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讲话 >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两后生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两后生

来源:开业讲话 时间:2019-10-17 07:49:17 点击: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 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广西各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 后生”职业培训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同时对“两后生”职 业培训的教育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所谓“两后生”,是指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 15 至 22 周岁未继续升学且未婚的初、 高中毕业生(含退学、辍学等)。研究其心理现象及教育管 理策略,对于提升“两后生”职业培训质量乃至精准帮扶和 精准脱贫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后生”自卑心理的现象 (一)性格敏感,自尊心强。“两后生”绝大部分来自 偏远贫穷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落后,有的家庭因病因灾 致贫,有的属于单亲家庭或孤儿,有的本身患有疾病或残疾, 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成为特殊 的弱势群体,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害怕被人忽略,希 望通过参加职业培训获得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安 身立命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家庭现状。

文化水平的不足、社会阅历的欠缺和家庭的贫穷或残缺, 这些挫伤式的经历使得“两后生”不敢触碰,也害怕别人提 及,甚至周围有一些近似评价的言语都会让他们神经紧绷。

一些“两后生”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 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会扭曲别人的评价,别人 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使其胡乱猜疑,难以平静。例如,2016级电子商务班韦梦雪(化名)被同学问及母亲是做什么工作 时而失声痛哭,因为她是单亲家庭。2016 级工业分析班张 小丽(化名)在勤工俭学期间因指导老师夸奖一句“咱们农 村来的孩子就是勤快”而情绪低落,总是怀疑指导老师贬低、 看不起自己农村人的身份。

与很多贫困生一样,“两后生”也非常反感或抗拒将自 己家庭悲催境遇、能力缺陷等公之于众,每有触及都有心理 不适。有的“两后生”在整个培训期间都会因身份的“定格” 而烦恼,而学校在管理中并没有在“两后生”面前刻意回避 这个称谓,有时没有征询“两后生”的意见而将其文字或图 片材料公布,引起某些“两后生”强烈的心理刺激,不经意 中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我们在执行物质扶贫、技能 帮困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帮扶对象进行“精神帮困、心理扶 贫”。

(二)心态失衡,缺失方向。“两后生”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的弱势地位,使某些“两后生”在生活中体验不到自身 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 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会使他们心态失衡, 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难以走出心理的阴影,从而很难 摆脱现实的困境。遭遇别人欺负,即使内心不服气,也无可 奈何,接受自己的弱势身份。异常强烈的自卑心理有可能导 致自杀行为。例如,2016 级工业分析班梁晓燕(化名)在 校培训期间,整天魂不守舍,多次提出退学,安排其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岗位整理书籍,她表示不能静下心来从事这个工 作,只能做一些扫地、洗碗等简单的工作。通过沟通了解到, 她和母亲在家里长时间遭遇父亲的家暴,即使是在外面学习 或打工,她都无时无刻地都在担心着家里的境况,感觉母亲 随时都有被父亲打的危险。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准 确的职业规划,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失去生活、学习的动 力。

(三)易情绪化,偏激固执。“两后生”属于弱势群体 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表面上好像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 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成熟的应对能力, 一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或自以为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对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 往产生过激言行。他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 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用这种极端的 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2016 级机电班王浩(化名) 在校培训期间,因为生活拮据和性格内向经常遭到舍友的嘲 笑,一次因为舍友嘲笑其没有手机引发其情绪爆发,挥拳扑 向对方,幸亏其他舍友的劝慰才化解了这次矛盾。该生平时 在校性格内向,在家表现暴躁,与父母关系紧张,不愿意参 加“两后生”培训,多次与父母、同学发生冲突。

二、“两后生”自卑心理生发的原因 (一)由家庭因素引发的自卑心理。对于个体而言,家 庭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两后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为家庭困窘而自卑。以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两后 生”为例,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大都生在偏远的贫困地 区和大山之中,部分人家还要承受自然灾害和重大疾病等家 庭变故的摧残,生活条件极其简陋,与富裕人家相比差距巨 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尤其是来到灯火辉煌、富 丽繁华的大都市,更是感觉到格格不入。个人体验和现实社 会存在着鸿沟,心理产生极大的落差。

(二)由挫折体验引发的自卑心理。著名个体心理学家 阿德勒认为,在人类心理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每个人无时 无刻地都在追求优越,想要事事凌驾于他人之上。这种追求 优越感的心理意识表现出有意或无意的攀比。“两后生”同 样会与他人进行比较或作为“被比较”的对象,在涉及社会 性的比较中如社会角色、名誉、境遇、地位、身份等均属于 劣势,乏善可陈,那么在比较中将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他 们体验到了生存性紧张和压抑,由此产生自卑心理。

一部分“两后生”是在社会中工作或生活过一段时间后 再来参加培训的,有的是无法胜任社会上各类工种后来寻求 技能培训。一些人既无法继续升学或辍学,也不能适应社会 生活,在学业上没有获得成功,也是事业上的“失败者”, 频繁的挫折经验导致他们对自身的素质缺少自信和自我认 同,不承认自己的价值和力量,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备感失 落,在学习生活中产生退缩心理。

(三)由知识能力引发的自卑心理。“两后生”无法进入高一级学府就读,很多原因在于成绩跟不上,很多人甚至 由于知识的欠缺而主动退学。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普通学生相 比较差,文化知识的不足,在心理比较中容易产生愧不如人 的感觉。沟通能力的不足也会引发“两后生”自卑心理。“两 后生”生长于偏僻农村,见识面狭窄,与外界接触少,在与 人交往中存在着天然缺陷。例如,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方言种类很多,很多农村地区甚至每一个村都有一种方言, 而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基础教育中使用的是方言,一些“两后 生”没有受过专业的普通话培训和教育,普通话说得很不好, 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人讲话或者尽量少说话,这种现 象在广西技工院校的“两后生”培训中普遍存在。

三、“两后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干预策略 (一)真诚关心,平等对待。学校在对“两后生”的特 殊照顾和避免粘贴特殊标签的问题上要灵活转换。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最本质最殷切的需求是渴 望被肯定。要使“两后生”充满自信,为学校以及周围环境 所接纳和认同,学校应对其平等对待,避免对其贴上特殊的 标签。技工院校在组织“两后生”培训中,会将其与普通学 生一起管理或编入一个班级,日常管理中避免直接使用“两 后生”这一称呼,可采用“培训生”“职训生”等称谓加以 区分即可。

学校在给予“两后生”平等人格的同时,也应该在教育 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给予平等对待。一些技工院校为了完成“两后生”培训数额或降低退学率,对“两后生”过分纵容, 只求过场,不谋质量,使其感觉不能得到普通学生的待遇。

因此,学校应该将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教育规章贯穿于“两 后生”培训的始终,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有错必纠。

学校和社会对“两后生”的“特别关心”应体现在知识 能力的“特别补充”上,对这一群体所特有的缺陷不足进行 补漏。比如,“两后生”沟通能力弱的问题,主要是语言缺 陷和交往障碍的问题,可以分群体进行普通话的正音培训, 让大家说好普通话,也可以开展口才与交际课程和活动,弥 补“两后生”知识和能力的空白,逐渐使自卑的“两后生” 敢于开口,敢于交往,从而找回自信,重塑人生。

(二)认识自我,学会比较。对于“两后生”来说,“精 神帮困”“心理扶贫”比物质上的扶助更为重要,消除“两 后生”自卑心理,很大程度在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引导 其充分地认识自我,学会正确的比较,荣辱不惊,贫贱不移。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针对“两后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大量的 工作,其中包括鼓励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心理辅导活动,负 责“两后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掌握一些基础性的方法帮助“两后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心病仍需心药医治,倾听学生 的诉说,了解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 识”,引导其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向积极、优 越的方面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应当从校风、班风入手,打压盲目攀比的风气,不比贫富比进步,不比家庭比 技能,创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氛围,“两后生”才能踏踏实实 学习。

(三)明确价值,目标激励。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使“两后生”逐渐认识、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使自己创造 更多的价值。确立一个可行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前进,既 能使自己提升素质为改变现状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为摆脱 过去的阴影而找到心理补偿。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在“两后生” 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将辅导员、班 主任打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师”,能为学生人生规划和职 业生涯规划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引的作用,不断通过课程和活 动,使“两后生”对自己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这对“两 后生”摆脱自卑心理,乃至提升心理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

综上所述,“两后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 心理特点,充分认识其心理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及教育干 预,是有效达成其职业培训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