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优秀诗词中的意象都是经过诗人精心挑选的,因 为这些物象能够寄托诗人复杂的感情。
表达意境的词语一般为形容词。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 或雄浑壮阔,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或 幽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空明澄澈, 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
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如“绿杨烟 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或沉郁寂寥,如“无言独上 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或荒凉破败,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等。但表达意境的形容词 和诗句之间绝非一一对应关系,有时不同的词语可以被用来 概括同一诗句的意境。如“幽雅明静”和“和谐静谧”区别 就不是很大,能把意境大致概括出来即可。
鉴赏意象和意境的时候不能只关注“象”,更要把握其 中蕴含的“意”。诗中说“大漠”“落日”“明月”,而不 说“沙漠”“太阳”“月亮”,都是被赋予了诗人之“意” 的。捕捉意象、概括意境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
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才能准确地推知诗人在诗中 的感情。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借 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在寓情于 景的诗词中,写景而不只是为了写景,抒情而不明说感情, 情在景中,含而不露,因此诗歌显得蕴藉悠远,耐人回味。
如赵执信的一首《秋暮吟望》(2014年高考四川卷):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 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 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后面的问题是“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欣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一般步骤分为三步:首先筛选诗 歌中的全部意象,然后根据意象中的“意”来概括出诗歌的 意境,如“寒山”的“寒”、“斜阳”的“斜”、“落叶” 中的“落”等,它们既表明了物象的状态,也是诗人在特定 心情之下的视觉再现。概括出意境之后,即可判断诗人的感 情。有什么样的意境,就会有与之接近的感情。一般情况下, 春机盎然的意境就会有恬静愉悦的心情,而凄清冷静的意境 就会有孤独寂寞的心情。总之,意境好心情就好,意境不好 心情就不好。
三、借景说理 对借景说理的诗歌,不能再用分析抒情诗的方法,即不 用再去关注意象和意境。阅读时应该先概括诗中景物的特点, 并由此联想到它和道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更需要读者依据特定的诗句去领悟和概括。
四、乐景写哀情和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我们知道了 在古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中万物皆着“我”色 彩。景色清新明丽,感情就会轻松愉悦;
景色荒凉衰败,感 情就会凄然颓伤。但似乎也有特殊情况,如马致远在《天净 沙·秋思》中排列出很多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枯 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都能寄托“断 肠人”漂泊异乡的痛苦,唯有“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整首 曲子的格调好似不太协调,令人费解。
一般来讲,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是正衬关系即以乐景写 乐情,哀景衬哀情。但要注意有时所写景物,是从对立面的 角度来反衬诗人心理的,即利用良辰美景来反衬忧思愁苦的 心情。以乐景写哀情,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 黄庭坚在《清明》(2011年高考江西卷)一诗中开篇写道: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从下面注释可以看 到,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因此诗人心情一定很不好。
又从首联的后一句中的“自生愁”也可以得到印证。但第一 句却写“佳节清明桃李笑”,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 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清明佳节,春 光明媚,桃李争艳,我在荒芜的田垅却自生一种哀愁。至此,可以说“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天净沙·秋思》 的作用也不难理解。“小桥流水”固然是一番温馨的景象, “我”多么渴望它即刻就属于“我”。但那毕竟是“人家”, “我”远在天涯漂泊,乡关何处? 有时候,诗中描写动静结合,别有情趣。如江湜的《山 寺夜起》(2013年高考山东卷)“烟色如白云,流来野寺前”, “如白云”是对烟的静态描写,写出了烟像云一样的烟色, 而“流来”描写了烟的动态。此处动静结合,突出山寺美丽 的夜景,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固定意象涵义的方法不可取 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 义也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如“梅”是“孤独”“寂寞”“孤 芳自赏”“高洁坚贞”的代名词,“蝉”是“清高孤傲”“珍 惜时光”等语义的同义语。因此就有人主张对这些常见意象 应作为读诗常识去把握,好像对待数学公式一样,在阅读诗 词的时候,只要把这些“成见”代入进去,就可以理解作品 了。殊不知,只有在整体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才能看到 诗中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如果固定了意象的涵义,并依 靠只爪片鳞的意象去反推诗人感情,往往越想越乱。大多数学生都是小学时候就接触到了李白的《静夜思》, 里面有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被告知“月 亮”在古诗中常常代表着思乡之意。在后来阅读古诗的过程 中也偶尔遇到这种情况,于是这种理解就根深蒂固,不再改 变。
“月亮”大概是古诗当中最受诗人青睐的意象,它当然 也就被赋予千变万化的感情。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 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明月成为了诗 人的朋友,李白邀请明月喝酒,可以让人看到他洒脱不羁的 个性。但是自己、影子、明月三“人”一起喝酒,实际上还 只是一个人在喝酒,邀请明月更让人看出李白的孤独寂寞, 此处并无思乡之意。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也写到了明月:“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里的“明月”透过松林,照在流动的溪水 之上,让人看到一阵空山新雨之后那种澄清透明的意境,诗 人的目的是要表现自己“山居”的悠然闲适之情,也无思乡 之意。
而张孝祥在《水调歌头·金山观月》中写道:“江山自 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词中所 描写的月亮如玉镜般透亮,如白银般明亮,如冰雪般洁净。这里用万里皓月营造了一个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也借 此映衬自己高洁的追求和旷达的胸襟。
所以,理解一首诗歌,应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 先从诗歌的标题、诗句和注释中的背景介绍,去整体把握诗 人的感情,然后通过分析该诗中意象的情感色彩来强化这种 认识,切不可用固定的意象涵义去死搬硬套。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