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致辞 >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分析_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分析_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来源:开业致辞 时间:2019-11-18 08:19:43 点击: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分析 一、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重视、 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 养机制。许多理工类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根据自身特 点,量体裁衣,使科技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科学化。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教育理念、培育体系、 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 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 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 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 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 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 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 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 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

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 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 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 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 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 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 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 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 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 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 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 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 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 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 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 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 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 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 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 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 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 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 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 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 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 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 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 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 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 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 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 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 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 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 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 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 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 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 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 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 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 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 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 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 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 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 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 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 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 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 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 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 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 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 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 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高等理工类院校大多历史悠久,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 对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具有很大的优势条件。重视 日常创新教育,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增强 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思想;
定期组织学生汇报学习动 态,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扩大科技活动的覆盖面。集中优 势力量办好大学生学术科技节,推进科学讲座、发明制作、 科技竞赛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参与度, 扩大参与面。积极组织学生观摩大型科技赛事,参加各类创 新型活动,培育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在交流中竞争, 在竞争中进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会学术科 技部门、科技创新学生社团等模范带头作用,以学生带学生, 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积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热 情。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其开阔视野、增强自信,为 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宝贵的机会和经验,也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 且适应新世纪高标准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