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讲话 > 鸦片战争简述_鸦片战争前与中国问题有关的报刊简述

鸦片战争简述_鸦片战争前与中国问题有关的报刊简述

来源:开业讲话 时间:2019-11-06 07:49:53 点击:

鸦片战争前与中国问题有关的报刊简述

鸦片战争前与中国问题有关的报刊简述 【摘要】文章阐述了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传教士们在 南洋、澳门、广州等地创办的报刊以及内容:以介绍中国、传播教义为主。评介 了这些报刊的立场倾向,认为其中一些报刊后来成为来华西人群体的舆论喉舌, 甚至制造出发动对华战争的舆论。

【关键词】鸦片问题;
贸易问题;
报刊 19世纪初,当古老的邸报、京报是清王朝主要新闻传播媒介时,西方 已出现了独立的、强大的报业。中国近代报业正是始于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鸦片战争前,英国为首的外国传教士们在南洋、澳门、广州等地纷纷创办报刊, 起初报刊多为宗教报刊,介绍中国、传播教义,而后报刊主题逐渐指向中国现实 问题:贸易问题、鸦片问题、中西交流文化的冲突等,这些报刊成为了来华西人 群体的舆论喉舌,代表了西方势力在东方世界的声音,最后制造出发动对华战争 的舆论。

一、清王朝古老报刊——邸报、京报 从唐代开始,我国出现“邸报”。明清两代朝廷都出政府公报性质的“邸 报”,它们通常只在官吏和少数士绅中传阅。与前代不同的是,这时出现了一种 合法的民间报纸——《京报》。

1、邸报 “邸报”又称“邸抄”,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用于通报的 一种公告性新闻,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由政府控制,进奏院将所要上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 院,经枢密院审查后称为“定本”,进奏院以审查过的样本印行并作为标准传至各 地。新闻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但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

报刊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官吏的 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 闻轶事等。但阅读范围仅限定在官员内部。

2、京报清初,京报与邸报是同一概念,乾隆时,“京报”发展至完备形式,民 间公开订阅的民营京报诞生。它由民办报房印刷并销售给官员与平民,每天一册, 详简不一,大都有黄色封面,因而有“黄皮京报”之称。

《京报》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宫门钞”和“辕门钞”来编发的,以刊登经 朝廷允许公布的官文书为主。[1]“宫门钞”是由内阁抄发的,内容有上谕、奏折等;

“辕门钞”,是由各地督抚衙门抄发的,以报道各省衙门的命令及重要人事动态为 主。

京报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钞、 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因此,它还不是近代意 义上的报刊。

二、印度及南洋等地传教报刊 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传教士率先选在印度及南洋等地创办 报刊,最早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刊物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其次还有《印 中搜闻》、《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等。这些报刊基本以介绍中国、传播教义为 主。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近代报刊史上第一 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见图1),米怜为主编,木板印刷,每 月出版一期,每期5~7页,2000余字,1821年6月停刊。总共出版7卷84期。该刊 为宗教性刊物,旨在宣传基督教教义,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阐述基督教教义, 且从内容到形式尽量采用中国的传统形式以便中国人接受。它主要介绍了中国一 些封建伦理道德,刊登了一些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少量诗文。

2、《印中搜闻》(Indo-ChineseGleaner) 1817年5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与米怜 (WilliamMilne)在马六甲共同发起创办《印中搜闻》。它是近代来华新教传教 士在南洋地区创办的第一份英文季刊。分3卷,共20号,共1001页。1822年6月米 怜逝世,《印中搜闻》被迫停刊。该报有关中国问题的报道可分三类:关于传教士(即马礼逊和米怜) 在中国(广州—澳门)活动的情况、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各方面动态的报道、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2]它由 马六甲英华书院印刷所印刷出版,世俗性高于宗教性,为欧洲人了解和研究中国 提供了比较重要的资料来源。

3、《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MonthlyMagazine) 1823年,麦都思(W.H.Medhurse,1796-1857)和吉德(SamnelKidd, 1799-1843)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创办,中文月刊,为印度尼西 亚一带华人欢迎。1826年停刊。有关中国问题的报道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的宗教、 历史、各地新闻、文化、杂闻等。

除此外,还有1828年吉德在马六甲创办的中文月刊——《天下新闻》, 它存在时间很短,第二年即告停刊。

三、澳门报刊 在鸦片战争前20年间,澳门是华南地区报业的中心,共有8种葡文报 刊出现,其中《蜜蜂华报》是第一份近代报刊。

1、《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葡文周报,是中国 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见图2),1823年12月27日终刊,一共出版了67期。

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 门政情。因为它只关心本国时局和澳门地方事务,对其它地方的事情少有涉及, 因此,对中国人和在华其它外匪人影响较小。[3] 2、《杂文篇》(SerialMiscellany) 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杂闻篇》为不定期刊物,共出版了3期,每期4页,双面印刷, 以近代报刊样式单页出版。终刊1833年10月17号。《杂闻篇》上的大部分内容是 宣扬基督教信仰的。

3、《传教者与中国杂报》(TheEvangelistandMiscellaneaSinica)马礼逊于l833年5月1日在澳门创办,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 合刊的报刊。《传教者与中国杂报》不定期出版,各期内容主要有:中国文化知 识、宗教知识及教义讨论、各地消息及评论。

除此外,l833年立宪派最终战胜了保守派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 现,如《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真正爱国者》、《澳门政府公报》等。

四、广州报刊 从1827年开始,广州先后创办了《广州纪录报》、《华人差报与广州 钞报》、《广东杂志》、《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5种英文报刊,以及《东 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各国消息》这两种中国内地最早的中文报刊,在鸦片战 争前的十多年间,广州成为中国内地的报刊业中心。

1、《广州纪录报》(TheCantonRegister) 1827年11月8日由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威廉·伍德 为第一任编辑,是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初为周刊,前期12年(1827—1839)在广 州出版,中期4年(1839—1843)迁澳门出版,后期20年(1843—1863)迁香港, 易名《香港纪录报》。1858年停刊。它刊载丰富的物价行情信息;
倡导自由贸易, 抨击“广州体制”;
介绍中国,批判中国社会的专制、腐败和封闭;
支持鸦片贸易, 公然叫嚣以武力平息双方争端。它为在华英国商人的利益辩护,主张对华采取激 进政策。[4] 2、《中国信使报》(ChineseCourierandCantonGazette) 又名《华人差报与广州钞报》,美国商人威廉·伍德于1831年7月28日 在广州法国馆创刊发行,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周报,每期四页, 分栏编排。1832年4月14日改版,改名为《中国差报》,1833年9月停刊。主要内 容有:评论中外贸易,开展在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的讨论,甚至批判东印度公司对 广州体制的不作为态度;
刊登中外新闻,介绍中国状况,诋毁中国和中国人的性 格和形象;
甚至叫嚣武力侵华。[5] 3、《广东杂志》(TheCantonMiscellany) 1831年由东印度公司出版的英文月刊,封面用绸布精装。每册定价两 个银元。由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厂承印。撰文者都是当时英国社会名流及学者,包括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其后任英国商务监督及第二任港督的德庇时 (JohnFrancisDavis),但该月刊只出版了5期即停刊。

4、《中国丛报》(TheChineseRepository) 1832年5月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年)在广州创办,共20卷232 期,每卷约600余页。停办于1851年12月。是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在华外 文报刊。有关中国问题的报道涉及的范围包括中国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法 律、博物、贸易、语言等方方面面,且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 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内容。其中,鸦片报道102篇。刊登大量原 始文献,对事件进行详尽报道,评论文章较少。立场从对中国的同情逐渐走向敌 意,倾向英美商人。

5、《广州周报》(Cantonpress) 又名《广州新闻周刊》,1835年9月12日,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弗 兰克林(W.H.Franklyn)广州创刊。1836年2月,改由普鲁士人摩勒(EdmundMoller) 接办并编辑。周刊,每星期六出版。1839年5月19日,在义律的命令下迁往澳门, 到澳门后增出CommercialPriceCurrent(英文《商情》附刊)。该刊前后共经营了 9年,1844年停刊。林则徐的“澳门新闻纸”译于此。

6、《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Ea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常用英文名CharlesGutzlaff) 于广州创办兼主编。从刊名、编排形式到内容皆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34 年5月,该刊停刊,次年转让给郭士立倡办和主持的团体“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接办,1839迁新加坡续刊,翌年4月停刊。

有关中国问题的报道有:贸易方面,辟“各货现时市价”表,详列广州 洋商与各国远商买卖时的市价。辟“贸易”栏,力说中西贸易的好处,反对中国当 局对贸易进行干预;
鸦片问题,认为与英商运来鸦片无关,其因在中国人不信耶 稣、不讲“善言”、“善行”。该刊旨在“为在广州和澳门的外国人的利益辩护”,已 不是单纯的宗教报刊。[6]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前,与中国有关的近代报刊主要是由以英国为首 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创办主旨根据历史形势的变幻由单纯传教、介绍中国到直 接指向中国的现实问题:贸易问题、鸦片问题、中西交流文化的冲突等,成为了来华西人群体的舆论喉舌,而报刊中心也相应发生了由南洋等地到澳门再到广州 的转变。

作者:李丽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