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 就要被水吞没了。霎[shà]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 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 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 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 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
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 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
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róng],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
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
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 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挠。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解释】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屈服,表现 十分顽强。
古代成语典故和意思的精选篇二:侃侃而谈的故事 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两等, 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 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 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 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
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
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 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 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 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应该说,孔子提倡的礼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从 现在来说,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解释】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 谈,有风度。
古代成语典故和意思的精选篇三:克已奉公的故事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 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
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 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 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 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 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 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 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 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解释】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 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看过古代成语典故和意思的精选的还看了:
1.古代成语典故和解释的精选 2.古代的成语典故和释义精选 3.古代的成语典故和解释精选 4.成语典故与寓意的精选 5.古代成语典故与出处精选 6.古代的成语典故的精选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