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致辞 > 【恰当调度浓情蜜意由《桥》一课引发的情感调度的思考】 浓情蜜意

【恰当调度浓情蜜意由《桥》一课引发的情感调度的思考】 浓情蜜意

来源:领导致辞 时间:2019-10-16 07:56:18 点击:

恰当调度浓情蜜意由《桥》一课引发的情感调度的思考

恰当调度浓情蜜意由《桥》一课引发的情感调度的思考 陈康和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 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在教学 实践中,却因教师对“价值导向”的僵硬把握,以及对核心 情感的过分渲染,导致有些课堂或过于悲伤或过于紧张,部 分情感严重超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给他们的成长留下了不 良的心理影响。

人教版五下16课《桥》,气氛紧张,情节紧凑,通篇的 环境描写,以及铺垫、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 渲染出人物的高尚品格,给予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熏陶。

但由于课堂上教师的不当演绎,过度的情感调度和僵硬的价 值挖掘,令学生神伤、心伤甚至心悸之时,也令人物角色失 去了该有的生活本真。在“老汉”被大浪冲走后,有位教师 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
师:“小伙子”被大浪冲走,“老汉”也被大浪冲走了, 面对着“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问句的本意在于为学生搭框定调,弘扬出老汉舍己 为人的高尚品格,引出学生“老汉,你真伟大,我要向你学 习”“老村长,你的精神感天动地,我为你折服”等情感“共 鸣”。但效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对此进行细品深究,问句 所强调的是“你想到了什么”,但前提是“小伙子和老汉都 被大浪冲走了”以及“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极为悲壮甚至悲戚的氛围和结局,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会是高尚的“情志”, 而是残酷的“情殇”——人死了,救人者无法自救。因为面 对两父子的死亡、世界的空渺以及毫无生命迹象的场景,出 于生命的本能和对美好的向往,学生不太可能还有“闲情逸 致”说出雄壮的话语,悟到高尚的品格。就算有,恐怕也只 为配合老师的情感调度,这跟教学初衷就南辕北辙了。

其实,要弘扬老汉伟大的精神品格,是可以通过让学生 圈词画句、品段悟篇来自主完成、移情习得的,如叙述“人 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山洪来临 时,老汉有充裕的时间逃生,但他却选择了坚守;
又如环境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说明情况已经非常危急, 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但老汉却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再如通 过对比“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 来,势不可挡”和“他像一座山”,虽然山洪势不可挡,但 老汉像岿然不动的山峰保护着村民。如此这般,以及通过反 复诵读,学生怎能不感受到伟大? 再看这位教者接着的第二个问题:
师:洪水退后,当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时,她 心里面会想些什么? 教者的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刻画老太太一家人的高大形 象,希望学生能代替老太太说出“老伴,儿子,虽然你们牺 牲了,但是挽救了村民,我为你们感到自豪”。但老人家真会这样想吗?这明显违反了人性。两个最爱,同时失去,老 年再无所依,她还能说出充满社会主旋律的话语?就算老太 太会这么想,学生又会天真得被“这种想法”所感动吗?再 说了,如此悲戚的人生境遇,有必要让处在懵懂期仍爱做梦 的孩子们过早去感知吗?因此,化悲惨为伤感,随即归复平 静,或许是教授这类课文以及慰藉学生心灵的良方。正是根 据这些考量,笔者曾将这两个问题适当修改,既弘扬了高尚 情感,又不失生活本真,还巧妙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可谓一举多得。

师:老村长和他的儿子确实值得我们敬佩。此时此刻, 你想对他俩说点什么? 生:谢谢您救了乡亲们,乡亲们会永远记住您的。

生:你俩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日后我会以你们为行动标杆。

师:逝者已去,生活还在继续,所以我们能否说点啥, 或做点啥,来告慰亡者的在天之灵,如针对老奶奶的日后生 活。

生:你俩放心吧,我们会好好照顾老奶奶的。

生:老奶奶是全村人的奶奶,我们一定照顾好她。

师: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也很好地承继了老村长 的精神。可我们能否更有人情味些,在保留高尚情感外,改 一改课文,改变一下人物的命运。

生:待洪水稍稍退去些,村民们都回到村庄边,张望着,呼喊着。在村里头的一个大树上,一个小伙子的双脚被树丫 卡着,两手紧紧地抱住树干。良久,这个小伙子的手动了一 下,接着睁开眼睛,他费力地撑起身体,然后艰难地爬了下 来。没错,是他,老村长的儿子,他没死,他没死! 生:拜祭后,老奶奶又被搀扶着回到了村庄。从此以后, 村里人不再谈起这事,但村民们商定轮流照顾老人。谁家有 好吃的,都会接老人过去尝个鲜。小孩们也总到家里来,跟 老人聊聊天。虽然还是有些孤独,但是老奶奶脸上的愁云已 慢慢散去。

姿态低一点,爱得有棱角些,恨得实在些,同时多点生 活化、直观化,或许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达到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