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和临床症状 1.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包括免疫学上所有四种速发和迟发 变态反应。中药引起的变态反应不仅常见,而且类型多样,尤以过敏性皮肤反应 和过敏性休克为常见。具有致敏原性,可引起变态反应的中药达150余种,过敏 反应在所有中药药源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 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而且中药大多为复方制剂等因素有关。
1.1.1过敏性皮肤反应发生过敏性皮肤反应的中药品种很多,有单味的 中草药、中成药及复方制剂。临床症状表现为多种皮肤病变。轻者瘙痒,粟粒样 疹,荨麻疹,紫癜型药疹,湿疹皮炎样药疹,重者为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 萎缩型药疹以及重症多形红斑等。有的中药还可致光敏性药疹。
1.1.2过敏性休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中药多为中成药及复方制剂,尤以 中药注射剂为多见。其症状为头晕恶心,胸闷气喘,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呼吸 困难、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或测不到等,如抢救不及时,则可致死亡。有报道, 外用中药偶可致过敏性休克。如2006年6月药监局暂停使用的鱼腥草注射液。
1.1.3其他其他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性发热、过敏性哮喘、血管神 经性水肿、静脉炎、迟发性复视、药物性肝炎等。
1.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 某些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相对剂量过大)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或病理损 害,后果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中药发生毒性反应往往是由于误服或超剂量服 用所致,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消化 道出血;
重者为中毒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
1.3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属于药物的固有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可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由于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 作用,因此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一般危害不大,多为可恢复性的功能失调。
中药发生副作用都较轻微,常为头昏、嗜睡、口干、乏力、食欲减退、胃肠道不 适等。①胃肠道副反应恶心呕吐,突发上消化道出血;
②心脏不良反应心动过速, 心房纤颤;③其他面部色素沉着,性功能障碍。
1.4后遗作用后遗作用是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 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后遗作用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如应用镇静安神催眠药物后第 2天仍感觉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而有些后遗作用则比较持久且不易恢复,如长 期大量服用甘草在停药后可发生低血钾、高血压、浮肿、乏力等假性醛固酮增多 症。
1.5习惯性、耐受性、成瘾性①有些中药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患者在精 神上即对该药产生依赖,希望能继续给药,如果中断给药会出现一些主观不适感, 这种反应称为习惯性;②长期连续用药还会产生耐受性,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 低,对药物的需要量增加,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疗效;有些药物连续应用 后还会产生成瘾性,患者强迫性地要求继续全用该药,停药后会出现所谓的戒断 症状,成瘾性又可称作身体依赖性。
1.6致癌作用长期接触或应用某药物可导致癌肿的发生称为致癌作用。有 些中药长期应用或长期接触亦有致癌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中药本身可 能没有直接的致癌作用,但当它与其他有致癌作用的药物合用时,则可使致癌物 质的致癌作用大大增强,使癌肿的发生率显着增高。
1.7致畸作用有些药物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称 为致畸作用。
2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2.1不合理用药①超剂量滥服由于人们习惯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无过敏 反应,因此在服用时不讲究剂量,往往超剂量或长时间滥服而导致中毒;②误服 中药品种的历史演变,导致中药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地区习惯用药不同等混乱 现象,加上不少中药因外观形状相似而不易区别,致使人们误服。
2.2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随着中药药理和有效成份研究的深入,传统的 中药剂型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中药发挥了更快、更好的疗效,携带使用更方便了。但是,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了。从临床应 用情况来看,一些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较其口服剂型多而且严重。如银黄 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
2.3中西药合方、合用①中西药合方中药和西药所组成的复方制剂,往往 由于其名称为中药,西药的不良反应常被忽视,由此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冠 以中药名的“消渴丸”,内含西药优降糖,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低血糖性昏 迷;②中西药合用目前,中西药配伍很普遍,但联合用药后所产生的药物相互作 用问题,尚不为人们熟悉或很少研究。合用不当,可使药效降低,毒性增强,因 此要注意配伍禁忌。
2.4药物固有成分①中药固有毒性成分毒性中药品种,具有强烈毒性,若 炮制、用法、用量不当均会产生中毒现象,甚至死亡。许多中成药都含有毒性中 药成分,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②固有抗原性一些中药含有多种蛋白质成份, 具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基础。如清开灵注射液中含有水牛角提取物,内含蛋白质。
当异体蛋白进入体内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当抗原物与之再接触时,即发 生过敏反应。
2.5个体差异和特殊人群①个体差异少数具过敏性体质及特异性遗传性患 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与众不同,这些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往往与药品质量和用药 剂量无关,完全由个体差异所致;②特殊人群小儿、老人、孕妇、乳母这一特殊 人群,较成人易致不良反应发生。这是因为小儿(包括新生儿、婴幼儿)的身体正 处于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还不完全;
老人因各系统生理机能的衰退,且往往不 同程度地伴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合并症,因此小儿、老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反应 性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都与青壮年人不同。孕妇、乳母服用中药应注意药 物影响胎儿和婴儿问题。一些中药对妊娠子宫特别敏感,易致流产;
一些中药有 胚胎毒性,会通过胎盘危及胎儿。
2.6其他其他原因有中药炮制不规范,患者相信游医药贩,轻信民间单方、 偏方、秘方,擅自服用中药等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的不良反应是常见的, 有时是严重的,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确保用药安全。
3应对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有效性、经济性和合理性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着挑战,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已成为必然趋势。
3.1加强监管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 族的瑰宝。但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 越来越广泛,不良反应的发生亦随之增多,以往被认为低毒的中药受到质疑,因而 密切关注中药的ADR、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2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基理研究重视中药ADR理论上讲,任何中药都可 能发生ADR,中药导致ADR的物质基础是:单味中药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中药 以复方为主,成分更复杂,多活性成分、多靶点作用是中药ADR发生的物质基础和 根本原因。
3.3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中药ADR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得益于中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征候禁忌、辨证使用。有报道称中药造成的ADR是西药的 1/6,但中药ADR不易监测须引起关注;
单味中药临床使用较少更难以监测到;
中 药临床广泛应用后ADR才被监测出来。引进中药ADR监测报告制度。
3.4强化产品质量和管理意识区分伪劣中药与ADR的概念伪劣中药是质量 不合格药品,而中药ADR是合格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 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另外,即使质量合格的中药,如改变用药途径或超量应用,也会 导致机体的损害或出现不良反应,这不属于中药ADR。
作者:肖华凤 第2篇: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在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流行病学是将药物流行病学的理论、方法与知识应用于研究药物在人 群中使用与效应的学科,具有样本量大,非干预性,观察性以及自然真实等特点 [1]。过去的错误认识(中药药性平和、安全无毒)而对中药ADR的研究和安全 性评价不够重视,中药及其制剂引起的ADR和DID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对药 品不良反应(ADR)认识的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药物流行 病学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也逐渐被应用。
1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在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工作中的应用临床药理学主要内容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 ADR)监测实质上就是药物流行病学的初始阶段,执行着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职能,因此,药物流行病学属于临床药理学范畴。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流行病学的方 法[5]有:①描述性研究,如个例调查、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等;
②分析性研究, 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③实验性研究,如临床实验等[2]。及时向人们 客观公正地提供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循证信息,保证人们科学合理地用药, 是当前药物流行病学面临的严峻任务。
1.1应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计算中药ADR的发生率描述性研究法是对已被 评价和描述的单一暴露患者信息临床结果的收集,或者对某一结果患者信息进行 收集,再对其以前暴露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某药ADR的频率和特征的信息。
这种调查常用的计量方法有“频率”和“构成比”[3]。其主要特点是不设对照组。所 以一般不能用来验证假设,且很难用来确定因果关系。例如,应用描述性法研究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与给药剂量的关联性时,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计算发生频率 而判断[4]。
这种调查,经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必须足够大。
使用抽样的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1.2运用分析性研究方法,评价药物与ADR间的因果联系病例对照研究病 例对照研究是通过对比患者(患有研究目标疾病)和未患此病的对照组对某种药 物的既往接触史,找出两组对该药可能存在差异的研究方法。例如中药注射剂可 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例对照研究,当把它们与没有此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时, 过敏性休克病案组中有过敏史患者的构成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有 过敏史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性更高[5]。这是一种从果到因的研究。病例 对照研究有几个非常显着的优势:(1)它对于研究单一疾病的多种可能原因是 非常可行的;
(2)因为运用这一方法在设计研究方案时要求涵盖一定数量的病 例,所以即使一些罕见的疾病也能被研究到;
更重要的是,假定有好的接触数据 的来源,病例对照研究就能发挥更好的效用,能够用最短的时间为一种药品不良 反应原因找到答案。但是该方法也有一些严重不足,例如病例对照研究经常在对 照组的选择上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未患此病的对照组将会产生错 误的答案。除此之外,既然接触数据是回顾性的,通常就要考虑这些接触数据的 偏倚性。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通过首先确定一个暴露于受试药物的群体和一个不 暴露于受试药物的群体,并对其进行跟踪研究,寻找相互之间结果差异的研究方 法。该研究方法适用于暴露于和非暴露于受试药物的群体之间、个体病例之间的 对照研究。它允许有多个结果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单一暴露而言,这是它的主要特点。例如不同避孕方法间的比较,以此寻找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的差异。该研 究方法对于通过上市后药品监测来评价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是非常有用的。它 的不足之处就是需要相对大的样本数量来研究相对罕见的事件,以及由于某不良 事件发生的迟滞性可能要进行为期较长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的研究方法,除了较 大的经费支出之外,另外一个不足之处,是可能产生偏倚结果数据。
这种从因到果的研究.也用于验证病因幔假设。本法较病例对照研究更直 接更有力地判断病因和确定疾病的危险因素。
1.3运用实验性研究方法,研究药品防治疾病中的ADR实验性研究方法, 与队列研究相同,也属前瞻性研究的一种,皆为由因到果的研究。在一组特定的 人群中,按随机的原则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给予试验药物。经过一段 时间的观察。比较其ADR发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以验证其因果联系的假设。
实验性研究方法.可以随研究需要而人为地进行设计,论证强度比其他研究方法 高。但是既然知道某药的致病作用.还要强加于人身上,这是不道德的,这就太 大限制了实验性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通过动物实验.是否对人体有同样作用, 也不能完全肯定.因此它可以被用作辅助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1.4运用循证药学评价中药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学特性和适用性循 证医学是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提倡以个人经验和已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为基础 [6],是流行病学的发展方向之一。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国外现已重视和较广 泛地开展药物的循证评价。循证药物评价综合分析上市后药物临床研究证据,进 行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学特性和适 用性,其结果被公认为是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最佳证据。因此,循证 药学(evidence-basedpharmacy)也是评价中药安全性的有力工具之一。
2药物 流行病学在中药不良反应分析应用中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的药物流行病学与 ADR监测工作都有了一些长足的发展,但是大型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项目并不多, 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大型数据库的缺乏、所用的 方法太局限,成为瓶颈。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并不说明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没有偏性。
2小结 开展中药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研究,必须以中药ADR监测的数据和资料为依 据。目前中药ADR的监测制度还不够完善,以致有关中药ADR的材料仅有散在 报道见诸医药文献及期刊。即使已报道的案例也不规范,存在问题较多。如原始资料中缺乏关于ADR发生率及用药方法、用药环境等重要资料。其中个案报道较 多,影响了资料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但不管怎样,既往文献中关于中药ADR的报 道,仍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中药ADR信息的重要来源,为中药PE的研究奠定了基 础。我们应该注重对中药ADR资料的全面搜集,并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进 行分析研究,弄清药物与ADR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 提供科学的依据,开创我国中药PE研究的新局面。
作者:唐玲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