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 马克思基于“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西方典型历史演进模式对社会主义社 会做出了清晰的历史定位,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的未来理想社会具体 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 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它将持续到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消灭的时 候为止);
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
第三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具体说来,马克思理 想的社会主义要具有一下本质特征:
首先,对生产资料 实行“社会所有制”。这种社会所有制,既区别于 集体所有制,也区别于国家所有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已将包括社 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概括为“社会所有制”,认为在 未来理想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中,生产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 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 是一个社会的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 的。”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进一步申明,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阶 段,“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 个人的财产”,而这种生产资料的公有依然是社会所有,而非国家所有,因为这 时“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消亡。
其次,商品生产和交换已不再存在。马克思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在 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
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 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 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再次,按劳动量来直接分配消费资料。生产者“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 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 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在这里,通行的虽然还是调 节商品交换的等价交换原则,但是内容和形式都已经改变了。
最后,政治意义 上的国家已经消亡。
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 “阶级统治一旦消失,目前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民主选举也不再具 有政治职能。而“当这些职能不再是政治职能的时候,(1)政府职能便不再存在 了;
(2)一般职能的分配便具有了事务性质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统治;
(3)选举 将完全丧失它目前的政治性质。”这些理论虽然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在实践中 的发展相去甚远,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为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工作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指导,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与各国具体的实践相 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相对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列宁、斯大林与毛泽更多的是经过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的有关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三位的社会主义思想 一脉相承,又有许多的不同。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 列宁带领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统治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 立了工人阶级的政权,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可分为先后三个阶段:
第一各阶段:在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前 ,认为社会主义社 会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直到 1921年初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党以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思想为指导 ,实行的是向社会主义“直接 过渡”的路线 ,是用“强攻”战术来领导苏维埃国家。他强调:“理论要由实践来 检验和由实践赋予活力,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第三个阶段:1921年以后,全民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通过实践证明,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列宁认识到商品经济需要在 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也就是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离不开商品的生产 和交换,离不开商品经济,离不开市场。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斯大林坚持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没有继续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 他开创了一条个人色彩鲜明的社会主义之路。在政治与意识形态上,他强调纯粹 的个人主义,用专制代替了民主。这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使苏联在短短的十年 后成为了工业化的强国,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 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同时,也造成了国 内的政治恐怖、生活必需品的短缺以及文化领域的单一与刻板。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以社会主义为目标,他们经过了战争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和国,开启了中国历 史崭新的一页。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此后,毛泽东领导党和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之路。首先, 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的共产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次,在经济领域,毛泽东带领我国实行 的是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和城市工厂、企业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工会监督 制及“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再次,在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强调党对文化的领 导,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鼓励文化多样性发展, 在“二为”方向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发扬科学学术民主,遵 循文学艺术发展规律,鼓励创新,又坚持必要的思想斗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 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其 中的成败都成为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三、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期,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与关键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的来说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在一下三个 方面。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1992年初,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党内一些人开始对社会 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党和国家处于紧要关 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结晶。
社会主义本质论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探索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 有效实现形式开辟了道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据邓小平批准的设计,1987年十三大报告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作为整个报告立论的基础,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来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经 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等各项任务。
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间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由于底 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是很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 “第一条是人口多, 耕地少。”邓小平在1987年6月同一位外国客人谈话时又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 大国,人口这么多,地区之间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 层建筑不成熟,邓小平对国情的清醒认识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 国情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客观现实的出发点。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 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 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 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实的情 况,认识、继续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清醒 认识让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到改革开发的伟大决策,再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再到“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标准的制定,邓小平一直脚 踏在国土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坚决不照搬照抄西方的、前人的 发展路线,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