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文言文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探究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探究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0-16 07:59:52 点击:

文言文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探究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文言文教学中人文因素的探究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DYLW.NET代写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学习中 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 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 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 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 程的建议《中华文化寻根》部分中又强调通过古代文化知识 的学习,以窥探和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渊远流长,以 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这些论断都旗帜鲜明 地表明了文言文教学应该要去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因 素,去探寻文人情怀。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传统语文 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陶冶了众多有深厚国学素养的大家。而 如今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引导,文言文教学诸如“言”而无“文”, 只重文言语法,而忽视作品文化内涵的现象尤为普遍。许多 老师也意识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具 体教学过程中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方面过多地关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较为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老师的 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依循《古文观止》中“一路俱是记游,按 之却俱是论学”的观点来进行文本分析。那么《游褒禅山记》 有没有深厚的文化因素呢?我们先看看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前后的简历。王安 石少年得志,二十二岁进士及第,授淮南节度判官。1047 年 调任鄞县县令。1051 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1054 年, 辞职回家探亲,途经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忆形式写下《游 褒禅山记》。1055 年复出任职。1058 年呈《上仁宗皇帝言 事书》(简称《万言书》),对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问题 和改革方向作了一个总的考察论析。之后一段时间宦海起伏, 到1067 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熙宁元年(1068 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1069 年,任参知政事,开始熙宁变法。

需要说明的是,目睹时弊、奋思改革的王安石担任鄞县 县令时,在境内推行“青苗法”并取得了成效。多年的地方 官经历,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探求 治国良策。同时也随着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体会到改革要 触动既得利益者之艰。他深知宦海险恶,改革艰难,但对于 改革“尽吾志”“可以无悔矣”。1054 年的王安石辞职回 家探亲,刚好有段时间可以清静下来,冷静思考革新问题, 《游褒禅山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王安石的“力”即能力不仅体现在年少得志,二十二岁 就进士及第,而且在为官方面也是非常出色,在担任鄞县县 令的三年时间里,为改变鄞县人民的生存环境,他兴修水利, 治理农桑;
兴办学校,民习礼乐。他在鄞县实行了一项重大 改革措施,即“贷谷于民”,就是在贫苦农民于青黄不接之时,可向政府借贷粮食,到收获之时以低息偿还,这不仅缓 解广大农民受饥饿逼迫的困苦,且使政府粮仓得到以陈换新。

这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雏形。可以说王安石以鄞县 为试验田进行了他改革的初步设想并加以落实,并且效果挺 好,这是他能力的体现。

王安石要变法还必须有“物以相之”。这里的“物”当 然包括时人的支持以及皇帝的赞许。可是现在,即使他具备 了变法的能力,当时的宋仁宗也不支持他,时人也多有反对, 他也只是一介小官。这是让他很困惑,很痛苦的地方。作为 一位有长远眼光和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他没有消沉下去,他 在《骐骥在霜野》中写到的“人枥闻秋风,悲鸣思长道”, 强烈地传导出作为一个政治家希望一展雄才的心态,他只是 在等待时机,以这篇文章为自己明志,以这篇文章宣告自己 决不向保守势力妥协,他更是以这篇文章吹响了向改革进军 的号角。他变法的决心是坚决的,这种坚定的信念此后在王 安石许多言论中多有涉及,无论是“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或是他所说的“天命不足 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无不一脉相承。

这样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 学”之论断,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王安石个人的人文情怀。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