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丢失了这位良将,所以常同韩信谈话聊 天,挽回关系。有一次闲聊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带领多少兵 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十万人。”刘邦又问道:“你要是带兵可以带多少 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好啦!”刘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 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事了,陛下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 使用将帅,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传开来。
“多多益善”简言之是愈多愈好。这个成语还可以在它前面加上“韩信 将兵”变成八字,亦即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初中的成语的典故精选篇二: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 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 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 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汉宣帝时,匈奴的势力衰落了。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单(chán) 于(匈奴君主的称号)对抗的局面。其中呼韩邪单于想借助汉朝的支持,统一整个 匈奴,于是决心归依汉朝。他两次到长安见汉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也表 示愿协助汉朝政府保护边境。公元前36年,汉朝派兵攻打了另一个单于,帮助呼 韩邪统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长安,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当 汉家的女婿,恢复和亲。元帝立即答应,并在宫女中进行选拔。有一个叫王昭君 的宫女主动提出要去和亲。王昭君又美丽又聪明,很受呼韩邪的喜爱,被封为“宁 胡阏(è)氏”,意思是将与汉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在她的影响下,她的 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安 定景象。
初中的成语的典故精选篇三: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 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 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都能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 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 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己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 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 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xiāng)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混 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没有加刑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 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 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 却浑身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初中的成语的典故精选篇四: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 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 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 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 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 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 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 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 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 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成语“奋不顾身”,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生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