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留守儿童;
韧性;
保护性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方式催生出来的一 个新的弱势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 致使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生活在一种非常态的家庭环境 中,缺失了父母日常的关爱和教育,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化发 展受到严重挑战。为了应对留守生活方式给农村儿童的生活 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需要政府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同样也需要培养和提升留守儿童自身应对生活逆境的能力 和积极品质。个体应对逆境压力的能力、积极品质在心理学 领域内被称为韧性(resilience,又被译为心理弹性、复原 力、抗逆力等)。韧性研究的兴起,始于对长期主导儿童发 展研究的医学模式的反思,这种研究模式把处境不利的儿童 看作是一个同质的整体,不利处境只会产生不利结果〔1〕。这种对压力逆境和发展结果之间的多样性视若无睹的情形 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最早对这种单一指向的研究模式 提出挑战、指出压力逆境对个体影响结果存在差异的是 Rutter,他在1972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中,报 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此后,关注压力逆境影响结果 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日益增多,关于韧性的临床个案的报告就 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开始,一些儿童在经历了严重的压力 逆境后仍发展良好,或至少没有出现心理疾患和行为问题的 现象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2〕。由于研究者关注 角度的不同,对于韧性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但正缘 于这种多角度的介入研究,使韧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迅速 丰满起来。人们认识到,韧性是一种多维特质〔3〕,是保 护个体适应压力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相关因素涵盖了应急 与健康心理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积极品质。自20世纪70年代 美国开启韧性研究至今,韧性已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新理念, 韧性干预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实践领域应用得最广泛也最 富有成效〔4〕。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非常缺乏对儿童特 别是各类弱势儿童的韧性的特征及相关保护性因素的经验 知识,还不能有效地把这一先进的概念和理论操作化为具体 的服务方法和内容。基于以上思考,笔者选择了以农村留守 儿童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韧性特征和与之相关的保护性因 素进行实证调查。这一实证调查不仅可以丰富关于弱势儿童 群体韧性的经验知识,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我们可以利用得到验证的保护性因素培养和提升留守儿童的韧性, 保护和促进他们社会化的顺利进展,避免或减少留守儿童遭 遇发展问题的概率。
二、调查方法 (一)对象 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某县两所乡村中学抽取 初一和初二年级的486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问卷 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443份,其中有效问卷369份,有效回 收率为83.3%。有效调查对象的结构如下:留守儿童195人 (52.8%),其中包括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83人(22.5%)、 父亲外出打工的96人(26.0%)、母亲外出打工的16人 (4.3%);
父母均未外出的非留守儿童174人(47.2%),作 为参照对象;
性别构成为女212人(57.5%),男157人 (42.5%);
平均年龄是14.64±0.94(12-17岁)。
(二)工具 以自填式问卷为调查工具。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 是自编问题,用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留守状况、 父母受教育水平、自评学习成绩、主观感受的亲子关系、同 学关系和老师的关心①等信息;
第二部分是评估韧性的工 具: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该量表测量有利于促进个 体适应逆境的积极心理品质,共有25道题目,采用5级评分 形式;
量表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三因素结构(坚 韧、自强、乐观)较为合理;
量表与自尊(r=0.49)、生活满意度(r=0.48)、大五人格②(与N、E、O、A、C的相关 系数分别为-0.47、0.43、0.27、0.36、0.64)的相关理想, 说明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5〕。在本研究中,该量 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4,达到良好程度。
(三)程序 由笔者任主试,调查对象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担任测评员, 组织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调查对象以匿名方式填答问卷,当 场回收问卷。资料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 (一)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韧性 ③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韧性评分如 下(χ±s):父母均外出儿童:89.31±12.19,父亲外出 儿童:90.21±11.77,母亲外出儿童:91.81±12.82,非留 守儿童:89.02±11.57。经方差检验可知,留守儿童和非留 守儿童的韧性差异不显著(p=0.74),即不论调查对象处于 何种留守状况,在Connor-Davidson量表所测的抵御挫折、 应对困难取得良好成果的积极品质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留守儿童的韧性特征 运用方差分析检验性别、年龄和年级因素对留守儿童韧 性的影响,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性别因素的主效 应达到显著性水平,年龄和年级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也就是 说留守儿童的韧性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随年龄 (12-17岁)、年级(初一、初二)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分析可知,留守女童的韧性得分均数为88.20±12.12,留守 男童的韧性得分均数为92.43±11.44,留守男童的韧性水平 显著高于留守女童的韧性水平。运用同样的方法,检验性别、 年龄和年级因素对非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者的 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三)父母受教育水平对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分为以下五中 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通过 卡方检验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父亲受教育水平=0.194,p母亲受 教育水平=0.83),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以初中 及以下水平为主(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占89.3%, 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占95.4%)。运过方差分析 检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无论是父亲的受教育水平还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以及二者 的交互作用,对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都不显著。检验父母受 教育水平对非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发现,父亲和母亲受教育 水平的单独影响虽不显著,但两者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 平(p交互作用=0.01)。
(四)主观感受的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 分“差”、“一般”和“亲密”三个等级考察调查对象 主观感受的亲子(父子和母子)关系。卡方检验发现留守与 非留守儿童在主观感受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父子关系=0.09、p母子关系=0.83)。留守儿童主 观感受的父子关系状况为:差(4.1%)、一般(22.3%)、 亲密(73.6%);
母子关系状况为:差(5.1%)、一般(18.3%)、 亲密(76.6%)。检验主观感受的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韧性 的影响,结果发现,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显著影响到留守儿 童的韧性水平(p父子关系=0.00、p母子关系=0.02),亲子 关系越亲密,留守儿童的韧性水平越高。检验主观感受的亲 子关系对非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发现,母子关系的影响达到 显著水平(p母子关系=0.02),父子关系的影响不显著(p 父子关系=0.34)。
(五)教师的关心对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 把教师对儿童的关心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进行分 析:“从不关心”“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有些老师很 关心”和“大多数教师很关心”。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对教师 关心程度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p老师的关心=0.15)。留 守儿童对“老师的关心”的评价状况为:认为老师“从不关 心”自己的占3.1%、“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自己的占 33.0%、“有些老师很关心”自己的占41.8%、“大多数老师 很关心”自己的占22.2%。方差检验“老师的关心”对留守 儿童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师的关心”程度是影响留 守儿童韧性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变量(p老师的关心=0.007), 即留守儿童感受到的关心越多,他们的韧性表现就越好。这 一变量对非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也非常显著(p老师的关心=0.000)。
(六)留守儿童的韧性与自评学习成绩、同学关系的相 关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自评学习成绩” 和“同学关系”两个变量的评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差(p自 评学习成绩=0.22,p同学间关系=0.41)。留守儿童对自己 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差(32.1%)、中等(45.8%)、优(22.1%);
对自己的“同学关系”的评价状况为:较差(1.6%)、一般 (28.6%)、较好(41.2%)、很好(28.6%)。根据该研究 采用的韧性内涵推论,儿童的韧性与他们的“自评学习成绩”、 “同学关系”之间应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这 一推论:留守儿童的韧性与“同学关系”之间的正相关非常 显著(p=0.000),与“自评学习成绩”之间的正相关略为 显著(p=0.049)。非留守儿童的韧性与“自评学习成绩” 之间的正相关非常显著(p=0.000),与“同学关系”的正 相关略为显著(p=0.02)。
四、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的实证调查分析结果,关于留守儿童的韧性, 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出一些初步结论:第一,留守儿童的 韧性特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韧性差异不显著,但留 守儿童的韧性有不同于非留守儿童韧性的特点,而且两者的 显著性保护因素也有所不同。非留守儿童的韧性不存在性别、 年龄(12-17岁)和年级(初一和初二)间的差异,但性别对留守儿童的韧性有显著的影响,留守女生的韧性弱于留守 男生的韧性。这一差异的形成可能与社会对男女儿童不同的 社会性别角色期望及其指导下的教养方式有关,男孩被期望 培养成为坚强、独立、理性的社会成员,女孩则被期望培养 成为温顺、柔和、感性的社会成员。这种角色期望和相应的 培养经验,使女孩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感知更敏锐,情绪 反应更强烈,主观感受到的压力也更大。留守女童需要付出 更多的努力应对留守的压力,这一特点提示父母、教师和社 会大众,对留守女童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第二, 父母对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由于双方或一方的外出,父母 不能经常在一起交流沟通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意见,不能及 时言传身教一些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经验智慧,父母受教育水 平对留守儿童韧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父母受教育 水平对非留守儿童韧性则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农村,传统的 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母亲是照 顾孩子的主要负责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儿童与母亲的联系 多于与父亲的联系,母子关系较之父子关系更为亲密。在父 母均在身边的情况下,儿童主观的母子关系的亲密度能显著 影响到他们的韧性。然而,在留守的特殊情况下,父母角色 分工不再如以前那样明显,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 生着变化,父子关系对儿童韧性的影响力提升,与母子关系 的影响力一样达到显著的水平。第三,教师、同学对留守儿 童韧性的影响:学校是帮助儿童社会化的正式组织,也是儿童学习和练习适用于家庭系统之外的社会规则和行为的首 要场所。对于留守儿童,学校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班级是 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教师既是智者的象征,又是进行是非判 断的权威,是困境中的重要依靠;
同学则可以提供情感上的 慰藉,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帮助。在协助留守儿童以积极乐观 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方面,教师的体贴关心、同学间的团 结互助,都是必不可少的保护性因素。儿童的韧性与他们的 学习成绩之间有着紧密的正相关联系:高水平的韧性能使儿 童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过来,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又能提 升他们应对逆境的韧性水平。经验调查和实验研究已反复证 明,韧性是保护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通过培养和提升 韧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加有效地应对逆境,取得良好的发展 成果。根据对留守儿童韧性的调查分析,家庭和学校可以通 过以下切实可行的方式培养、提升留守儿童的韧性,保护和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亲特别是父亲要提高 自身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意识,加强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的联系, 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经常交流沟通对子女的教育意 见和想法,多与女子沟通交流生活、学习和人际方面的经验。
在学校中,要重视留守儿童工作的专项管理,把留守儿童工 作纳入常规工作中;
教师在帮助留守儿童应对留守的消极影 响上大有作为,他们既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丰富教学内容, 扩充儿童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父母外 出打工行为的理解,又可以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发展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大作为意味着大责任,留守儿童的 教师肩头又多了一份责任;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 不仅是一个帮助留守儿童应对逆境的保护性因素,也是留守 儿童积极品性的一种表达,教给留守儿童建立和维持积极的 同学关系的方式方法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