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发言 > [读图时代的文学文本教学]什么是读图时代

[读图时代的文学文本教学]什么是读图时代

来源:领导发言 时间:2019-10-29 08:04:14 点击:

读图时代的文学文本教学

读图时代的文学文本教学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 化进程的加快,受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现代电子信息传播 科技发展的影响,各种图像艺术门类迅猛发展起来,当代文 化出现整体性的“图像转向”,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读图时代来到了。许多学生对当下的各类畅销作品(包括网 络文学)偏爱有加,对文学史上的经典大家作品兴趣有限。

面对视觉文化的轰炸,有人提出“文学边缘化论”,甚至是 “文学消亡论”。但文学是不可能消亡的。因为,尽管视觉 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文学文本与 图像文化相比,仍有其自身的优势,它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和情感内涵,对人们精神的影响更为深刻。

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许多人存在误解:认为读图与 文本阅读相对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一部分人认为,传媒 时代的人们从图像中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信息,仿佛文字的文 本也不再需要。而另一部分人则排斥视觉文化,认为视觉文 化是低俗的代名词,失去了神圣救赎的功能,沦为娱乐的工 具。笔者认为,这两者不应该是对立的,应该互相借鉴,各 取所长。传媒时代,传统文学文本教育不能缺少,但我们在 进行传统的文学文本教学中,也不能无视大众传媒的存在,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才能显著。为了让学生 能在轻松愉悦中授受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在文学文本教学中,必须借助大众传媒工具整合影像、声音、音乐、绘画 等介质,使信息突破图文的束缚,在超越时空中,创设教学 活动的虚拟场景,克服经典文本教学情景化不强、与学生生 活状态脱节的弊病。具体而言,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讨论式教学 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文学文本教学。

由于文学文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存在着许多空白,正如德 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能确定 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 创造的才能。正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重的,不确定的, 所以相同的文本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阐释结论。

而这些结论并不一定是你对我错的关系,很可能是互补与共 生。通过讨论,学生能拓宽思维,能对不同的解读结果有着 清晰的判断。因此,讨论法在文学文本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
它能扩大信息交 流,增加教学容量,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例如,面对 《诗经•蒹葭》这首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 指隐居的贤人;
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 指意中人。两者都可说通,还有人认为其实它涵盖世间各种 “望而不得”的人生境遇。这些解读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不必纠缠于结论的对与错,关键是 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2.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文学文本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方式,教 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 识,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种“注入式”教学,使原本为 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相结合的文学作品解读变成了枯燥 乏味的代名词,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

因此,在进行文学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 生,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具体分析,让学生达到感悟、熏陶的 目标。正如徐中玉先生所言:“在教学过程中,生通过对文 本反复互动研讨,表及里,逐渐提升指引到对学生精神、灵 魂、生命境界有所感悟。要从作品本身魅力出发,发挥其潜 在的熏陶、润泽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与愉悦中,最终得到感 染,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在细读名家名作后, 到启发或猛醒,就能自然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再加 上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取来的体验,互相比较、补充,基 础可更为牢固与结实。这样会比从简单观念出发,重复许多 枯燥又未必真实的教条,提面命式的强制被动办法,益得 多。”[1]这样,师生之间通过文本进行沟通,使教学从传 统的“授话”模式转向“对话”模式。

3.情境式教学 4.细读法 细读是相对于泛读、粗读而言的,寻找、发现一般性 阅读中容易忽略的细小问题,并将它们放大,这是对作品进 行深刻地领悟、细致地洞察。文学文本教学中应采用细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境领悟作品的真谛。

这种方法尤其是诗歌文本解读中更为适用。因为相对来说, 诗歌的“朦胧”“晦涩”使阅读者需要更加专注于字、词、 句及其节奏、声律的咀嚼。例如读顾城的《一代人》,这首 诗歌有形象(境):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

但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就不能理解其中的深 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 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 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因 此,优秀的诗人不在于使用某些表面奇特的字词,而在于他 如何把有确定意义的字词同其他字词糅合在一起,使它们在 语境中显得不同寻常。这样的分析、解读可以训练、强化学 生对于文学语言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对大学语文改革的一些探索、设想[J].群言, 2007(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