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致辞 > 【关于体外肝代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肝代谢

【关于体外肝代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肝代谢

来源:开业致辞 时间:2019-11-01 07:59:37 点击:

关于体外肝代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

关于体外肝代谢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 毕业论文 摘要:
肝药酶在药物代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肝药酶的 研究方法中,以动物肝脏或肝细胞为基础,构建体外肝代谢系统是体外代谢研究 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体外肝代谢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肝微粒体、基因重组 CYP450酶系、肝细胞培养、肝组织切片及离体肝灌流系统等方法。本文综述近 年国内外所应用的不同体外肝代谢系统,并对各体外代谢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指 出根据各系统的特性、不同的实验要求和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
肝微粒体;
肝细胞培养;
肝组织切片;
离体 肝灌流 1肝微粒体 1.1肝微粒体的制备 多数采用差速离心法[2],通过高速离心使微粒体与其他成分分离,操作 简单,无需其他试剂辅助。但较耗时,设备要求高,使该法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受 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些情况,可采用试剂辅助分离的方法[3],在离心前额 外加入一定比例的PEG6000或CaCl2,促进微粒体沉降。此法对设备要求降低, 并缩短了实验周期。肝微粒体的制备过程均应在4 ℃下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 缓冲液,能起到良好介质的作用,按比例加入后进行肝组织的破碎和匀浆,才可 有效分离肝微粒体和避免细胞器受损。

1.2.1测定CYP450酶活性 1.2.2考察药物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 1.2.3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研究 将药物加入肝微粒体中进行孵育后,利用质谱检测离子碎片来鉴定代谢物的 结构,包括药物不同位点上的羟化物或去烷基产物,从而确定代谢途径。有报道 指出[8],新型抗焦虑药AF  5加入人肝微粒体中进行孵育,经GC  MS分析, 鉴定出两种主要代谢产物:4  羟基  AF  5(Ⅰ)及4  羰基  AF  5(Ⅱ)。

AF  5在肝微粒体中代谢的主要产物为Ⅰ,Ⅰ在人肝微粒体中,可进一步转化为 Ⅱ,后者不再被代谢。周权等[9]把手性药物与大鼠肝微粒体相结合,对其立体选择性代谢作了 详细的考察。作者把R/S  普罗帕酮(propafenone,PPF)加入经地塞米松或β  萘黄酮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中孵育,经提取及手性拆分后,进入HPLC系统分析。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诱导的肝微粒体中,PPF的Ⅰ相代谢呈显著的立 体选择性。

总之,改进后的体外肝微粒体法耗时少,重现性好,易大量操作。适用于酶 活性及体外代谢清除等方面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但同其他体外肝代 谢方法相比,需要的原材料较多,且与体内情况的一致性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其 结果是否有利预测体内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2基因重组人肝微粒体CYP450酶系 基因重组CYP450酶系与前述的肝微粒体在研究药物代谢方面具有一定的相 关性。但前者在药酶诱导特异性和选择性研究上优于其他的体外方法,并可在分 子水平上,为药物与酶在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尽管该方法 先进性较为突出,但由于受到设备条件和技术的限制,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酶量 与种类仍较有限,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其作为研究代谢的体外系统的地 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肝细胞培养 3.1体外培养技术与细胞活性的维持 体外培养包括肝细胞株的培养和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根据细胞来源于 不同,经重复筛选可制备出不同型号的肝细胞株,满足各种实验需要。肝细胞株 容易贴壁存活,在相对稳定的培养条件下,传20~30代不会出现明显衰老现象。

原代细胞需经过从器官中分离的过程,存在分离难度大、体外培养要求条件高、 存活时间短、增殖及传代困难等问题。多数研究者采用改良的Seglen两步胶原酶 灌注法。但此法操作繁琐,设备及实验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较多[14],包括 灌注液的种类和速度、肝脏灌洗是否充分、分离消化的酶、培养液的组成和肝细胞悬液的离心清洗等。鉴于上述原因,刘友平[15]等采用肝组织块贴壁法原代 培养,即只把组织块剪碎,不用胶原酶消化,直接按肝细胞的培养方法进行贴壁 培养,在传代时加胰酶消化,只取上层细胞悬液继续培养。该法简单快捷,无需 灌注、离心,所得肝细胞活力高。

为了解决肝细胞活性体外维持时间短的问题, Hengstler[16]等研究优化 肝细胞冷冻技术。同新鲜肝细胞相比,经过该技术冷冻储藏的肝细胞活性为新鲜 肝细胞的80%以上,而其Ⅰ相、Ⅱ相代谢酶的活性60%,可用于反应时间不超过 8h的代谢研究,亦可用于药酶的诱导研究,但该技术仍需进一步优化。

3.2肝细胞培养的主要应用 3.2.1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与体内相关性研究 3.2.2进行药物体外代谢清除研究 Shibata[19]等人运用冷藏保存的人肝细胞混悬于100%的人血浆中,将预 测的肝利用度及清除率与14种临床常用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血浆清除率进行 比较时,发现不同的细胞来源,内在清除率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同时在基础 的生物定标系数(3.1×109 个/kg)下,用外推法将体外实验结果应用于体内实验 的预测,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偏低现象,因此计算的定标系数应比基础生物大3~5 倍。为获得更可靠的定量预测结果,通过预试验来确定校正的定标系数是至关重 要的环节。

由于在新鲜分离的肝细胞中,介导药物代谢的CYP450酶系存在时间依赖性 衰减的现象,所以一般的肝细胞培养都要求在肝细胞生存时间跨度内进行。

Griffin和Houston [20]对体外单层肝细胞培养的内在清除能力(CLint)与新鲜 游离肝细胞悬液的清除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的清除能力与代谢速度有关, 单层肝细胞体外实验更适合于代谢速度慢的药物。

总之,用肝细胞培养方法作为评价药物代谢的体外系统,存在一定的偏差。其结果与体内的情况相近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经验。

3.2.3参与新型多器官共培养的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都只是单纯考察药物代谢在某一种器官(如肝脏) 中的作用情况。而实际上,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根据最新报 道[21], 肝细胞参与整体非连续性多器官共培养体系(IdMOC),即把肝细 胞和来自于其他多个器官的非肝原代细胞一起培养,为在药物代谢和毒副效应方 面评价多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可能性。

肝细胞同肝微粒体相比,在代谢物生成、体外代谢清除等研究方面有许多相 似性,但针对代谢物种类、主要代谢物及所反映的代谢特性上存在着质或量的差 异。随着肝细胞冷冻技术的发展,因其体外活性维持时间短而造成的应用限制会 不断得到改善。

4肝组织切片 在各种器 [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