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 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科学知识。在研究“杠杆及其平衡条 件”一节课时:老师先用大屏幕播放用杠杆撬起大石头的图 片,学生则用尺、橡皮和石头等再现这副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通过讨 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 据的表格。最后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实验数据。自己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样在”做中学”促使 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会学、 善学习.达到愿学、乐学。
在讲授光的反射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光的 反射现象,大胆猜想光反射时会遵循什么规律,并且自己动 手做实验来验证。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的 文字,最后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整堂课教师 只作一点指导工作。学生却由于是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 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 为基础掌握知识,所以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根本不用 死记硬背。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良好。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我在做演示实验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光在由空气进入水或玻璃时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同样也是让同学们大胆猜想。在实际的教学 过程中,同学们都能踊跃发言,积极思索,虽然有些猜想并 不一定正确,但也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不正确,学 生自己心服口服,既消除了疑虑,又掌握了新的知识。轻松 而有趣的学习过程,总是让学生意犹未尽。
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学生易做又有趣的小实验,既 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 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不仅仅满足按照课本要求做好实验, 而是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将这些小实验联系起来,再进 行发散和拓展。比如,上复习课时,我对课堂的形式进行了 创新,以前的复习课大多是教师先把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 再做几道习题了事。现在我大胆抛弃了以前传统的做法,尝 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回忆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我 按照设想、讨论、探究、创新的全新模式进行了尝试。
在做中学,上好复习课:
教师只给了一个主题:“给你一杯水,你能用它来做哪 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允许添加一些必要的辅助器材)”(提 出问题,进行设想) 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头进行探讨 和研究,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想法最奇特新颖 且合理可行。(讨论环节) 接着我把他们所需要的器材发给他们(事先将学生有可能用到的器材准备好,水杯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每个小 组在组长带领下认真设计探究方案,并一起动手实施他们自 己设计的方案,做好探究报告(探究方案中要求写明所做的 物理实验所揭示的物理规律)。(探究环节)然后,小组之 间进行交流。他们提出的探究方案有:①用一只透明的玻璃 杯装上水后,观察电视机的彩色条纹。这只杯子起了放大镜 的作用。②将一支笔斜插入一杯水中,可以观察到笔好像是 被折断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③将一支笔放在盛水透 明玻璃杯的后面可以看到一笔三折的现象,这也是由于光的 折射引起的。④将一支笔的笔尖放在盛水透明玻璃杯后,并 将笔尖慢慢远离,可以观察到笔尖被拉长,接着突然看见笔 尖转向。⑤在盛水透明杯中放入一枚硬币,将眼睛从侧面看 去,在适当的角度可以看见三枚硬币。书上只是说明可以看 见两枚硬币,第三枚硬币是有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发现的,通 过分析得知,第三枚硬币是由于杯子侧壁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同学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与课本不同的现象, 非常兴奋。彻底体验了一下发现的快乐.成功的感觉,令他 们感到十分满足。⑥将空的不透明杯子放入一枚硬币,从侧 面看上去正好看不见硬币,此时倒入水,又可以看到硬币了。
这也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⑦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可 以验证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⑧将一杯水中放入一尾小 鱼,击掌,会吓着小鱼。这可以说明水是可以传声的…… 简单的一杯水辐射出这么多的探究实验,串联了这么多知识点,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样的复习课,同学们不仅 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感觉到既轻松愉快又生动 活泼,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在做中学”的课堂上,老师发现学生动起来了,课堂 活起来了。“在做中学”不是精英教育,不追求高分而是着 眼于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着眼于未来全民 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 亲自动手,亲自经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 断探究。求知过程更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