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致辞 > 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力特点及培养_播音主持特点

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力特点及培养_播音主持特点

来源:领导致辞 时间:2019-10-07 07:52:02 点击:

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力特点及培养

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力特点及培养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的交相发展,网络 媒体平台化趋势越来越明确,网络媒体不仅成为媒体融合的 支撑性平台,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平台。

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和传 播任何信息”,在此目标的驱使下,媒体融合在技术、内容 和市场三个层面上不断演进。全媒体时代给很多媒体人员提 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 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高校,要针对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 专业人才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进行教学创新, 以满足时代需求的播音主持人才。

一、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传播离不开一定媒介,不同媒介会影响信息传播。

同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新 的特点。

(一)公众高度参与与互动 网络媒体是全媒体时代的基础性媒体,所以媒体融合的 本质就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化。交互性是 网络媒体最主要的传播特征,其本质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及 其所引起的传播主题的泛众化。交互性特征使网络媒体由他 媒体走向自媒体,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消亡,每 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网民实现了传播权利与传播义 务的统一。在传统媒体占统治地位时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特征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分离,传播信息成为传播者的专业 责任,而接受信息则是每个接受者的公民义务,传播权利与 传播义务的主体呈现出对立化特征。网络媒体产生以后,传 播权利与传播义务主体性走向统一,网民成为网络媒体的传 播主体,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成为每个网民的权利与义务,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权也越来越大。

媒介之间的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具有鲜明的公众性。

(二)传播空间的全覆盖 媒介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媒介技术的传播特性决定 了社会类型形成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如果说人体媒介、器物 媒介等原态媒介是农业社会形成的前提,报刊、广播和电视 等大众媒介是工业社会形成的基石,那么互联网则是信息社 会形成的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推动了工业社会 向信息社会进行转变;
而互联网的全球化特征,则使信息能 够覆盖全球,使传播具有国际性。媒体之间的空间竞争不仅 表现在媒体的国际化空间,而且表现为媒体的全程化场域扩 张。媒体的传播场分为私人空间、家庭空间、休闲空间、移 动空间和工作空间等五种类型,传统媒体的重点覆盖场域是 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随着 “生活圈媒体”等媒体概念和 形式创新,私人空间、休闲空间和工作空间成为新兴媒体重 点传播场域,因此,全媒体实现了无缝式全场域覆盖,甚至 逐渐消失了私人空间、准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传统界 限。(三)传播时间的不间断 由于时间和空间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 都能够在传统媒体上展现出来。数字技术和播存技术所带来 的网络媒体储存空间的无限性低成本拓展,使得网络媒体成 为全时间媒体,既可以实时传播,也可以延时传播。因此,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限制其信息呈现的限 制性因素,网络媒体真正实现了全时间传播。形成了即时性 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 “三位一体”的传播格局。

即时性传播是指媒体与受众交互的即时性,延时性传播是指 受众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共时性传播是指媒体内容传播的实 时性。即时性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使得受众由不 “在场”向在“场”进行转变,这减少了媒体传播的环境信 息损失,使得媒体传播更具现场气氛。

(四)传播主体的个性化 传播主体个性化是竞争的必然。当前,不管是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都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具体说来,这种细分 化就是以细分市场赢得受众,通过别具一格满足特定群体的 受众,从而确定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 说,也必然要有自己的 “杀手锏”,即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这是媒体功能成熟化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传播主 体个性化,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 可能是传播者,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选取传播内容,按 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传播信息,在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同时,形成了富有个性的丰富的传播主体群体。

二、全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要求 播音主持人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者之一,在具备播音主 持所应具备的采、编、播等基本能力之外,在全媒体环境下 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信息筛选评论能力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 求也发生了转变。以往那种只会见字出声的播音员、主持人 不再受到受众的青睐。能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富有特色 的,有观点、有姿态的播音主持人才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当今世界,缺的不是信息 ,而是观点。不论是广播、电视、 报纸杂志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微博 、微信等为 代表的新媒体,都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平台。置身在这样大的 信息世界中,受众只会感觉信息太杂,而不会觉得信息太少。

因此,受众需要在信息世界中梳理一些重要的、适合他们的 信息,或者是通过某些信息的传达来体现一种看法,最好的 传播模式莫过于主持人或播音员担当评论者的角色,能在极 短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并表达出富有个性的见解。

(二)驾驭新媒体能力 (三)坚实的专业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网民成为传播市场的主体,那么在全时 空传播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应该如何 转变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曾提出了“时事顾问”、“信息管家”和 “意见领袖”的新职业观,他强 调新闻传播人才的职能是由信息服务转向意见引导。但是随 着网络应用形式的不断丰富,网民的媒体使用行为呈现出碎 “片化”的特点,网民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主体,由网民自 身发现信息、验证信息和分享经验。与此相对应,播音主持 人才的专业职能将向意“见领袖”进行转变,专业化的信息 筛选能力、专业化的深度报道能力和专业化的时事分析能力 将成为播音主持专业核心的专业能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培养 (一)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这是一个求新、求异的时代,求创意、拼独特是这个社 会的显著特征。贴近时代前沿的播音主持专业,也必然要适 应时代的需求。如今,广播电视频道、栏目的细分化,使频 道、节目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专业特色。譬如,法制节目、体 育节目、女性时尚类节目等层出不穷,这势必要求主持人也 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不一样的播音主持风格。而国内大部 分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只侧重本专业的课程教育,很 少针对学生兴趣 、特长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这导致学 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先尝试客串各种类型节目的主持, 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媒介融合的形势使得传播 者需要个性化,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高校,应该适应媒 介融合的形势,更新教学观念,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注 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是人性化的、有人文 关怀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譬如,个性开朗、思维活跃、 能言善辩但是语音面貌不佳的学生,在培养上可以偏向于现 场报道、外景主持等;
对于声音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偏重 于新闻播音训练。

(二)重视对新媒体的适应能力 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 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微电影”、“微电视 剧”也占据着我们的视野。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在日常生 活中也经常使用这些新兴媒体,但作为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 人才,必须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自己。因此要认识这些新媒 体的传播特点规律,能担当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引领任务。作 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自己策 划节目、采访新闻,制作微“节目”。教师可利用演播室条 件让学生多模拟在镜头前的播音主持状态和现场报道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评论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课堂 评论能力的训练,一是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重视课堂评论 能力训练,在训练内容上要重视取材的新颖性,要和全媒体 的时代环境相适应;
在训练方法上,要提高[dYlw.Net专业 提供代写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效果。

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任何节目类型的主持人都应不断地修炼自 己的内在气质,在节目中才能迅速调动头脑中储存的各方面 知识,做到“一语破的、入木三分”。在播音主持专业语言 表达教学中,即兴评述多为张口就说。但事实并非如此,能 出口成章自然好,问题是目前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兴 说话是需要肚子里有货的,因此内在的文化素养对播音主持 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计划地扩大阅读量 和阅读面。

在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 遇与挑战,传统媒体格局下,专门针对广播和电视培养的播 音员与主持人队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涌现的新媒体以 及各媒体逐渐走向融合的新媒体环境的需要。适应全媒体的 新形势,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充分认清全媒体 的特点及要求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以培 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 [J].理论导刊,2011(7):45-46 [2]李雪.全媒体视域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 新研究 [J].新闻知识,2014(7):87-91 [3] 杜丽.新时期播音主持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3(4):53-5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