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致辞 > 如何设计导语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_导语设计

如何设计导语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_导语设计

来源:开业致辞 时间:2019-10-17 07:58:59 点击:

如何设计导语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如何设计导语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导语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 一定的方法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设计得好,能够引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力,为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备好精神状态。在我们倡导的新 课程改革下,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导入小学语文课堂才是 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语,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为此,笔者以导语的高效设计为 着力点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 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亦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开 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也需要精心设计。导语,即新 课教学时的“开场白”,也叫课“引子”,是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 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 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
像重锤重重地敲打 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 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 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

一、导语设计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 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知识宝库 之门,带领学生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的导语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心 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强化首 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 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 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别具匠心 的艺术展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上课之初,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上好课的心理准备,但这种心理是强烈而 又短暂的,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

他们往往以巧妙的导语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励学生的心灵、 开启学生的智力、触动学生的情思、吸引学生的注意。于漪 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 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 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 所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 影响。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先声夺人、引人人胜,更为重 要的是,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白 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句子,是描绘琵琶女 演奏之前调弦的动作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 乐的氛围之中,所以他的演奏才格外打动人心。一堂成功的 语文课亦是如此,老师在进入课文正题之前就应该像那个优 秀的演奏者一样“未成曲调先有情”,揭开“犹抱琵琶半遮 面”的语文神秘面纱。精心设计导语,以言之有味、形式多 样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这 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导语设计的技巧探析 我们明确了导语设计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 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来谈谈导语设计的几种技巧:
(一)情境渲染法 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是以“导”激“情”,注重 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即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 言描摹一副图景或一种意境,或者借助挂图、音乐等教具作 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 受感染,激情澎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 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 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 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 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此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人情、 移情、冶情。

如一位老师在讲小学四年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这 样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齐声):“春天。” 师:“是啊,2009年的春天。”学生点头……师:“是啊, 春天,春暖花开,也是最适合郊游的季节。同学们有出去春 游过么?”学生回答声音一片嘈杂,有的回答“是”,有的 回答“没有”。老师:“好,那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回到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看一下杜甫在那时候的春天在江边 寻花时写出来的诗句……”然后,老师就用配乐诗朗诵的形 式给大家展示了名家朗读这首诗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时候, 如果采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并配以适当的姿势语,无疑会增加 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发更强的情感体验,现代课堂教学中多 媒体技术的引入,就适当的填补了这个不足,使课堂教学的 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增加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故事传情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 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毕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 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上以故事作为导语,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思路开 拓,兴趣变浓,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 文,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 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 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教学导入时,我深情讲述:2008年 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相信在座的每位都还记忆犹新 吧!那一幕幕还恍惚在眼前,当我们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那些 被废墟掩埋了的生命时,都只能以眼泪来祭奠他们。可是, 也有一些顽强的人,在废墟里掩埋了几十小时、甚至上百小 时,终于等来了救援,重获了新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 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美国洛杉矶大 地震中,一位同样顽强的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 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 同学的故事。设计教学导语时,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的心理特点,用讲课文相关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堂,充分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问题的探讨与思考 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们更快进入角色。

(三)设疑启思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设疑问难法有意提出疑问,制 造悬念,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解愿 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在讲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候,有一位老师这样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陈小奇的歌曲《涛声依旧》中的句子么,“留 恋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再是 一片云烟”,那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八百年多前,看著名的诗人陆游的《宿枫桥》中的诗句“七年不到枫 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再回到一百多年前,看清代王士 稹《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中的诗句“疏钟夜火寒山 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 夜钟”(把这些诗都显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并以记号笔标出 与枫桥钟声有关的句子)。然后让大家看一下这几个句子有 什么共同点?(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都提到了‘钟’。”)。

案例中的老师提示大家陈小奇的歌曲《涛声依旧》的时候, 就是在启发学生的思考,《涛声依旧》这首歌曲曾经成为风 靡一时的经典,但是如果老师没有考虑到这首歌曲流行的时 代是不是正好与学生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这样一个特点,这 样的设问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反而容易使课堂陷于困 惑。

如教学《称象》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疑导入的:“老 师这儿有一个疑难问题,谁能帮忙解决一下?古时候,有人 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没有那么 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有的人建议把大 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来称,这种办法肯定不行。你们说这 事难不难办呀?当时有个6岁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 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 是谁?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到《称 象》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
怎样称象,巧设疑问,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的 提高。

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有 一天深夜里,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 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 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你们想知道这 是谁报的警吗?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的悬念,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力和注 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 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思考 的习惯。

(四)分析标题法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 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标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 品;
准确凝炼的标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因此,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 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 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讨。

有些课题本身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新 课时应该抓住课题,巧妙地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如教学《丰碑》时教师设问:“丰碑本是指高大 的石碑,用来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但在这里丰碑 却是指一个人,人怎么会变成了丰碑呢?”再如教学《蟋蟀 的住宅》一课时可以问:“住宅一般是指人居住的处所,怎么连蟋蟀也有住宅?蟋蟀的住宅又是怎样的?”等等。利用 课题潜在的疑问来过渡。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课题 中的“有机成分”,在导课中巧妙地设置悬念。以便更好地 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

然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文的导入也能够灵活多变。

另外,教学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在课堂上还可以巧用多种语 言形式来导入新课。如有时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有时可以 用散文的形式,有时可以用戏剧的形式等来开头,再加上动 作,使教师的有声语言情趣盎然。我们还可以用别具情趣的 方法如歌唱等来进行导课。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到沸点。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思维,进而学有所得。

(五)温故知新法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由旧课引入的开讲,总是比 较顺理成章,自然贴切。联系旧知,引出新知,主要指教师 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引导学生回 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作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时候学一篇课文, 如果借助予已经学过的,与之相关的文章,会更好地理解文 意,引起重视。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把旧知识从学生的记忆中 唤醒,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以上导入主要是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知识加以比较, 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引出新知。

当然,在具体导课时,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这样会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吸引到回忆上,而削弱了对新知的 兴趣。

(六)发散思维法 (七)置换角色法 (八)交流资料法 《爬天都峰》一课,我的教学导入是:同学们去过天都 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 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 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学生介绍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

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 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 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 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 两旁是万丈深渊。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天都峰 很险峻,那有一老一小怎么爬上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这篇课文。老师板书课题。通过这种交流资料导入的方 式,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文,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提高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更把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内化于 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三、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述,仅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些导语设计方法。孟子说过:“教也多术也。”其实在教学实 践中,导语的种类还有很多,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 异彩纷呈的,但是,不管导语的种类如何的多种多样,实际 的操作手法如何的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 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 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所以,不管运用 什么方法来设计导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 原则: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二)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 导语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并且 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意 境中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活跃 课堂气氛的目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小学生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到新鲜事物时, 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提问设疑, 运用启发式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导语时,从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点 拨都考虑其趣味性特点,让学生觉得饶有趣味,因而愿思、 乐学,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案例《枫桥夜泊》导人中 老师通过采用在多媒体上每展示一首诗词,就让学生反复诵 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小、没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等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这种方法,促使学 生积累类似的诗词,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调动积累,进 行类比或者积极参与课堂。整个课堂,凡是拓展到其他描写 寒山寺钟声的其他句子,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回想,对 于一时回答不出来的情况,老师可以做适当的提示,这样就 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 内容与意境,从而达到在趣味中学习语文的新课标要求。

(三)美感性和情感性原则 即要求导语设计要注意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小学生 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观,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 文大多数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首先要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 设计导语时融进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用真挚的 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这样才能使学 生和老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时间性和精练性原则 小学生在接触新课时,一般比较兴奋,但兴奋持续的时 间较短,这就要求导语所用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应控制在 3-5分钟为宜。导语设计应短而精,语言要简洁、生动,紧 扣题旨,充分利用儿童的兴奋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按照老师 导课的思维进行下去,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导人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指向定 调的作用,通过导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 知识。而导语的设计更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 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 变的模式。课堂的导人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 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应不断 地对新课的导入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大胆尝试,以适应素质 教育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 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