改进和学校发展使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的 教育并获得全面发展。

(二)课程是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效能研究的发端者科尔曼(K.S.Colema)等人的早 期研究认为,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社会经济构成 和学校中其他儿童的教育和社会阶层背景,学校对学生的学 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非常低,而且在学校条件中,与学生成 绩关系最小的是课程和设备条件,其次是教师素质。在学校 效能研究开展以来的几十年中,科尔曼的观点早已得到了修 正,不仅学校被认为在学生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 影响作用,而且也越来越重视学校效能发展中的师资、课程 与教学等因素。单就课程及其教学这一因素而言,国内外许 多学者都给予了关注和重视。我国有综合研究表明,在国内 外学者或相关组织所注重的影响学校效能的多种因素中,课 程及教学是学者们唯一都强调的因素(见表1[7])。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仍有更多学者在关注或强调影响学校效能 的课程因素。美国教育学者乔纳森和詹森 (Jonathan&Jansen)1995年在有关有效学校的研究中,指 出学校效能研究应包括课程编制研究,即课程组织的有效方 法研究。英国教育与课程学者凯利(Kelly)在2004年出版 的著作《课程理论与实践》中也阐明了一个观点,即:课程 与课程开发对于教育效能和学校效能是至关重要的,并认为 英国学校效能运动没有认识到学校课程本身是有问题的。凯 利还进一步指出,教育供给的质量可以通过课程变革而不是 管理效率的改进而得到提高[8]。我国大陆学者王道澍早在 1992年所做的关于国外中小学效能型学校管理的研究中指 出,效能型学校的组织特征可从课程设置角度来分析,且许 多国家的研究报告都指出对于中小学校特别是中等学校而 言,若想成为效能型学校,其课程设置更应该富有挑战性, 更有悬殊;
应该向学生提更深的问题[9]。这一研究不仅说 明了课程在促进学校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其中涉及到 课程设置或发展理念更为当前世界课程改革实践所证实。台 湾教育学者潘慧玲在大量相关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于 1999年也指出,影响与促进学校效能的因素包括7个,即:
校长领导、行政管理、教师教学、课程、学校文化、学校环 境、与社区家长的关系[10],可以看到在这里,课程也是影 响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课程改革能促进学校效能的提升(一)课程改革与学校效能促进之间存有密切关系 当前,学校效能研究的子领域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变革研 究、学校效能评价研究、校长效能研究、教师效能研究、教 学效能研究等。在教学效能研究中,往往会涉及到对课程的 关注。不过,当前国际上逐渐形成的一个教育共识就是课程 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课程在学校教育及其改革中的 地位日益凸显。为此,有关课程及其效能的研究应成为学校 效能研究的一个子领域。把课程作为学校效能研究的子领域, 这不仅仅是因为课程是影响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不 仅仅是因为在课程改革与变革过程中,势必会要求或引起学 校进行整体变革,以及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及其家长等的相 应发展,还因为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存在, 是整个课程系统变革与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包括课程自身 各种要素的革新与变化,具体说主要有8个方面:课程理念 的改革(涉及大教育观念的变革);
课程文化的改革(涉及 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
课程制度的改革(包括课程标准、 课程政策等的变革);
课程内容的改革(包括社会科课程、 理科课程、科学课程、外语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的变革);

课程结构的改革(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设置方面 的变革);
课程管理的改革(包括国家宏观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内部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
课程实施的改革(包括课 堂教学、家校互动、教材等的变革);
课程评价的改革(包 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自身评价的变革)。由此可以看到,课程改革是关系到学校教育方方面面变革的事件,它 与学校效能促进或提升之间存有密切关系。

(二)课程改革与学校效能促进之间具有应然关系 美国学者帕斯卡雷拉(Psacarella)的“学校经验效应” 理论模式认为,学校对学生的作用是相当复杂的,不能归因 为单一变量,每个变量都对教育发生影响,而且各变量之间 的影响结果也将反馈到主干路中去[11]。在学校效能研究中, 由于更倾向以学生学习进步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同时也考虑 该指标同学生学习进步相关的各类因素,因此学校的教育过 程变量研究就成为学校效能研究中的一类重要因素。在学校 效能过程变量的研究中,课程及其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被 加以强调。比如希润斯教授1990年提出的学校效能研究理论 模型就特别注重考虑学校教育的过程特征,“根据教学内容 和结构所获得的课程的质量”[12]被希润斯看作是过程特征 里面学校水平层次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有研究指出, 学校效能过程变量主要包括管理组织、教学过程和学校气氛 3个层面的指标[13],其中“课堂教学”和“课程的设置” 是教学过程层面认同度较高的指标。实际上,3个层面的各 项具体指标囊括了学校运作的方方面面,和当前课程改革引 领下的教育变革范畴具有一致性,这也说明课程改革与学校 效能促进之间在理论上具有应然促进关系。因此,关注课程 改革及其实践效果的推进,对提高学校的有效性将大有裨益。

如果说,学校效能研究的最大目的是“让所有儿童都接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激发每一位儿童的潜能,以便为国家 和社会培养、造就大批有用人才”[14]的话,那么课程改革 的根本目标亦在于此。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效能的深入化必 然会产生和促进学校的有效性。目前,我国的学校效能研究 还偏重管理领域,而立足课程领域,专门探讨课程改革会如 何提高学校效能的研究明显缺失,因此站在这样一个新的角 度来进行深化研究很有必要。

三、基于课程改革的学校效能促进策略分析 课程改革是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大改革重 心。我国21世纪初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不仅从理念和政策方面 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引导和思索,更重要的是为我国 基础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因此,在这种由 于课程改革而带来的基础教育大发展背景下,探讨学校效能 的提升与促进策略很有必要。下面从学校内部重要主体校长 和教师以及学校外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有行为角度来 谈如何促进学校效能的提升。

(一)校长:要积极发挥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当前世界各国中小学校长必备专业素养 之一。因此,若想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必然要求其具有卓越 的课程领导力。那么如何发挥与实现这种课程领导力呢?首 先,校长必须明确课程领导的服务性原则。校长的课程领导 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式“催化领导”,即它是一种使人们获得 能力的服务过程,“校长帮助教师、学生和职员为了学校的利益和目的更好地行使职责,更有效地从事学校的工作和活 动,并促使学校目标的达成,由此实行一种赋予能力式的领 导”[15]。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校长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课 程领导者,并继而发挥其课程领导力。其次,校长要积极创 设富有意义的学校课程文化。校长不仅要在学校内建立起和 谐的课程观,把握课程发展中的科技与人文、个体与社会、 共性与差异等方面的关系,还要积极促进学校管理层、教师 和学生的正常合理且积极的课程交往,使各方在张力平衡中 获得发展,此外还必须关注通过那些以仪式、典礼、语言等 形式存在的隐性课程来促进和发展学校文化。再次,校长要 协助教师提升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教学能力,包括促进教 师课程发展意识的深化、支持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协助 教师拓展课程资源、鼓励教师以科研促教学等。最后,校长 要大力促进家校在课程发展中的合作。校长不仅要积极协助 教师参与校外课程资源内容的开发和拓展,而且要吸引与促 成家庭和社区对学校课程发展的积极关注和参与,真正协调 影响学生发展的三大力量,使之共同为学生发展负责。

(二)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的教学领导 格拉恩(P.Gronn)的分布式领导理论认为,在一个知 识密集的组织中,如果不在组织成员中分布领导职能,要完 成类似于教与学这样的复杂任务是不可能的[16]。为此,也 有研究指出教学领导实际上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其主体分布对应着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17]。课程教学是学校中最重要的教育活动,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 施主体,所以教师成为课程教学领导者不仅是理论之应然, 更是现实之必须。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呢?首 先,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教学领导角色和责任,通过发展教 育信念和教育智慧激励自己成为教学领导者。其次,教师要 重视学生,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特别是要注重通过表现 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来督促和激励学生进步。再次,教师要 能够与学生一起创造共同学习愿景。通过这种愿景的创造, 使学生在充满互动、合作与发展活力的团体中学习,并致力 于所认同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最后,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专业 成长与个性发展,并积极参与教师课程团队,通过个体与团 队的双重发展力量来提高教学领导效率。

(三)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提升课程管理绩效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负有外部管理责任和义 务,其管理绩效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辖区及其学校的教 育与课程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其课程作用力和领导力 的发挥,就必须提升课程管理绩效。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课程 管理绩效呢?首先,要更新课程管理理念,认识到校长课程 领导和教师教学领导对学校效能提升的关键意义,注重对校 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与教学领导工作的考察,建立合理奖惩 制度。其次,要主动协调学校校长和教师之间的课程关系, 了解学校课程工作的进展和出现的问题,建立公共报告制度, 并致力于建设辖区或学校之间的共同课程发展愿景,鼓励和推进校际之间进行发展性交流。再次,要制定合理的课程实 施标准与方案,关注标准、方案与具体实施之间的衔接和各 种条件的创设。特别是要注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主动协调 学校、家庭、社区、公司企业之间的教育伙伴关系,保证为 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规划与实施等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 系统。最后,要积极优化教育行政工作程序,减轻校长和教 师不必要的事务性活动,把更多时间留给学校、校长和教师, 并通过创建学习型辖区或校际文化氛围来促进校长、教师课 程与教学领导的实现。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