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读课文 1.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寻觅)什么? 2.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3.为什么故乡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老师自答。
4.他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生又是沉默,老师自答。
5.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寻找过去生活的证据?人为什 么喜欢怀旧? 师自我解释。
6.他有没有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 文本的第5,6节。
老师只是明确答案所在,没有引导学生读,更没有引导 学生解读文本。
7.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 文本的第9节。
老师还是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而是以自己的解说替代。
8.师总结: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 这一篇文章,老师显然做了充分准备,对人为什么要寻 觅“今生今世的证据”,人为什么喜欢怀旧,人的精神需求 等深层问题,都做了深刻思考,观点很有见地,设计问题环 环相扣,好像也很有条理。可是整堂课,学生却没有什么反 应,大部分问题老师是自问自答。谈不上课堂气氛,谈不上 解读文本,下课铃响,学生合上书本走出课堂,不知道他们 究竟收获了什么。
【乙老师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的童年美好吗?如果别人问你,你怎么证明童年的美 好? 生:看儿时的照片。
生:讲小时候的趣事。
生:参观我的故乡。
老师投影出童年玩具及其他引发回忆的物品图片。
(看着这些图片,童年的美好生活一下子浮现于我们的 脑海) 二、领悟文之“情” 三、解读文之“理” 老师给学生时间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惑之处, 对于学生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出解释,不够完善的才给予补充。
大家能举出实例让我们明了“家园”的真正意旨吗? 四、课堂小结 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 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 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一 个人有了自己的家园意识,他脚下的路才会真实而充实,才 不会成为荒野孤魂,精神的流浪儿。愿你,愿我,愿所有人 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问题呈现】 同样是优秀的老师,面对同一篇棘手的文章,他们自己 都读懂了课文,都能较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为什么有的老 师不能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 的教学效果? 【教学思考】 “难文浅教”是一种教学艺术。面对这样的难文,应该 也必须想出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进行浅教,以达到既定的教学 目标。通过对这两堂课的分析比较,借鉴其教训,吸取其经 验,我认为“难文”教学特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的需明确 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 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套问题,一环扣一环,看似 有序,其实混乱,不以学生的认知为序,强行以问题牵制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
乙老师只设计大问题,抒何情?发何感?给学生广阔的思考 空间,并且由情入理,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容易化难为易。
三、教学方法要科学 甲老师在教学上以师问生答的方式为主,当学生答不全 或答不出来的时候,老师赶紧代之以大段的自我解说,老师 简直成了自问自答的解说员。整节课,学生只需要耳朵,很 少用嘴巴,更不需要大脑。面对难以理解的文章,老师往往 喜欢讲解很多,总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讲多了,学生便理解 透了。其实不然,越是难以理解的文章,老师越是应该少讲, 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体悟。乙老师在课堂上以 学生品读、学生解疑的方式为主,当学生答不出来,答不全 的时候,并不急于宣告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文 本寻求答案,让学生在读课文,说课文,思课文的过程中快 乐地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 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 们需把这话牢记并真正做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