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讲话 > 宪政、自由与正义,(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宪政国家

宪政、自由与正义,(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宪政国家

来源:领导讲话 时间:2019-12-04 07:45:39 点击:

宪政、自由与正义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政、自由与正义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个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并非在近代以来才第一次出现,它在 人类早期的政治法律上就作为一个环节出现了。在古希腊的政治生活中,作为城 邦的公民,在罗马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作为罗马私法所保障的个体,在中世纪神 权政治中,作为基督徒,他们都是一些具有个体性意义的个人,而且他们也都在 当时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形态下具有着一定的相关地位和意义。尽管如此,近代 宪政政治所确立的人的个体性却不是过去历史中关于人的个体定位的简单延续, 它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对于人的个人性价值的重新定位和确立,人作为个人在宪 政的政治法律框架之内占据了中心性的地位,可以说宪政的整个保障系统都是围 绕着近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性而展开的,个人是整个宪政框架内的轴心和枢纽。从 这个意义上来看,宪政下的个人便与非宪政的个人有了根本性的差别,如果说宪 政之前的那种政治框架下的个人也具有某种地位、权利和意义的话,那它与宪政 体制下的个人所具有的地位、权利和意义是全然不同的,两者不是简单的数量上 的差别,而是后者对于前者的实质性的飞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飞跃的基 础并不仅仅在于个人自身,而在于与个人相关联的政治,具体点说,在于政治制 度、法律制度和司法审判等保障系统。应该看到,过去的个人所享有的诸如生命、 财产、自由等权利从没有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中得到政治性的合法保障,无论是 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社会,还是中世纪的王权和教权社会,其法律保障都还没有上 升到宪法的高位,都有可能被各种各样其它的权力所侵害。历史的实际状况确实 如此,古希腊罗马时代,作为私人的个人并没有多少独立自由的权利,城邦国家 随时可能以各种合法或非法的专制方式剥夺个人的有限权利,在中世纪教权社会, 虽然个人在神学上获得了人人平等的权利,但作为私人的个人也同样难逃王权和 神权两大专制权力的枷索。只有到了近代社会,特别是在宪政的政治形态之下, 作为私人的个人,其所拥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才得到了宪法的根本性法律保障。

通观近现代的宪政史,从英国光荣革命到美国的宪政,几乎所有的宪政国家所颁 布的宪法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保障个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个人在所有这些宪法 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宪法对于个人权利的法律保障是宪政有别 于其它任何政治体制的一个核心要素。宪法对于个人权利的保障是宪政的一快基 石,但单就此来说,还不能说它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宪政,因为宪法的权利保障还 要落到实处,这个实处固然有很多方面,但说到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于国家 和政府权力的限制。通过合法限制政府的权力,有效制约政治权力,特别是国家 权力所可能导致的专制和极权,从而保障个人各项权利免遭侵害,维护个人的价 值与尊严,这是宪政正义的精髓。政治学家萨托利在分析宪政时曾精辟地指出,宪政并不等于政府规划,也不等于“宪法”,所有国家都有一部宪法,但只有某些 国家是宪政国家,为此他划分了三种宪法形态,一是保障性的宪法,二是名义性 的宪法,三是装饰性的或冒牌的宪法。在他看来,只有保障性的宪法才是真正的 宪法,“‘宪法’意味着一个政治社会的框架,它依据法律组织起来,其目的是为了 制约绝对权力。”因此,真正的宪政必须包含实质性的内容,那就是人权保障,“只 有当政府框架提供一个人权法案以及保证人权法案得到遵守的一系列制度设施 时,政府规划才成为宪法。”宪政正义为政治正义开启了一个新的价值趋向,这 一趋向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扭转乾坤的意义,这一逆转对于近现代的人类文明史具 有绝对性的意义。以往的人类思想史,对于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群体、公民与国 家、自由与限制等多个层面上的价值关系,大多采取的是与宪政迥然不同的思维 定式,虽然在这一定式之下也有各家各派之说,但与宪政思想所导致的革命性观 念变革相比,这些学说的观点之不同,仍只是在同一个框架之内中的差异。按照 古代的传统思想观念,或者神学政治的传统观念来说,个人即便有独立自主性, 那也须溶汇于高于个人的群体组织系统,并作为整体秩序中一个环节而存在。所 谓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臣民与国家的关系等,其价值性仍偏重在整体利益 的优先性和主导性上。例如,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国家,罗马社会的共和国,民族 国家中的君王,甚至基督教的教会等等,都是整体上大于个体之和的总体性占统 治地位,在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国家理论中,这一思想得到系统和极端的表 述。至于东方中国社会的价值趋向,可以说比之于西方的这一传统思想定式,更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历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在国人心中,国家、朝廷、社稷、家族等占据着绝 对主导性 的地位,而个人、自我等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这种天下为公的价值取 向决定了中国的政治正义论的总体性特性。

虽然在西方和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也 有一些反抗总体性的观念,如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的个人功利主义、中国老庄的 虚无主义等,都是总体性社会政治观中的不谐之音,但与宪政中的个人自由权利 相比,它们并不能对总体主义构成真正的挑战。通观人类政治思想史,可以看到, 只有立足于宪政基础之上的个体主义才是真正与传统总体性政治哲学相对立的 一种全新的政治社会思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宪政所确立的个人原则,它从 逻辑上打破了过去那种个别从属于一般的普遍逻辑,而确立起一种以个体为核心 的个人主义政治逻辑。不是个人服从于集体,小我服从于大我,个体服从于国家, 而是相反,国家、集体、天下、皇权、社稷、家族等等,它们的存在和目的仅仅 是为了个人、自我,总的来说,不是个人为国家或政府而存在,而是国家或政府 为个人而存在,它们的价值立足在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这些现实的人权基础 之上。由此看来,宪政的政治逻辑针对东西方传统社会的政治逻辑来了一个巅倒,这个巅倒在十八世纪宪政制度确立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虽然其中的一些个别内 容也曾为一些思想家所提出和鼓吹,但相对说来还很不完整,还缺乏强有力的正 义论支撑,没有获得充分的法治上的保障,往往作为异端邪说而没有容身之处。

当然,正是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强调个人权利本位的思想,它们构成了宪政正义 论的历史性根源,并逐渐使宪政的思想观念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政正 义论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源流中成长壮大的,而一经 确立就构成了人类政治的新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浏览一下中西社会思想史人 们会发现,即强调个体和个人的作用,甚至把个人和个体放到极端的位置,这并 不是宪政的创新,例如,希腊思想中的伊壁鸠鲁学派、中国古代的庄禅思想等, 它们都是非常强调自我的,而近代的功利主义、意志论和虚无哲学等,也都把个 人利益或自我放在了中心的位置。但是,宪政的个人权利思想与上述各种思想有 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伊壁鸠鲁学派、庄禅思想中的自我是对社会政治冷然漠 视的抽象空虚的自我,它们由于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悲观厌恶,因此把自我寄 托在超然空虚的宁静心境或世俗生活之中,这显然与宪政所确立的政治法律框架 之内的个体自我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地位有着重大的不同。相比之下,宪政体制 之下的个人原则是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它们的基础恰恰在 于宪政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之保障系统上。第二,宪政的个人原则虽然与功 利主义等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原则性的区别,宪政的 精髓在于自由主义,而不在功利主义,更不在虚无主义。因此,相比之下,宪政 的个人原则又是低调的,保守的,它采取的不是自我的全方位实现,而是通过一 种新的政治逻辑,致力于对政府和国家权力的限制上。与此相反,功利主义,特 别是各种绝对的唯我主义却是积极的,富有战斗力的,力争全方位的实现所谓自 我的本质。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到,宪政的自由主义和个人原则既不同于忽略 社会政治的虚无主义也不同于高扬社会政治的乐观主义,它在社会政治态度上是 低调的,甚至是有些悲观的,但是,这种悲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而是 一种积极性的悲观,即由于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政治权力的危害而采取的稳键的 政治哲学。

宪政作为一种制度性程序,它首先涉及政府的权力配置,这是宪政 的第一个层次的内容。然而,如何配置政治权力,由谁统治,如何统治,统治的 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显然与宪政的正义有关。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