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专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专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实用型、技术型 应用人才,促进国家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己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重要体现,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中专教育的重要内 容。
中专学生是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中专生正值青年初期,人生 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面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 现实等种种问题,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 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从国外的调查来看,十多岁年龄阶 段的学生的心理卫生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包括情绪障碍、不良 习惯、不良性格等间题。在中国,这种学生很少得到学校心理专家的帮助,绝大 部分人还得忍受着教师、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 者休学在家。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尽快 地掌握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新时期中专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重视对中专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中专生综 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专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 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专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 不稳定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具体表现主 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我意识的不稳定和不成熟。处于青春期尚未完成的 中专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引人注意。表现为从开始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的评 价转向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心理活动出现丰富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冲动 性,有时可能表现为对人十分关心和同情,但同时可能毫无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学, 或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发泄不满;有时对人积极、热情,有时又羞于表现对别人 的好感。这种表现与过分冲动和不能自制密切相关。最后是成熟和性意识的萌动, 希望体验纯洁的爱情。性的成熟对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生理本身的变化, 更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性成熟直接导致性意识萌 动产生对异性的倾慕,对异性的迷恋、需求,需积极疏导。
(二)影响中专院校青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中共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 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要增强中专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因素。
来自学校的因素。(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 生带着新鲜感和浪漫感进人学校,但在入校后却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完全 像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孤独与 紧张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 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 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和不健康校园文化的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 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只看 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 心不足等等。
2来自社会的因素。不少学生对近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 大变化,思想深层产生了不少疑虑和困惑。社会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 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摧残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 成长。
3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家长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其实际能力、 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 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
而有的家长则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即使学生在校犯了 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 等不良心理素质;还有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 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滲透心理教育 促进中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决定 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 的同时做到与心理教育的融通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探索后,认 为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心育因素,拓展语文的人文内涵;以心育理论为指导在语 文教学中创设和谐融洽的心育氛围;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融通的有效方法。
(一)挖掘教材的心育因素,在拓展人文内涵的同时丰富并提高学生的 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
在心理学上,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被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而语 文教材恰恰是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也是进行审美的优秀范本。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 丰富的道德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如《屈原列传》中 无论是屈原那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还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 独醒”的理性的沉痛,都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 中感情深沉志趣高远的文句,让学生理解屈原正道直行的光辉品格,为理想上下 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接着还可通过心理学上的迀移效应来启发学生感悟其他 的作家作品,如“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洁身自好、宁折不弯的李白;“臣心一片 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 谦……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心育营养,经常引领学 生徜徉其中,久而久之,定然能如春风化雨,影响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滋润 他们的道德心田。(二)以心育理论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
心理学上的很多理论和效应能为我们语文教学的组织提供很好的手 段,从而创设更为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 虽学无成。,’我在上诗歌教学的第一课时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司空 见惯的事物中发掘那常人容易忽略的深刻内涵,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公园 里有这样一个亭子,它的四面都是水,岸边种植了很多的杨柳,亭上的题字是“水 中亭”三个字,知道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吗一开始,学生大多只会说因为那亭子 在水中,后来经过我的启发让他们就此景联系古诗词展开联想,终于在学生观点 的相互碰撞和激发中,有学生想起了《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原来亭名蕴涵着来此可找到心中伊人,更能实现自 己的美好追求和理想之意,意境优美,韵味十足,含蓄而隽永。这样,学生不仅 得到了一次良好的审美体验,更提高了学习诗歌的“志趣”。
再比如在讲解诗歌炼字这一内容时,我就举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 南岸”一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之前用的“到”、“过”、“满”都没有“绿”来得好,同 时吸取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的经验,特意指定几个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同学 来回答,并以期待和肯定的口吻说,我就相信你们,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创设 了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 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 康发展。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决不是光靠书上那些知识就能 达到优秀的,难怪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说生活即学问,在生活中来学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 动中,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得到更好的激发。此种实践活动可以分课内和课外,如 讲解小说还不如让学生来分角色表演,教诗歌可以让学生来配乐朗诵,更可以让 学生进行再创作,课外还可以进行调查、考察、采访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和心 灵的愉悦中获得知识,得到教育。
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记住你即使不是活动的组织者,也应是活动 的策划者和评价者。学生都会从教师的言行中得到活动好坏的评价。那么怎样评 价更有效呢在诗歌的研宄性学习中,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说黄山谷、苏东坡、 秦少游、佛印四人到一寺庙游玩,见壁上杜甫“林花著雨胭脂□”,诗句末字剥落, 四人忙着添补,苏填“润,,黄补“老,秦说“嫩”,佛言“落”,争执不下,最后找 来《杜工部集》原来那字竟是“湿”,众击掌叫绝。我让学生写了一篇赏析性的文 章,让他们品味为什么杜甫的“湿”字好,好在哪里并让学生再找能超越“湿”的字。
第二天,学生上讲台展示的时候都见仁见智,呈现了自己诗歌赏析的最高水平, 而我要求他们品读、联想、感悟的目的己经达到,所以我在讲解“湿”字的好处是 能将形象、哀情、色质和神态尽融于一体,创造任人思想驰骋的胜境的同时,更 多的是给每位同学以鼓励和赞扬,并点出他们赏析文章中的亮点。我的鼓励像久 旱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课后他们还在辩论、争鸣,觉得 自己选的字是最好的呢丨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与希望。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所以,很多 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验学生的处境,谅解学生的幼稚,呵护学生的童 心,肯定他们的判断,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自信,向更高的目标 迈进。
显然,不可能指望通过简单的一两节课、一两次活动就能培养出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只要持之以 恒,在语文教学中不放过每一次与心理教育融通的机会,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 到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就能逐步走向和谐和全面,那时,心育之花在语文的园 圃中就会开放得更加缤纷绚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