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幕式 > 【理解数学关注学情优化教法谈谈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 数学教法

【理解数学关注学情优化教法谈谈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 数学教法

来源:开幕式 时间:2019-10-15 07:52:07 点击:

理解数学关注学情优化教法谈谈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

理解数学关注学情优化教法谈谈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 与统计与概率板块的诸多教学内容一样,老师们对用频 率估计概率这一内容的教学没有引起重视。一种现象是,教 学时常常要学生自读课本,然后告诉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 验获得的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可以作为该随机事件发生的 概率”,最后花大量时间进行题型训练。另一种现象是,老 师本身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不到位,有一些错 误认识,导致课堂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或说法。本文 拟从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教学目标定位等方面谈谈自 己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一个教学设计案例,以求抛砖引玉。

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1.概率 现实世界中有确定和不确定两类现象,我们把不确定现 象称作随机现象。随机现象是否一定发生是不确定的,但随 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此,人们常常关心这样的 问题: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否有大有小呢?除了定性的 有大有小,是否还可以定量地刻画呢? 研究随机现象的基本方法是随机试验,随机试验的结果 是不确定的,每种可能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在一次随机试 验中,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发生是没有什么规律的,但我们不 断地重复做同一个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随机事件 发生的规律性便呈现出来了,我们把这种规律性叫做随机现 象的统计规律。概率论就是研究这种统计规律的数学分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为了精确地定量刻画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中引入了概率这一概念。

概率就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量表达。

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为了 研究的方便,我们将随机现象分成一些基本类型。比如,前 面学习了的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古典概型,课本例题和练习题 中涉及的用转盘及各分区的面积求概率的几何概型,等等。

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随机现象,我们不能直接通过计算得到 某一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抛一枚图钉,针尖着地的 概率,某人站在篮球场的罚球线上投篮投进篮筐的概率,等 等。用频率估计概率可以解决这类不能直接通过计算求得的 概率问题。

2.用频率估计概率 如果事件A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n 次试验中发生了m 次, 则称m/n为事件A 在这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

以抛掷硬币试验为例,如果仅做一次抛掷1000次硬币的 试验,我们可以计算出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但无法谈正面 朝上频率的规律。但如果我们继续做第2 次、第3 次直到第 k 次试验,每次抛掷硬币的次数n 足够多,正面朝上频率的 规律就表现出来了,它总在一个定值附近波动。从这k 次抛 掷试验的结果对比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抛掷硬币 的次数n 越多,正面朝上的频率与那个定值相差越小。也就 是说,虽然n 次试验所得到的频率各不相同,但只要n 足够大,频率就会非常接近一个固定的值。这种规律称作频率的 稳定性。频率的这种稳定性说明了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 大小可言,这也使得用频率测量概率成为可能。事实上,概 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是已经证明过了的:当重复试验次数足够 多时,某一事件出现的频率与概率有较大偏差的可能性很小。

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用大量 重复试验中随机事件的频率作为随机事件概率的估计值;
二 是频率不能等同于概率,两者有本质区别:频率依赖于试验, 而概率是随机事件本身固有的属性,是客观的,不依赖于具 体试验而存在;
三是在不同的n 次试验中,即使试验次数n 相 同,但同一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可能不相同,因此不能误认为 试验1000 次获得的结果就一定比试验100 次获得的结果更 准确。

3.随机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历史上很多人做过成千上万次抛硬币试验,湘教版和人 教版教材都列出了一些著名试验的结果。下表是人教版教材 中列出的几个著名试验。

对以上这些试验的认识应把握如下几点:
①这个表列出了4 个人所做的5 次试验,每一次抛掷试 验的次数为n,这里面的两个次数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②当抛掷次数n 很大时,从5 次试验的结果看,硬币正 面向上这一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均是在固定值0.5 上下波 动;
③随着抛掷次数n 的不断增大,正面向上的频率越来越 接近0.5 这个固定值;

④从这5 次抛掷n 次试验的结果看,虽然抛掷次数n 越 大,-0.5 的结果越小,但并不意味着抛掷10000 次获得的 正面向上的频率就绝对地比抛掷5000 次获得的结果更接近 0.5。

抛掷硬币的问题属于古典概型,我们知道正面向上的概 率是0.5。正因为事先知道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历史上很 多人便利用抛掷硬币试验研究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抛掷硬 币试验实际上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究大量重复试验中随机事 件发生的频率的统计规律,发现频率的稳定性;
二是验证可 以将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这两个目的实 际上也是本节课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

要发现频率的稳定性,当然需要做很多次“n 次试验”, 对很多次“n 次试验”获得的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值进行收 集、整理并作分析,看看这很多个频率值是不是具有稳定性, 看看这很多个频率值在哪个固定值附近波动。这很多次“n 次 试验”及数据分析的方式如下表所示。

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仅从知识目标而言,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并不高, 仅一句话: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 率。但从理解数学,从整个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 角度看,本教学内容有很重要的价值。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定位: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试验,收集数据,整理和 分析数据的过程;
探究大量重复试验中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 的统计规律,发现频率的稳定性,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信服地接受“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三、教学过程的一些困难及突破 通过前面的背景知识分析我们知道,要获得理想的结论, 需做要多轮次的足够次数的随机试验。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 的,要达到多轮次的足够次数的试验显然不可能。因此,我 们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比如说14)个试验小组,各组在 相同条件下做一定次数(比如说50 次)的重复试验,在收 集和整理数据时采用累计的方式,就可以得出14 轮次的14 个数据,且第14 轮次的试验次数可达到700。

由于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进行同一个试 验,因此试验的规则、试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均需要在试验前 进行很好的示范和统一。

教材中提供的抛掷硬币试验虽然是很经典的试验,但由 于学生事先已经知道了试验结果,观客上不容易引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容易引发应付的情绪,甚至应付式的谎报数据。

因此,有必要将问题进行改进,使学生在试验前并不知道试 验的结果,但试验结束后又可进行验证。

试验结果与预设的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会出 现哪些偏差,对出现的数据偏差如何解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做好思考和预设。

四、教学设计案例 (一)复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1:不透明的布袋中有20 个玻璃珠,其中黄色的15 个,红色的5 个,每个玻璃珠除了颜色不同外都一样。从中 任意摸出一个玻璃珠,摸到红色玻璃珠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2:(出示事先准备的不透明的布袋,内装4 个黄 色玻璃珠和1 个红色玻璃珠)这个袋子里装有黄色玻璃珠和 红色玻璃珠共5 个,但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黄色玻璃珠和 红色玻璃珠。现在老师想知道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玻璃珠,摸 到红色玻璃珠的概率是多少。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怎么 办? (二)分析问题,设计试验方案,分组操作试验。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这个随机事件共有5 种可能的结 果,但我们不知道有哪5 种可能的结果,所以不能通过计算 得出摸到红色玻璃珠的概率,看来只好进行试验了。

问题3:这个试验该怎么做呢?做试验的过程中要注意 些什么?需要记下哪些数据?(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小结,提 出试验要求) 学生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14 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 进行50 次摸玻璃珠试验,并记下这50 次试验中摸到红色玻 璃珠的次数。

(三)整理并分析试验数据,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数的附近波动,显 示出一定的稳定性”。

1.引导学生将试验的数据累计并汇总,完成下面的统计 表和散点统计图。

师生交流达成如下共识:为了节省试验的时间,把第1 组 同学的50 次摸玻璃珠试验作为第一轮试验,将数据填在第1 列中;
把第1、2 组同学的100 次摸玻璃珠试验作为第二轮 试验,将数据填在第2 列中;
把第1、2、3 组同学的150 次 摸玻璃珠试验作为第三轮试验,将数据填在第3 列中。这样, 我们就相当于做了12 个轮次的试验。

2.观察统计图表,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随着摸玻璃珠试验轮次的增加,摸到红玻璃珠的频率 值有什么规律? ②请同学们打开装有玻璃珠的袋子,看看里面有几个黄 色玻璃珠,几个红色玻璃珠。用前面所学的列举法计算,摸 到红色玻璃珠的概率是多少。

③比较一下,随着摸玻璃珠次数的增加,摸到黄色玻璃 珠的频率值与摸到黄色玻璃珠的概率有什么关系? (四)归纳小结,得出新知识。

教师归纳并小结:实际上,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 对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 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值附近波动,显示 出一定的稳定性。这一统计规律是由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最早阐明,数学上称其为大数定律。值得一提的是,伯 努利家族前后三代共出了13 位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

正是有了这一规律,我们便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所得的 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值。

(五)提出新问题,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化。

进一步观察统计图表,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1000 次摸玻璃珠试验获得的频率值是否一定比500 次摸玻璃珠试验获得的频率值更接近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2.要获得较准确的概率估计值,在收集试验数据时应注 意些什么? (六)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在同样条件下对某种小麦种子进行发芽实验,统计发芽 种子数,获得如下频数分布表。

(1)计算表中的各个频数;

(2)估计该小麦种子的发芽概率;

(3)如果播种该种小麦每公顷所需麦苗数为4181818 棵, 种子发芽后的成秧率为87%,该小麦种子的千粒质量为35g, 那么播种3 公顷该种小麦,估计约需麦种多少kg? (七)小结与作业布置(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