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致辞 >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策略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策略启示|

来源:开业致辞 时间:2019-10-06 07:48:55 点击: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策略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策略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在欧美资 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其主要从资本主义国 家的社会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面临的问题、无产阶级运动 的出路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林 立,各有建树,创始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均从不 同侧面建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文化批判主 题。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林立,各有建树,但在长达八 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学术传统和 特征:浓厚的批判性、现实的针对性、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对这些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 我们进一步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更有益于 我国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立足现实,博采 众长,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大地上实现更好的中国化。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一)浓厚的批判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批判 武器,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作用,最迫切的是必须恢复 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性质。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 起就以批判为武器,一方面批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这 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批判过程中深刻分析并揭露在资本积累、物质丰富等过程中 存在的人的主体性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弊病,对于如何规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可能出 现各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虽然资本主义社 会达到了空前的富裕,但是社会本身的各种痼疾仍然存在, 并越来越严重。而应以批判为中心任务,展开对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等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批判。其批判性特征,对于避 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出现僵化和教条化的东西具 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二)现实的针对性 马克思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在奠定基础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而伴随着这些问 题的多样化,给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备提供了源源 不断的动力。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对现实的敏锐性,从资本主 义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中揭露出矛盾和问题所在,并将其展开 为对社会主义形态、文化形态、人的主体性、科学技术合理 性、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探索。他们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业已完成的理论,而是一种 不断发展的学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将其与 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予以修正、补充、创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却忽略了赋予其时代性特征,使理论仅停留 在分析问题的层面,而没真正落实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从 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未完成的认识飞跃。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 需要警惕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批判”:对资本主义以及共产 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机械论、决定论现象的批判,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巩 固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强调人的主体性 批判传统哲学对人和人的主体性的否定是各派别西方 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哲学的共同出发点,强调人与世界的关 系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即要求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对人的 主体性的强调始终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 和历史观中,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主要 基石。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强调了作为实践主体 的人及其阶级意识在历史运动中的决定作用,进而把马克思 主义归结为一种人道主义。指出:“人本身作为历史辩证法 的客观基础,作为历史辩证法的基础和同一的主体—客体, 是以决定性的方式参与辩证过程的。”[2]在本体论上,西 方马克思主义承认把人及其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 辩证法,而否认恩格斯撇开人的主体性而讨论自然界本身发展规律的自然辩证法;
在认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 认识是作为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对现实的创造,而不只 是对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成过程必须有人的思维参 与;
在历史观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承认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的出发点是人,中心是人道主义,异化是主要范畴,历史的 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对于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促进“以人 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 伴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瓦解,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 对马克思主义的狂潮。反马克思主义者高呼:马克思主义终 结了,社会主义终结了,历史终结了;
一个新的时代、资本 主义的黄金时代开始了。然而,事实证明,资本主义不仅没 有拯救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反而使它们陷入了更加严重的社 会危机。恩格斯说过:“只有在时局变得更动荡一些的时候, 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3]西方 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充当了马克思主义 的捍卫者,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用自己的思考回击对马克 思主义的种种污蔑和挑战。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詹姆逊、 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等都在苏东剧变后不约而同 地走向马克思。德里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苏东剧变以后,当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浪甚嚣尘上的时候,他却毅然 举起捍卫马克思的大旗,一再强调“我挑了一个好的时候向 马克思致敬”;
詹姆逊一向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在苏东剧 变以后,他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 声言“我同马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
哈贝马斯在苏东剧变 后重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向世人高呼“马克思主 义没有过时。”[4] 西方马克思主义给21世纪的人类留下的最大遗产莫过 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他们走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给我们 鼓舞,他们结合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给马克思 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维护和 捍卫精神值得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去发扬光大。就像阿尔都 塞说的那样:“在哲学方面要做一名共产党人,就是要成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坚信者和行家。”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的启示 (一)批判与吸收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社会现实层面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过程中的批判问题,也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过程中要保持警惕和极力避免的问题。从理论构建层面来看, 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批判 的思维方式,重视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在历史领域中的价值, 将焦点转向对中间层次和中介条件的研究,注重对于微观领域的探讨,弥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问题方面 的不足,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二)理论结合现实,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我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 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 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就是中国目前的 最大实际。

马克思主义作为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在中国的发 展应是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多样化的解释与实践过程。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做到横向上“立足中国国情”,纵向 上“总结中国经验”,从过去“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立足现在“反映当代中国实践”,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 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立 足于从历史发展阶段与主要矛盾把握中国国情,以正确的政 治方向、思想路线、价值标准处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 程中出现的基本关系,把握中国历史经验;
着眼于从符合历 史规律且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来把握中国优秀文 化;
从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把握中国实践发展要求。

(三)坚持人的主体性,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 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很大进步,人的独立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得到充分发扬,给社会增添了很多活力。

但是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以 及“物化”意识的影响,引发了许多不良社会现象,造成人 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我们须借鉴西方马克思 主义主体性批判理论的合理内容,防止过度追逐利益、短期 行为,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培育主体意识, 重视主体的发展,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防止“物化” 的蔓延。

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 设的指引作用,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 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就应该为人民所服务,所掌握。因此,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人 的主体性”地位,从现实问题入手,走近群众,服务群众, 引导和帮助广大基层群众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 马克思主义精髓。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所接受、选择并运 用,才能转化为群众认识真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力量,也 才能为理论提供广阔的群众基础,从而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 活动,为理论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四)增强理论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实捍卫者,他们用 自己的思考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他们结合现实的理论 分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肯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有力证明。伴随着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资 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的思考。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的理论思考,证明了马 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吕·费弗尔有这样 一句话:“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读过一行马克 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 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 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 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 蓄的一部分了。”我们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教义, 而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理性 的思维方式。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 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需要我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敏锐的理论自觉,勇于推 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02.[2]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5. [4]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 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张运洪.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J].南方 论刊,2008(3). [6]王艳华.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探析[J].当 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 [7]陈学明.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 义[J].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005(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