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哲学的追问 高等教育为何存在和发展,即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是高等教育哲 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美国学者布鲁贝克认为: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即高 等教育哲学。意思是高等教育哲学就是探讨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大学 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大学在物质 层面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学这个机构在物质上占了谁的空间?社会的空间,国家 的空间,人的空间。二是大学在精神层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学这个机构对谁 来说很重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很重要。进一步思考就是,谁在主办 大学?为什么要主办大学?谁会去上大学?为什么要去上大学?大学为什么存 在?为什么需要?它有什么用?对谁而言有用?它存在的依据是什么?理由是 什么?其重要性在哪里?即大学通过什么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大学确立它的地 位,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依据?不同时代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依据有不同点吗?这 就是哲学的追问。
大学属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处于教育领域的最高层,它的任务是探 讨“高深学问”。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有很多种,例如:“政治论”“认 识论”“人本论”“知识论”“生命论”(张楚廷,2004)、“生产力论”“境界论”“道德 论”(张洪志,2005)“智慧论”(周光迅,2006)“科技论”(杨杏芳,2010)“可 能世界论”(杨杏芳,2014)“经济论”(卢彩晨,2015)等。在目前众多的高等 教育哲学理论中,“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是主要的高等教学哲学理论。任 何理论都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对待已有的理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其合 理性,深刻解读其含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批判中继承。
二、认识论、政治论与人本论诠释 美国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在20世纪,大学 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哲学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2],这两种教育哲学观是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依据。
“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是指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 的,他们力求了解世界,就像做一件好奇的事一样(弗莱克斯纳,1930),不受 价值关涉。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它站得住脚的标准。学术的客 观性或独立性来自于价值自由。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逻辑就是追求知识的客观性, 追求“不受价值影响(Value-free)”的结论[3]。大学相当重视研究,以至于看起 来像完全脱离了校外的时事一样(包尔逊,1906)。“为知识而知识”正是西方大 学认识论哲学的特征。
“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认为,人们探求深奥的知识是因为它对国家 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把教育看作是政治的一个分支。克拉克·科尔认为,大学 是“智力之城”,应被看作改革社会的工具,大学的目的是适应国家进步与社会整 体发展。作为“智力之城”,要想赢得公众信任,赢得政府支持,必须帮助解决社 会繁难问题,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空间[4]。约翰·杜威强调高等教育应该 关注社会的要求。德鲁克(1969)说,大学现在成了“美国教育和生活的中心”。
有人认为,大学放弃责任有失去老百姓支持的危险,公众会以为大学没有用,就 不会再为大学提供经费了,大学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沃勒斯坦认为,如果高 等教育确有可能直接影响当时的重大政治决策,社会不会让它完全脱离政府的指 导来运行(普莱斯,1971)。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观是国家主义的,政治 论哲学把国家利益作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使大学服务于社会。中国传统的教育哲 学是“经世致用”。孔子的私学“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治国、平 天下”,其关注点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我国高等教育从“重伦理”、“重政治”到为 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直都具有明显的功利倾向[5]。
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是基于高深学问还是基于“人”?雅斯贝尔斯、海 德格尔、尼采、波尔诺夫、萨特、张楚廷等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 存在为逻辑起点。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高等教育 也不例外。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6]。人的根 本问题,就在于自我选择、自我塑造。他认为,教育的开端是:“不要追随我, 要追随你自己!”回到自己内心里来。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应是一种民主 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本真的教育以 自我唤醒为目的,使人连续不断的生成。快乐是人生存的本真追求。马克思认为, 人“要扬弃对象原有的规定性,并赋予新的规定性,实现人的目的”[7]。在人的身 上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人类在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学习能力和道德能力等方面具有无限开发的潜能,这些无限的潜能通过并且依靠人的社会性的实践生 存活动从而不断现实化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生命活动,即人的全面发展[8]。赫 钦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能,目的在于通过实施博雅教育完善 学生的心智[4]。大学教育应重点着眼于人性,而非人力。
张楚廷指出,大学本身所体现的不就是人对人自己的一种关怀吗 [9]?当韦尔热称某些大学为“自发的”大学时,表明了大学并不是在有一个清晰的 蓝图的情况下诞生的,大学并不能如认识论所可能描述的那样,并不是认识到自 己应该生长和如何生长才生长出来的。学生自发创办的博洛尼亚大学没有记载下 那些作为初创者的学生的名字,說明这个“自”的普通性,说明大学是人的向往自 身孕育出来的,这个“自”就是人,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精神[9]。高等教育是 人的生命的最强旺的表现[9]。
从亚里士多德到纽曼再到《耶鲁报告》,“自由教育”闪耀着人本论的 光辉。通识教育是20世纪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主题[10],而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 的,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三、认识论、政治论与人本论的区别与缺陷 (一)高等教育认识论、政治论与人本论的区别 高等教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不同价值倾向,是认识论和政治论产 生冲突的合法性基础。一种是无目的论,一种是有目的论。二者在目的与功用上 存在分歧。在政治论看来,有用的才值得去研究,没有用的不值得去研究。在认 识论看来,不管有没有用,只要是凭着好奇心去探索真理,都值得去研究。区别 在于研究高深学问是否受价值关涉,是否重视探讨高深学问对社会的有用性。从 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认识论与政治论在大学校园中此消彼长。布鲁贝克指 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 据统治地位。
认识论与人本论有区别。认识活动的存在,思维活动的存在与可发展 性,是人的根本特征。但是,人不只是认识着、理解着、思考着,人还可以感动 着、热爱着、欣赏着、寄托着、体验着、感受着……[9]这些都与认识相关,但 都不等于认识。人不获得理性不能成为人,人若没有了非理性,本是人的人非人 了。理性使人成为人,为教育的必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实,支撑教育的另 一根支柱同样是有力的,即非理性也得到积极发展人才成为完善的人。这是认识论基础所未能充分意识到的[9]。人性既表现为非理性,也表现为理性。人天生 的潜质、人天生的可开发性、天生的美感等构成整个教育及其哲学的基础,即基 础就在人性身上。
(二)高等教育认识论、政治论与人本论各有其缺陷 高等教育单纯坚持认识论,纯粹追求客观真理,超然尘外,不问世事, 置社会的需求于不顾,必然会由于缺乏社会的支持而趋于消亡[11]。随着时代的 进步,纯粹的认识论哲学已经很不合时宜。
高等教育单纯坚持政治论,过度适应社会的需求,不从人的角度考虑, 把人作为高等教育的客体,人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人的本质需要被公共意志和 需要所取代,必然导致人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高等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希望政治化永远不要发展到教育和权力不分的地步。”[2] 高等教育单纯坚持人本论,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也会得 不到满足。因为人不是孤立的人,人具有社会性。高等教育本身就不是个人的行 为,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高等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在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上存在一些矛盾,对 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过分强调政治论时,人们常常只注重眼前需要,忽视社会的 长远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需要。如果过分强调高等教育服务当前社会需要,就会 遏制人们追求真理的自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强 调政治论的人,要适度考虑认识论和人本论的需要,为其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促使其更好地实现自我。相反,强调认识论和人本论的人,常常只注重个人自由 探究的重要性,而忽视社会的当前需要。社会当前的问题解决不了,社会的长远 发展同样将受到影响。因此,坚持认识论和人本论的人,要适度考虑当前社会发 展的需要,以更好地获得社会的支持。
四、认识论、政治论与人本论的融合 (一)认识论与政治论、人本论的联系 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共同点都是探讨高深学问,高深学问是认识论与政 治论的内在结合点。认识论的合法基础来自于探讨高深学问不受价值影响,不考 虑其是否有用。政治论的合法基础来自于高深学问的有用性。两者在“高深学问” 上有交叉,都以“高深学问”为基点。纽曼虽然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目的”,但他并不反对知识的“有用性”。他认为理性文化是有用的,受过自由教育的人可以胜任 许多职业[12]。认识论哲学观是支撑大学发展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中国有个成 语叫做“格物致知”,意思是“考察事物,获得知识”,其目标是为了齐家、治国、 平天下,是为了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用。实现这个政治目标的途径“格物致知” 是认识论的。可见,政治论如果以认识论为前提和基础,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认识活动是人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因此,认识论离不开“人”。张楚廷 提出:高等教育以认识论为基础,认识不正是属于人的活动吗?[9]认识本就是 属于人的生命自身,教育是随着认识活动的存在而可能来到的。认识是人自己的 所有物,当人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十分看重自己的认识时,会自然地出于自爱而 爱护它、发展它、丰富它,这样,教育也自然来到了[9]。大学产生之初,更多 更直接地表现为对认识的更高程度的渴望。认识论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具有特殊的 地位。认识论主张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富于想象地探讨学 问”。
认识论关注的实际上就是人的思想的解放,人的心智的自由发展,人 的认识与思维潜能的尽情发掘。换一种说法就是,认识论的出发点是人本论的。
(二)政治论、认识论与人本论相互交织 认识论的自由研究精神与人本论的自由选择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政 治论的社会需求与人的社会价值实现有某种外在的一致性。高等教育活动是由人 聚集在一起开展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张楚廷指出,高等教育以政治论为基础,从 政治背后不是也可以看到人吗?认识论是人的内在,政治论是人的外在或人之内 在的延伸[9]。
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是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坚实基础,而认识论的 源头在于人。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高层次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社会 的发展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促进经济的发展中也不会缺席。从内部逻辑来 看,认识论和政治论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这两种观点可以是相互对立的, 也可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当政治论的高等教育观代表进步力量时,对认 识论高等教育观是一种有力的支撑;
当政治论的高等教育观代表反动力量时,对 认识论高等教育观会是一种巨大的阻碍。同理,当认识论高等教育观不考虑社会 责任时,其研究成果有可能对社会构成危害;
当认识论高等教育观积极承担社会 责任时,其研究成果有可能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几种高等教育哲学观既相互冲 突又相互联系,只有全面认识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才能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实践。
(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多元共存 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多样化来源于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科技,以及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密切性。不同高等教育哲学观反映了高等教育在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功能与作 用的基础。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样性来源于人的潜能与作用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的 可能世界来源于人的可能世界。人的能力的扩张预表高等教育功能也将得到扩张。
人的可能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可能世界的无限性。社会发展的最新 趋势滋生出来的最高需求都会自动地投射到高等教育中,高等教育肩负当前社会 和未来社会的复杂需求和任务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处理高等教育错综复杂的矛盾 时,需要包容各种高等教育哲学,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目前,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功用越来越多,任何一 种高等教育哲学观都无法全面包含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功用。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多 元共存是高等教育功用多样性的表现,我们应采取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在 各种理论中寻找共同点与交集,在多种教育哲學观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不仅关 注高深知识的探索,也关注为社会谋利益,还关注知识经济,更关注个体的生活 品位和质量,使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发展。人能超越既有,超越过去,大学也因此 能超越既有,超越过去。我们可以预计,高等教育哲学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 得到发展。
作者:吴青峰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