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何在研究生入学后短暂的前期培训期间迅速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基本科研 能力,以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科研人才,是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要解决 的关键问题。现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改课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实践为例,探讨如何迅速有效提升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1构建多学科整合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有两个特点:学科的整合性和医学专业素质 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对原本仅针对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 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程进行了重建和优化。从以前的在二级学科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的层面讲授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转变为现在的从_级学科 基础医学的应用角度,重点阐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和相 关研究策略,面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基础医学 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时也对临床专业学生开放。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是生 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沿,成为生物学及医学各学科研究的共同焦点。有关生物 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综合性和前沿性0。因此,重建的 课程以生物大分子研究为中心,从生命活动及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生物 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着手,整合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 病理生理等不同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及前沿进展,使学生开阔眼界,掌 握生命科学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拓宽研究思维。
2合理组建不同学科专家联合教学团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重建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程在师资的配备上更注重多学科 的整合,除了目前由基础医学多学科教授执教外,还计划引入在转化医学方面卓 有成效的临床专业教授参与教学,使基础研究生学会如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 点,凝练科学问题和设计课题,并且进一步将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教学具体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医学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糖尿病等作为 专题讲座。教授们在自身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案例,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将 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策略和进展引入教学内容。最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
同时,对教学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达成共识。教学进度安排循序渐进, 前面几次课侧重介绍新技术和新知识,后面则依次开展医学重大问题研究专题讲 座,以及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训练。相对稳定的专家教学团队的构建,精心设计 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实施,是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第_要素。
3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医学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都会有不同,同一 批次的学生知识背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 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 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为教师主讲,三分之_则组织学生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随 堂分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每位导师还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和同学们_起探讨 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课后的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随堂小组 讨论的教学形式,认为这种同学和导师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极大地填补个 人知识的缺口,帮助学生阐明_些理解模糊的关键信息,对科研思维的形成极有帮 助。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况,有 的同学对跨专业的讨论显得很吃力。应对策略是每组人数要少、每组注意搭配不 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适当难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资料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引 导老师注意个性化辅导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不管是面对哪_层次的学生, 都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内 外专家的特邀学术讲座,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对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进 —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4增加形成性评估的考核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生课程的构建是基于能力培养的,包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实 验技能、论文书写技能以及沟通技能等。而传统的总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大多只 是在学习阶段结束后考核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综合 能力提升的程度。而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的形成性评估,能反映学生多 方面能力的动态变化,让教师有机会根据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 容,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0。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与功能教改课程中,目前考核的主要形式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各自专业方向 撰写综述,并进行打分。同时在课程中期,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课堂讨论的 参与程度和问答情况,对每一个学生给予面对面的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相 应的对策给予及时的指导。在课程反馈中,学生肯定了这种形成性评估的教学效果,并建议增加更多的科研写作方面的练习以及教师_对_的实时评阅和具体指导。
因此,研究生课程考核应该注重两个方面: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 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业的进展情况。这样既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也 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医学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尽管生源质量参差不 齐,学生却都是可塑之才,教师只要因材施教,就能为医学科研培养出优秀的后 备人才。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加要求课程组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带教意识, 肯为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付出课堂以外的时间和心血。课题组也应该规范和统一 教师指导方面的具体要求,而教学管理部门则需要进_步加强研究生教学的督查, 以切实保障研究生教学效果。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注重不同学科专业 的交叉整合,并且要以重要医学问题为依托,规范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效性,帮助构建与国 际接轨的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 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研讨式教学形式为主,以特定的研究方向 为中心让研究生参与讨论,更注重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考核中不仅 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情况,还要结合更加灵活的形成性考核方法,逐步引 导学生获取前沿进展和新技术,训练其科研课题设计能力、科研论文撰写等科研 基本功,以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医学科研人才。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实行‘‘七年 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m。
通过临床七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独立处理 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达到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能力考核标准,同时具有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的能力。七年制培养适 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 有硕士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00。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临床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 基础知识,更应当具备_定的科研能力。然而,与传统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七年制 本硕连读的学生科研能力欠缺0。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科研选题来源不同:
硕士研究生选题往往是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主,且常常能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 研项目,而七年制学生承担课题主要为导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