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生命教育的内涵及路径述评]新内涵新路径新

[生命教育的内涵及路径述评]新内涵新路径新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2-03 07:47:53 点击:

生命教育的内涵及路径述评

生命教育的内涵及路径述评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现在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学生 漠视生命的现象,人们对生命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其根源于 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 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对升学考试为目的的 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 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在小农社会,由 于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完全结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 “位置”,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选拔培养 少数的高素质人才来维护统治,使之成为“国之栋梁”,选 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考试,经过层层筛选来达到这个目 的。而现代化的社会,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与现代科学技术 相结合,低素质的劳动者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了。在这 种情况下,低素质劳动者越多,国家所背负的压力越大,于 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转变为普及教育,通过普及来提高全体 国民的素质。在这个意义上讲,应试教育是面向落后生产力 的教育,素质教育才是现代化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实质 上是一种文凭教育、学历教育。它把大部分受教育者挡在了 教育的大门之外,而跨入这门槛的受教育者也是困境重重。

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沉游在题山卷海之中,成绩成为评价 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学生因学习压力与学习成绩 问题导致的很多心理问题。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从简单的学习压力因素上升为心理障碍、生理疾患、 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困难和家庭变故等诸多因 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产生轻生甚至是残 害别的生命的变态心理不足为奇。此种现象不容被忽视,生 命教育应该提高到更加突出明显的地位。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 教育本应是阳光的事业、快乐的事业、培养人的事业。

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 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 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尊重学生的天性, 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 倾向。然而应试教育却让我们的教育不堪重负。教育的本质 是传授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处世礼仪,是培育人的成长和 发展。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 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古人称之为‘智 慧’。”智慧能够使个体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中自由地进行知 识选择、知识处理以及知识运用,是对事物能够灵活迅速的 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 死记硬背,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 我学习和成长。”“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体验 发现的乐趣。他必须发现,一般的概念能使他理解一生中遇 到的、构成他生活的种种事件。”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的艺术和思考的方法,让孩子充满想象力地发现生活中 一切可行的或荒诞的原理,然后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然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 课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变“唯教材中心”、“唯 成绩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真正营造一个“教学相长”的、 温馨的、有人性的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他感到灰心丧气时给予适时地鼓励,在他骄傲自满时给予 适当地警诫,让他永远保持在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正如海 特海所言:“教育应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既很好地掌握 某些知识,又能够出色地做某些事情。”“直到你摆脱了教 科书,烧掉了你所有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 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 (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 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 主张,杜威认为传统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不能够将校外生活经 验与学校学习的知识相互沟通,造成了学习的隔离现象,即 学习与生活的隔离。在杜威看来,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 学校必须呈现实在的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的呆板而死气沉 沉的乏味课堂。”因此,“教育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 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 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应该使儿童体验 到生活的乐趣,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并在生活中 培养民主与生活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学校中应该引进一些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让儿童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在社会活 动中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重视人我关系,人际相处,社 会能力的培养,自我生活的料理,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的 调试以及品格的培养,使个体成为一个德行与学问兼备的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指出“‘生活即教育’不仅 是指按生活的本来的样子育人,而且是要育成会生活的人”。

这种会生活的人实际上是一种“有独立思想、见解,有真知 识、真本领并能独立承担职业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真人。” (三)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及其与周围关系的意识,它包括个 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部分”。

正确清晰的自我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我,并对自己 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它能够使个体不断地 自我监督、自我修正与自我完善,有利于个性倾向性的形成, 能够有效地树立个体的独立意识、权利与责任观念、自尊感 和自信感并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避免过激行为的产生。“发展自我意识的目的在个体本身并 不仅是为了能更好地受到教育,更在于实现人的自我教育, 成为能独立、完善地进行自我调控的人。”然而,传统教学 方式割裂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消化知 识的单一的工具,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整体的、有思想有情感 的生命体,导致学生的情感意志的畸形发展,最终酿成了各 种心理扭曲的恶果。雅斯贝尔斯对这种教学方式作出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如果一个完整的自我思考者不能够转入自己 的内心世界,去进行‘认识自己’的探索”,那么,无论个 体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他都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 因为他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完善的人去追求自己的生命 和价值。

(四)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 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 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显示了人的终 极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庸俗 物质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诱惑,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批判能力和 否定能力。在此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仅仅获取了“生存” 的手段,却没有获得“生活”的能力,这就会导致精神世界 的空虚与理想人格的丧失。当现代社会的庸俗文化逐渐取代 古典的人文艺术时,当文化将逐渐退化成为一种消遣的娱乐 方式,而不是一种兼具道德性、审美性与艺术性的的精神文 明时,青少年将会逐渐丧失对人文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精 神价值的感悟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对科学教育顶礼 膜拜,而应该重塑人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人文主义教育 就是个人的自我教育,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所 作的自我选择与淘汰。”它的目的在于重塑人的精神世界,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创新能力、处理信息和 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和爱国精神,只有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才能够让青少年在这个本真、和谐、自由 的世界中更好地感悟生活、热爱生命。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