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致辞 > 【语文阅读的整体性及其教学实施】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整体性和

【语文阅读的整体性及其教学实施】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整体性和

来源:开业致辞 时间:2019-10-31 08:04:39 点击:

语文阅读的整体性及其教学实施

语文阅读的整体性及其教学实施 摘要:语文阅读仅有课内阅读、零碎阅读、单一精读, 不仅害了语文,更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必须再识并重拾 语文阅读的整体性特征,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结合,读整本 的书,多种形式读并进,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爱语文阅 读、会语文阅读,从而更深层次地观照其生命成长。

一、语文阅读的几个误区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阅读是一切学习 的基础,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根本。一般认为,一个人阅读 的态度、习惯和基础能力是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
而且,当 阅读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人生素养和精神境界之时,就注定会 跟随他一辈子,也必将成为他“文化底蕴”中区别于他人的 最显著标志。虽然阅读不全是学校的事,不全是语文教师的 事,但作为民族语言传承主体的两者,无疑具有义不容辞的 责任。可反观学校的语文阅读,存在不少误区。

(一)仅有课内阅读,几无课外阅读 只读课本以及与考试有关的,读也是为了考试。其实作 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并不这么势利,但外在干扰因素太多:学 校管理者怕语文教师不组织、任由学生“浪读”,班主任怕 学生耽误书面作业,家长则怕孩子读“坏书”导致思想变坏。

(二)仅有零碎阅读,几无整本书阅读 零碎阅读,是指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一种是 学生随便找点类似《××文摘》《××博览》等的“快餐式”文章来读,其实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至多是一点心灵鸡汤, 提供些许心灵慰藉;
材料之间毫无关联,属非连续文本,阅 读自然也就没有体系。另一种是学生利用课间或课前挤点时 间,读一些断章;
即便有时也拿起整部经典想读,但时间被 切割,还没有进入境界,上课铃声已经响起,原本可以洗涤 心灵、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渠道被打断,阅读自然也就没 有了深度。

(三)仅有单一精读,几无多种形式阅读 或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当前语文很少存在精读之外 的多种形式阅读,显得单调无味。就算有了少许课外阅读, 也常常是用精读的方法去“啃”一部大书或“嚼”一篇短文, 费时又费力。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了篇篇“精耕细作” 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语文老师没有指导过如何略读(浏览)、 如何默读。

我们的语文阅读多是狭隘的、琐细的、单调的,毫无整 体性可言,这不仅害了语文,更无益于学生的成长。

二、语文阅读的应有特征——整体性 (一)语文本与生活相连 语文课程,绝不仅仅是语文课本、语文课堂,因为这充 其量只能算是小课堂。语文课程,还应包括课外“中课堂” 和社会“大课堂”。语文教师应立足课本,突破课本,举一 反三,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整体性、生活性、社会性能力。可 以说,语文课程应该充溢在学生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如果给学生的课外阅读设置重重障碍,就等于是 把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的桥梁切断。语文特级教师夏雷 震在一次访谈中曾强调:语文是反映生活又服务生活的一种 工具;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反 映。可以想象,学生如果没有了反映生活的语文阅读,还何 谈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曾有一位智者在临终前告诉他即将成才的弟子们说:
“你们的方法是不能把杂草除尽的,因为杂草的生命力很强。

除掉田野上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在上面种庄稼。有没有 想过,你们的心灵也是一片田野。”其实,如果学生课外阅 读的主流是由我们把控的,还怕什么歌星、明星,生肖、星 座之类的杂书呢?或许,这些“家元素”“野元素”才是语 文阅读的整体性原貌。

(二)阅读本义指向整体 这个“整体”,是指习惯和精神滋养等等。教育部义务 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 敏教授曾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读书太 少。课内读得少,课外读得也少,主要是应对考试,‘题海 战术’。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书,即使上了大 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吕 思勉在写于1921年的《答程鹭于书》一文中指出:“学生之 学国文,令其自己读书为第一义。”也许我们只能为学生喜 好读书、正确读书开一个头或打开一扇门,但是有时正因为有了这个头或这扇门,才会有其后续自己读下去、读完它的 冲动和兴趣。

语文之“整体”,其实质是语文核心素养,它包括语言、 思维、审美、文化。语言只是外显和表象,是冰山之上的一 角。如果只顾其一,不及其他,那就是片面语文。我国儒家 治学有“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 的传统,通过阅读进行情操陶冶、文化熏陶,进而完成人格 塑造,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 教研员、特级教师邓彤认为:“读好书,是会发酵的。”他 曾在《古典:让生命如此丰盈》一文中引用过一则故事,来 阐述读书其实不只是透过语言了解故事,还在丰盈读书者的 生命。故事大意是:
德国思想家海涅,少年时期曾经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 皇家花园的“叹息小径”上,如痴如醉地读着一本《堂·吉 诃德》。这次阅读的经历如此深刻,从此成为他精神世界的 底色。海涅成人后多次重读这部巨著,虽然对这部书的理解 多次发生转变,但每一次变化与深化的观点,如果不以第一 印象为出发点和参照系,恐怕难以完成。那次阅读,为他铺 垫了精神的底色。

确实,阅读本身就是“终身受益的好品位”,是“一种 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温儒敏语)。语文教 学似乎没有大事,说到最后就是多读和多写;
语文教学似乎 没有小事,谁都承认它关乎人的精神成长,有无用之大用,语文阅读的整体性可见一斑。

(三)阅读本应多措并举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要教会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进 行思考,展开思维。这里的思维,是指“语文思维,特指在 语文行为、语文活动中的思维”。它包括阅读思维,有了它, 才可以使学生“顺利优质地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实现审美, 吸纳文化”(杨元林语)。

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 要求”中明确提出要“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 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 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北京市教委近年更是专门 出台《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促进语文健康发 展。其中,第十三条内容是“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 名著及其他读物。教师要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引导 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正如 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方法的教学是要加强的,现在常见 那种精读精解的授课方式,不能取代阅读方法。建议分清精 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种课型,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笔 者以为,这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阅读思维;
语文阅读也 只有具备对这些方法的正确理解、多措并举和综合运用,才 能算有了该有的整体性。

三、如何实施整体性阅读 (一)课内外阅读结合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一节专门说到语文学习的“资 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 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 的规律”。这里所说的“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 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吕叔湘先生曾 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 的占多少;
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 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主要方法是课内精读(教读)和课外略读(自读)结合。

选材首先可以由课本向外延伸,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和冲动。

第一种是由节选延伸到整部。如教读苏教版高中语文 (下同)必修二《边城》三至六章之后,课外自读《边城》 整部,辅之读后交流;
教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至二章 后延伸至全部;
等等。

第二种是由作家的某篇作品延伸到其某类作品或作家 本人传记。如教读必修二中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最 后的常春藤叶》后,部分学生购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辅之以读书交流会;
必修一、必修二学生读完《赤壁赋》《念 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对苏东坡产生了兴趣,购读《苏东 坡传》;
学过鲁迅的《彷徨》之《祝福》推荐读《彷徨》中 另外的10篇小说,以及《呐喊》中的14篇小说;
由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延伸到朱自清的《踪迹》《欧游杂记》《论雅俗共赏》《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你我》等。

第三种是某篇课文内容涉及的某位作家、名人延伸到其 人物传记等。如教读必修二《金岳霖先生》之后,部分学生 可能会对才女林徽因女士的人生产生好奇,我们可以推荐国 内知名的林徽因研究专家陈学勇所著《莲灯微光里的梦—— 林徽因的一生》,让学生课外阅读,等等。

(二)读整本的书 学生课外阅读心理究竟怎样?他们想看,喜欢看!一天, 在学完《边城》(节选)后,我说要求课外读完《边城》全 书,学生孟某下课便追着我:“我妈妈不准看除《红楼梦》 (规定统考内容)以外的课外书,请老师帮我说说。”她妈 妈的解释是:“也许我不了解现在高中语文所学的东西,包 括一些课外书籍。我是说过不让她看课外书籍,但她看我也 不反对,具体要看是哪些,这要靠她自己分辨清楚。”整本 阅读,大有市场啊! 读哪些书?这个有必要斟酌,书目不可太宽泛,不可放 任学生自读;
也不可太死板,规定所有人只读哪几本。笔者 认为,语文教师提供范围即可,具体可由教师开出书单,让 学生自主选读。主要涵盖三大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 科普读物。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在他的黄金阅 读期,阅读了这三类大量的书籍,就可以为他今后人生观确 立、人生目标确定、学习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否则, 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那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

(三)多种形式读并进 1.精读。如必修二《祝福》中祥林嫂死后,短工和“我” 一段对话颇有深意,很值得精读,不仅读出语气、语速、语 调,更可以读出鲁镇的一批“看客”在对待祥林嫂寂然死去 的态度,读出“杀死”祥林嫂的真凶——封建礼教、封建迷 信,等等。

2.默读。我国历代典籍中含有丰富的读书思想和方法, 有心的教师一定有所体悟。影响最深远的,莫若《朱子语类》 中的读书法,为历代书生倾毕生精力勤勉笃行。朱子读书法 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 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古人读书为学,把“居敬” “持志”放在第一,敬以自持,心不可放入无所有之乡,讲 究的是应事时,敬于应事;
读书时,敬于读书。心要专静纯 一,思虑方可精明。

3.跳读。可先介绍跳读的内涵、方法,再实践。如选修 教材《史记》之《屈原列传》第3段,若采用跳读方式,抓 住几个关键句子,就可以较快把握该段写了三方面内容—— 屈原作《离骚》的原因,评《离骚》的内容和技法,赞屈原 的高尚人格。此处,精读、细读没有必要,学生也确有难处, 跳读便可。

4.略读(浏览)。一次,课上介绍何谓“浏览”,学生 反映“常听说”,但作“摇头不知状”。试读《指南录后序》,本文长,有八个段落,又是文言,课堂再精读、细读,不可 能;
要求略读(浏览)——概括全文的两大主要内容。整体 把握之后,教读效果比上几轮好了很多。

李运生老师提出:培养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教学、学校生 活中观照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虽然,课程的学科化、 科学化及课程的发展,多了一些逻辑、自然规律,但是却逐 渐出现了远离生活、淡漠对生命关照的倾向,缺少了人文精 神。

故而,笔者疾呼整体性阅读。汉字、汉语自身规律的把 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我们应淡化 分析性操作,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 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学好语言,重视言语的教学, 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为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 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心理战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