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 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 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 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 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 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 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 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
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 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 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 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 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 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 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 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 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 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 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 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 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 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 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 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 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 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 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 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 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 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 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 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 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 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 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 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 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 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 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 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 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 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 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 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 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 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 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 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 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 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 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 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 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 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 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 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 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 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 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 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 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 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 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 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高等理工类院校大多历史悠久,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 对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具有很大的优势条件。重视 日常创新教育,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增强 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思想;
定期组织学生汇报学习动 态,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扩大科技活动的覆盖面。集中优 势力量办好大学生学术科技节,推进科学讲座、发明制作、 科技竞赛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参与度, 扩大参与面。积极组织学生观摩大型科技赛事,参加各类创 新型活动,培育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在交流中竞争, 在竞争中进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会学术科 技部门、科技创新学生社团等模范带头作用,以学生带学生, 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积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热 情。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其开阔视野、增强自信,为 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宝贵的机会和经验,也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 且适应新世纪高标准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