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有礼仪传统,在古代及近、现代的典籍中,有浩繁的礼仪、礼 节知识,现代社会,越是竞争激烈,越是要靠礼貌、谦和协调关系。搜集、整理、 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中“礼”的范畴和现代礼仪的规范,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礼仪 修养水平,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取得他人认可、获得成功的金钥匙。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一种 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现代礼仪泛指人们在 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 貌、仪式仪表等。
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 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 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 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 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 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说不学礼的话, 是没有办法立足的。《论语》中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等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养成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在头脑中形 成一种固定的观念形态——凡是不合于“礼”的行为应该自觉摒弃。家喻户晓的 《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 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 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比如,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 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 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代礼仪中的“礼”是“礼节”,强调的是尊重对方,体现出内在的人格 修养;“仪”是“仪式”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内心的尊重要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
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 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 式,它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礼仪水平是成正比的。对中国 而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们提起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 “仁 义礼智信”,其中“礼”就与当今谈论的“礼仪”相关,道德修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 的文化形式,学者将其渊源归于“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够从他为人处事 和生活态度中体现出来,将“礼”看做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中国传统 文化是现代礼仪形成的前提。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者相互促进,在形成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传统 文化中“礼”的概念虽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 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 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现代生活中,这些礼的准则同样适用,比如,现 代礼仪强调个人美好的内心世界,通过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富于风采的仪 表显示出来,讲究礼仪,不仅可以反映出个人的形象和内在素养,更是一个国家 国民素质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古至今,礼仪一直 都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 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社交场所,朋友聚会、商务交往,我们如何做受欢迎的人 …… 所有这些问题都和传统文化有着内在而直接的联系,因为儒家思想可 以节制和规范人的情感,而礼仪可以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现代礼仪与传统文化的差异 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 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所产生的一定形式。
1.相对于传统文化,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已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述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 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 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和传递信息被对方 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它已成为统 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 多。
2.传统文化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
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礼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 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 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 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 建立在平等、互敬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 己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糟粕,以 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三、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现代礼仪中,礼仪是礼节与仪表的结合,它是一系列建立在长期以 来形成的善良、高效和逻辑的基础上的传统习俗。“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 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仪”是指仪式。“礼 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为使各种人能愉快融洽地一起 相处,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 则、规范,这就是礼仪。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 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 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节,即社会公认的待 人接物的方法和人与人相处的准则。仪式,是指正式场合用以表示礼节的一系列 固定的程式。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 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 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 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 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的行为规范被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被称为礼貌。
这一切已说明,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个人外在的仪容、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
《礼记·大学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向我们展示了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 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 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 “格、致、 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 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 远地展开。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 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 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 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 “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 善天下”。类似的表述还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
一个人对自己的念头都能真诚,而不自欺,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合乎信, 也能够真诚地待人接物,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情况。“君子敬以 直内,义以方外”,“修于内而形于外,修于心而笃于行”。孔子说:“礼者,敬人 也。”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现代礼仪教育中的规范在这些方面和传统文化恰恰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就在于 “修身”二字。
现代礼仪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灵魂, 现代礼仪是传统文化发扬的保证。
作者:冷琼 来源: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