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教学实施策略有哪些

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教学实施策略有哪些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0-14 08:03:51 点击:

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 “情知教学”的课堂实施结构应是“立体结 构”,其核心是“最大限度给表现的机会”。基于此,实施 “情知教学”的可采取:学生学习行为前移策略:将学生阅 读教材前移,将学生确定目标前移,将学生提出问题前移, 将学生相互交流前移,将学生概括知识前移,将学生运用知 识前移,将学生学习评价前移。

冷冉先生认为实施“情知教学”的课堂信息的传递方式 应当是“立体结构”的。他说:“如果把个别授课看作是一 种点对点的信息交流结构形式,那么班级授课制则是点到面 的结构方式,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面对一个教师。

事实上点到面结构并不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方式,而是一种 可能方式。”他还认为:“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 流,还应该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关系以及纵横连锁反应。” 他把这样的课堂结构方式称为“立体结构”。

我们认为“立体结构”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给学生表现 的机会”,它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 教学中怎样实施“立体结构”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找到了 一个教学策略——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即把学生“学”的 行为,移动到教师“教”的行为之前。

一、将学生阅读教材移到教师讲授之前 实行这一“前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是有 心理学根据的。19世纪末心理学家C·朗格通过一项实验证明:“被试心理上准备状态支配着个人的记忆、判断、思考 和选择”。教师讲之前,学生先阅读了教材,这就意味着他 在心理上已有了准备;
有了心理准备,他的“记忆、判断、 思考、和选择”能力就会增强,这时当他人(教师或其他同 学)再讲授的时候,他就会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实施“情知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 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把学生阅 读教材,移到教师讲授之前,这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 独立学习的机会,这对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移到教师确定目标之前 众所周知,不论做什么事情,目标都具有导向和激励作 用,学习也是如此。所以,教育界的学者普遍主张,学生学 习时要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也有目标,但那多是由教师制定的“教 学目标”,并不是由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在课程改革 之前出版的一些教师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大都是“教学目 标”,在课程改革之后出版的一些教师教学参考书中,制定 的大都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二者 之间是有区别的,根本区别是教学观念——前者着眼于教师 的“教”,后者后者着眼于学生的“学”。这是教学观念的 一大转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同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发展 其概括能力。

三、将学生提出问题移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前疑与思是具有辩证关系的:疑起于思,不思考不可能有 疑;
反之,疑又可以促进思,善于质疑,可以引起积极的思 考,从而使人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古人说:学贵有疑,小 疑则小进,大疑者大进。李政道先生就说过:“什么叫学问? 就是要学怎样问,就要学会思考问题。”另外,教会学生提 出问题,也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事实上,任何创 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不出问题也就无所谓创新。陶 行知说得直截了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四、将学生间的交流移到师生间的交流之前 学生相互交流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 的学习方式。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育家冷冉先生就指出:课堂 信息传递,不仅应该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还应该有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他说:“教学实践表明它是较好的教学结构方 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发展都明显优于点到面结构形 式。” 为什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识呢?我们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所具有的机制所 决定的。它的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它具有加大学生思维 含量的机制。这是因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通过“说”(语 言)进行的。心理学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的”,“思 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二者谁也离不 开谁。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思维,相互间说的机会多,思维含量也就不断增大。思维含量大,对 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准确,更深刻。

这一结论,已被相关的实验所证明。美国缅因州国家实 验室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该实验证明,不同的学习方式,两 周后的平均维持率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 示:
另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还有相互反馈及其矫正的 机制,还有相互补充的机制,还有互相激发“新的思维火花” 的机制……有了这些机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准确, 更深刻。

五、将学生概括知识移到教师概括知识之前 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所学的知识,意义有三方面:
一是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有一项研究表明,对“本质观 念”类的知识,8小时后的正确再现率为86%,对“非本质观 念”类的知识,只能被回忆起25%。这说明“本质观念”类 的知识,在头脑里会保持得更持久。所谓“本质观念类知识”, 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才 能认识到的。

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迁移。20世纪初,学者贾德做过一项 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一个人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才 能完成从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心理学中说的 “有概括才能迁移”,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只有对所 学的知识进行概括,他们才能把知识运用到多种情境中去。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众所周知,教学不仅要向 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概括能力是智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所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 发展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所学的知识是他们会学习的又一种 行为。教学观察发现,许多课堂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是被教 师代替了——教师去概括知识,而不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六、将学生运用知识移到教师运用知识之前 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的目的,而且也是学习的一种 方式。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这句话我们应 理解为:不但要“学”,而且还要“习”,只有这样才能“不 亦说乎”。所以,“习”——运用知识也是学习,而且是更 重要的学习。

总之,会运用知识也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然后,当下 的课堂教学,多少教师先讲怎样运用知识,然后让学生去模 仿,而不给学生独立尝试运用知识的机会,这也是要解决的 问题。

七、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移到教师对学生学习评 价之前 教育家冷冉先生说:“学习的自我评价问题,这也是学 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每个学生都能作出自我的学习评 价,当然很不容易,不过如不这样,仍不算教会了学习。”学习评价是有激励和导向作用的。但这是有条件的,最重要 的条件是被学习者认同。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要使学习者认 同对学习的评价,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然 而当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大多是教师的评价,而不是学生 的自我评价。当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存在另一个问题 ——重对掌握知识的评价,轻对学习方式的评价,这也是一 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说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我们要问的是 评价的什么,更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呢?实践告诉我们,评 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相比,前者的导向和激励更突出。因此, 要想通过评价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学会学习”,就必须把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实践表明, 通过这样的评价,就可以把学生的精力引向“学会学习”上 来。

总之,我们认为,实施“学生学习行为迁移”这一教学 策略,能有效地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 学习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教师博览·科研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