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5年11月26日的那个星期四,我像往常一样,下 发了新一组高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是由备课组郑燕明老师 围绕“人与自我”这一主题精选的,其中有土耳其著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一篇文章《父亲的手提箱》, 写到动情处,帕慕克热切地喊出了他写作的原因:
我写作是因为我天生就需要写!……我写作是因为我 要读像我写的著作那样的书。……我写作是因为我喜欢闻纸 张和笔墨的气味。……我写作是因为我相信文学,相信小说 的艺术,胜过相信其他的一切。我写作是因为这是一种习惯, 一种热情。我写作是因为我害怕被遗忘…… 那天下午,阳光少许,冬风瑟瑟,高三(1)班教室寂静 至极。约莫十分钟,王敏学轻轻坐到地砖上,右手轻抚着头 发,脸色白皙中透着红润的光泽,此刻,这个曾跟我说“要 写出整个世界”的女孩,她的眼睛,就像谜一样。沉思了一 会儿,她迅速地回到座位,和着初冬的韵律奋笔疾书。十几分钟后,这个姑娘轻轻走到讲台前,郑重地交给我她的阅读 随感。而我仿佛接到了一束神奇的光,光线打在每一字每一 句上,使这张薄薄的纸通明彻亮:
一位北欧女作家曾经说过,只要被落成文字,一切悲伤 都可以忍受。写作或者成为作家,大概是一种自我疗伤的方 法。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说不出的话、去不了的地方,以 及那些永远失去的、无法归去的,由文字倾诉出来,对作家 来说,是一种救赎。
为什么会选择写作?最开始是单纯的满足感,再后来是 一种成为习惯的乐趣,最后是痛苦——可如此痛苦又如此令 人着迷(这过程就像是永恒的爱情,没有名为婚姻的坟墓来 给予终结,没有名为亲情的代替来消减折磨)。没有这种痛, 文字只是玩物,只是消耗品。
选择写作是想要得到解脱,但越是坚持越是痛苦,如此 这般,却不能停,不能停。
作家不是一个职业、一样头衔,它是一种态度、一方烙 印。
我几乎是想把整颗心都揉进文字间去,去阅读这个年 仅十七岁的姑娘的心,去感受一个年轻的生命对于文字的爱 和痛。
这一幕虽已过去近一年,它却似一枚印章,盖在了我心 的一角。后来敏学获得保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资格,高中毕 业前,她已经完全不需要靠写文章来挣得分数,但是她的作 品一次又一次光临我的邮箱。我毫不惊奇,我知道这会是她未来的常态,写作已是她生活的有机组成,是她生命中的火 花。
2016年9月,当我再次从高三返回到高一,开启第十八 年教学生涯时,敏学的“烙印”常常浮现,终于在某个星期 一的傍晚,我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学生在写作前自问:“我 为什么要写作?”让他们回溯心底,想一想,“我”要这些 文字做什么?让他们给自己一点理由或十足的理由,只有想 明白了这一点,他们的写作才可能自觉自愿,由内而出。而 我,也将从一个还算仁慈的但不免带着威压感的执教者转变 成他们的伙伴和战友,可以坐在路边鼓掌。
在“与时光共舞”的第一节写作课上,我的计划开始实 施。我从敏学的故事讲起,讲到作家林徽因的写作可以“慰 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实”,讲到余华的“我 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 “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讲到王小波的“我相信我自己有 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让我们重新认识写作之于 自己、之于他人的意义。教室里寂静无声,却涌动着热浪。
我给每位学生发下一张白纸,请他们写下“我为什么要写作” 这个题目。
五分钟、十分钟……一堂课即将毫不留情地过去了。毛 嘉航和吴明睿同学跟我到五楼办公室,略带嗔怪地说:“李 老师,为什么不是两节课?”“是啊,为什么不是两节课, 好让这次探访心灵之旅更悠长更从容。”我在心里说。我坐下来,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学生们的文字,惊奇连连:
坚持写作,是为了知道自己究竟是何般模样。
倔强地想证明,自己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人是一种敏感的生物,人需要共情,写作是情,是光。
我能强烈感受到这些文字属于我,同时我又彻底地属于 这些文字。
一旦动笔,自己方圆一米内成为一个世界。我可以在这 个世界中呼风唤雨。整个班在刷题,给人以压迫感,整个班 在写作,却舒适而静谧。
在这里,世界是我,我是世界。
还有很多很多的文字不能一一呈现,不要以为他们说的 是大话,说的是空话,说的是言不由衷的话,我无比珍视他 们这一刻的领悟。
让我意外的是,一个星期后,我又陆续收到了几位学生 写的文章——《我为什么要写作》(颜若偃),《不为什么, 只是不得不写》(田放),《我为什么要写作》(吴明睿), 短则千余字,长则数千字。我看到了孩子们字里行间越发诱 人而深沉的思考。
[www. DyLW.net/yuwen/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 此刻,我为什么要写作?我愿你们,都懂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