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6层螺旋CT;
肝硬化;
体积测量 肝硬化由于肝组织大量纤维化和再生结节形成,肝叶的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体积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容积 扫描、良好的时间和Z轴空间分辨率及三维后处理能力,取代以往采用径线测量 的方法成为可能[1]。研究采用16层螺旋CT对全肝及各小叶体积进行测量,探讨 肝硬化后体积变化情况及与肝功能Child分级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肝硬化组:选择本院2011年经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B 超或CT检查确诊的肝硬化患者82例,男56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4±13.5) 岁。其中病毒性肝硬化53例,乙醇性肝硬化25例,淤胆性肝硬化4例。排除合并 肝脏占位性病变、门静脉血栓等患者。正常对照组:为同期109例因其他原因要 求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男67例,女42例,平均年龄(49.1±20.9)岁, 无肝脏、肾脏及胆道疾病。
1.2 研究方法:肝脏体积测量:采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扫描仪行常规双期 扫描,扫描条件为120 kV、100 mAs,螺旋准直1.5 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脾 下缘,一次屏气进行快速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行门静脉期重组, 将其输入仪器自身携带的Volume功能软件,首先进行全肝体积测量,从膈顶至 肝脏下缘的横断面图像上逐层划取肝叶轮廓,描绘中避开下腔静脉及胆囊,肝左 外叶分界为镰状韧带和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尾状叶分界未下腔静脉右缘与门静脉 右缘,由计算机计算出肝脏及各肝叶的体积,并计算各肝叶占全肝的百分比。
记录肝硬化组及正常组患者的身高、体重。为排除个体差异,根据体表面积公式计算每单位体表面积的肝体积[1]。
根据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推导正常人标准肝体积公式,并计算肝硬化患 者数据带入公式,得出肝硬化患者公式体积,将该数据与16层螺旋CT测量数据 进行比较,得出体积变化率及体积指数。将肝硬化患者Child分级情况与体积变 化率、体积指数进行关联,并分析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肝脏体积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脏体积及各小叶占肝脏比例结果比较() 2.2 不同肝功能下肝叶体积结果:不同Child分级的肝硬化肝脏及各肝小叶 体积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肝功能下的肝硬化肝脏及各肝小叶体积(,cm3) 注:与A级比较,①P<0.05;
与B级比较,②P<0.05 3 讨论 16层螺旋CT目前成为临床上肝脏体积测量最常用的方法,其准确性也被 广泛公认,研究证实,CT测量体积与肝脏实际体积符合程度较高[2]。而肝脏的 体积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肝脏功能状况的间接反映,而活体准确测量肝脏体积是 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应用16层螺旋CT能够通过薄层三维重建,显示各肝 小叶的轮廓,得到肝脏体积的准精确测量。
目前国内关于肝脏体积的研究比较多,但各研究数据不尽相同,黎一鸣等 测得正常人平均体积为(1250±141)cm3,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近[3]。本研究 发现全肝平均体积在A、B、C三个级别呈现递减趋势,C级患者的全肝、左外叶、 尾叶体积均有明显小于A、B级患者,但肝功能较好的A、B级间全肝、左外叶、 尾叶体积,左外叶、尾叶占全肝体积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看到左外叶、尾叶占全干体积百分比随分级略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