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新闻传播界,新媒体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业界,忙于圈地烧钱, 抢道起跑;
而在学界,则忙于发表文章,抄抄拼拼。然而,在这一片熙熙攘攘之 下,我们对新媒体的传播 规律 、媒介形态、运营模式等到底了解多少呢?学界 能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理论支持呢?本文试图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审视 新媒体,探讨新媒体产业的构成与形成,期望为新媒体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新媒体的经济学观照 2006年10月24日,据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 户超过4.43亿户,平均约每3人拥有1部手机。我国手机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2006 年7月, 中国 互联 网络 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为 1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由此可见,中国拥有新媒体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先拿网络来说吧,在经历前些年的网络泡沫之后,在去年,网络媒体似乎 又掀起了新一轮风险投资热:
2005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创下2000年互联网 泡沫以来五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Www.133229.COM 2005年8月11日,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以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取阿里 巴巴40%的股份及35%的投票权,开创了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中国业务交由中国本 地公司主导经营的先例。
2005年11月7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搜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 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 历史 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类别。
然而,中国互联网的盈利情况其实并不喜人,我们不禁担心这些新媒体是否“虚火”上升。从国内外web2.0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是技术驱动最明显的市场 之一,但许多最成型网站的结局都是被互联网巨头和大财团收购。因此,有人不 客气地指出:“web2.0并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web2.0 创业的浪潮太高就会有泡沫,破灭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1]笔者认为,新媒体 的“钱途”取决于其盈利空间和商业模式,而这又是建立在人们对新媒体的清醒认 识和基本判断之上。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发表了一份开发evr(电视录像)商品的计划,第一次提到了新 媒体这个词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提 交的报告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从此,“新媒体”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扩展 到全世界。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极具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 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媒介产品,并在没有经过精确确定之前被归结到 “新媒体”中间。例如,以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定义:新媒体是网络媒体。直到 今天,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
“新媒体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2] “新媒体,是新兴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 计算 机信息处理 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介的总和。”[3]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这里有两个概念, 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
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 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4] “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越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 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以前任何 媒体都不具备的高度。新媒体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5] “新媒体的内涵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 科学 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 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 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新媒 体的外延是:光缆电信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 电子 计 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 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 放的广播网等。”[6]从这些新媒体概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媒介技术的层面上来定义,从 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新媒体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 区和盲点。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成长须经历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介 形态——新的传媒产业。媒介和媒体是有区别的。媒介更多的首先是指传播的介 质,它带有更多的技术特征,比如说印刷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纸、印刷机器等, 而电子媒介用的技术手段是无线电波、有线电缆等。而媒体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媒体,是指可以进行产业经营的传媒经济实体。在这个视域 里,我们对新媒体的不少认识是模糊的。
误区之一:传播渠道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 的传播渠道,但如果没有内容,那它就不能成为新的传播媒体。例如数字技术用 于电视,它在电视传播中把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从而推出数字电视。但如 果它只是让传播的图像更清晰,并没有增加新的传播功能,那它也不能算是新的 传播媒体。这也是导致了当前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不顺的原因之一。
误区之二:媒介产品等于传播媒体。新的媒介产品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形态,例如博客,这种网络个人日记已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但它能否成为真 正的传媒呢?其实,博客在欧美并不盛行,外国人不喜欢通过写网络日志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和 政治 抱负,所以博客近10年来一直处于互联网的边缘地带。
或许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太闭塞,以至于在互联网上也必须去访问量最大 的新浪开博客。
自2005年博客网获得千万美元风险投资之后,国内一下子涌现 出19家博客服务提供商(简称bsp),但到2006年数百万博客人群分拨站队,新 浪名人博客、搜狐it博客、和讯财经博客以及msn日志各就其位。“写的写,看的 看,广告商却并不认可。”网友的一句调侃正中中国博客网站的“七寸”。
近年来,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 念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催生出 了一系列新的媒介形态事物,比如blog,rss,wiki,sns交友网络等。对于这些新 出现的媒介产品或媒介形态,能否成为新媒体的“明日之星”?我们可以放在产业 经济学视域下进行扫描,从而作出新媒体产业现状的基本判断。下面我们先来认 识一下媒体产业。
二、新媒体的产业构成 通常认为媒体有两大构成:渠道(管道)和内容。其实作为一个产业,还应加上媒体运营的商业模式,没有这个媒体是无法在市场经济中存活的,更谈不 上产业发展了。对于媒体产业,渠道、内容和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三 者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传播渠道是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可以指任何一种能 延长人的能力的技术。这种技术决定论至今仍然让媒介技术的发明者们兴奋不已。
比如说数字电视,如果只是视频图像清晰度的提高和传输节目套数的增加,那么 它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而已。如果基于数字技术这一平台,开发出互动电视、 手机电视等,那就是不同于传统电视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载体了。“只要 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 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 最多也就是 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7]就目前推出的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还只 是模拟广播电视的升级换代产品而已。
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的界限有时是比较模糊的。“分众传媒”开创了新的传 播渠道——楼宇电视,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目光,似乎创造了一个新媒体 的“分众神话”。江南春也携此赴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但是,“如果仅仅是依 靠注意力空缺时间的强制性来为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它所提供的资讯将有 可能沦为污染环境的‘噪音’,成为人们躲不开的媒体。”[8]在这个渠道相对过剩, 内容相对稀缺的时代,没有内容的媒介仅仅是一个传播载体而已。因此,这种设 置在商务楼宇、飞机列车、 医院 学校里的液晶电视播放屏,这些缺乏自身内容 的大小“分众”的发展必然会很快碰到天花板。内容是划分传播渠道与传播载体的 重要标志。
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决定新的传播内容。
例如车载移动电视,它播出的节目乍一看与传统电视节目差不多,都是一种视听 传播。其实不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在公交汽车上嘈杂的环境里,谁又能听清 楚电视荧屏里的声音呢?视听传播其实上已变成了以视觉传播,因此它的内容定 制也应有所改变。新的媒介形态必定对应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接收行为和新的媒 介环境。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进军新媒体领域。但是,这 些新媒体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看起来是节省了运营成本,但由 于没有根据新媒体特性开发的内容产品,没有形成新的受众市场需求,增值空间 也就十分有限。例如,时下谈论最多的手机电视、手机电影和手机报纸,都是一 种基于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基础上开发的移动媒体。其实,3g手机早 在多年前已进入实验阶段,但为什么还迟迟未能投入商业运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包括与之相应的内容服务。
仓促上阵的新媒体投资者和运营者往往忽略了影响新媒体 发展 最重要 的一环,就是它能够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 样的媒介产品是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这就要从媒体特性、传播方式、接收方式、 盈利模式等各方面来综合考察,遗憾的是人们大多还是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手 机+电视=新的传播渠道+传统电视节目,那么谁愿意在窄小的手机屏幕上观赏一 集45分钟的电视剧或一部90分钟的电影呢?对此,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 上海文广集团2005年2月4日联手推出 中国 第一部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 钟,共13集。为了庆祝中国电影100周年,由中博传媒公司拍摄的系列电影短片 《聚焦这一刻》,由8部独立的影片组成,每部影片长3分钟。然而,这些内容仍 然是由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制作的。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例如, 手机的短信和彩铃,相对传统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文本。故此,他们的创作者基 本上不是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2005年4月底,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国家广电总 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这是广电总局 在国内发放的首张iptv业务经营牌照。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自主研发的 手机电视标准(cmmb)。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表示:一定要按照对国际 奥委会的承诺,在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提供3g服务。新媒体不仅需要新的 技术新的渠道,更需要新的内容和新的商业模式。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张惠建认为在未来三年里,他们的新媒体付 费收入将超过广告收入。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
“只要是传 统电视众多公共频道的运营模式不变,不管是什么视频,除非有突出的差异化内 容,否则,新媒体视频会被迫走广播运营模式的路子。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广告 来维生。”[9] 媒体还有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新闻媒体和娱乐媒体之分。按照过去美国 的标准,受众人口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才能算是大众传媒。在传媒高度分众化 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显然已不现实。现在有人把手机、博客称之为个人媒体,但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从 经济 学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宽度,那就 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媒体产业。2005年,我国 网络 广 告达到31亿元,仍不及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广告市场(34亿元)。在网络出版 中网络游戏占一半以上,2004年是36亿,预测2006年将达83.4亿元人民币。虽说 手机电视和手机报纸的资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还没有成为事实。因此,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与3000多亿的中国传媒产业相比,所占市场 份额还是很小,还没有形成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新媒体产业。那么,新媒体产业成 长的路径在哪里呢? 三、开创新媒体的“蓝海”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媒体就是一个 企业 ,传媒业就是一个产业。按照美 国著名战略管 理学 家迈克.波特的理论,产业是由相关的产业集群所组成,而 这些产业集群是形成一个链式结构,我们把它叫做产业链。“无论是何种形态产 业链,还是哪个层面的产业链,其本质是以价值为纽带将能够决定和影响节点产 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10]因此,产业链就是价值链。新媒体能 否形成产业,关键看它的产业价值链有没有形成,或者说打造出新媒体的产业价 值链? 如何打造产业链?周新生教授认为“产业链打造最主要的内容是产业链伸 展的方向和范围,即考虑是横向同业伸展,还是向上下游纵向伸展,还是按相关 业务作延伸。”[11]这是一种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新媒体产业链的打 造基本上是按此思路,它的内容供应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产业价 值链的延伸上。例如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是以传统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 为主。其实,网络媒体的广告效果并不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网 民最反感的,第一位是网络病毒(29.2%),第二位是网络广告(20.9%)。
为于网络广告,网民们还会使用拦截工具来对付。由此可见,经营广告并不一定 就是网络媒体最好的盈利手段和商业模式。那么,它的商业模式又有什么呢?许 多网络媒体都在不断地探索。过去几个,新浪在 旅游 、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和 搜索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新浪ceo曹国伟无奈地表示, 除了内容和广告,新浪不擅长别的。难道新媒体不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吗? 喻国明教授认为:“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 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优化 配置与组合。”[12]就是说新媒体产业的构建或者说其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由其 核心价值所决定的。目前,许多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产业链上延伸,也就是说这 些新媒体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上。如许多传统媒体的网站和增值业务 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衍生产品,这种附属关系必然制约了它的发展。
有什么办法摆脱传统产业的桎梏呢?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金教 授和莫博涅教授为此写出了一部颠覆传统的战略思维新著《蓝海战略》,他们把已知产业称之为“红海”,把未知产业称之为“蓝海”,并如何开创蓝海提出了一整 套系统方法。“蓝海战略”给我们开创新媒体产业以启示。
“蓝海”是怎样开创出来的呢?两位教授指出,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
论及传媒业,就是说决定新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 上,而是建立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从而形成属于自已的价值链。那么, 如何做到价值创新呢?蓝海战略有两个重要的原则:重建市场边界,超越现有需 求是实现价值创新的关键一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挑战两种常规战略做 法:一种是只关注现有顾客;
另一种是追求市场细分,满足顾客间的细微差 异。”[13]对于媒体,受众就是顾客。目前,无论是楼宇电视还是移动电视,都是 在原有受众市场细分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原有的传媒广告市场蛋糕里切下一小 块。这样做的话,一来竞争加剧成本提高,二来细分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很大。江 南春宣称开创了 “蓝海”, 分众传媒只做广告,不做内容。其实他们开创的只是 广告业的蓝海,而不是传媒业的蓝海。
新媒体要甩脱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全新市场,就要寻找新 的受众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对于新媒体,“它们不应只把视线集中在顾客 身上,还需要关注非顾客;
它们不应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应基于顾客强烈关注 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项目。”[14]比如,对于传统媒体,不看新闻只玩游戏 的年轻人是非受众,但在网络媒体里,他们却可以成为的受众,成为新媒体市场 的宠儿。
还是说回手机电视的内容供应。不论是乐视传媒拍摄的手机电视剧《约定》, 还是中博拍摄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都采用胶片拍摄的方式。其中乐视还 租用了拍摄美国大片的设备,制作成本达到300万。电影人由此乐观地认为,电 影短片市场的出路就在新媒体。这一价值实现还是基于传者的单向传播,核心价 值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之上。实际上,价格不菲的胶片拍摄效果在手机屏幕上根 本上无法得到体现。无论是“聚焦这一刻”,还是“未来移动影像发展计划”,都还 局限于专业电影人在手机媒体上的表达。传者与受众的分立是传统媒体的价值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很多种,但都应建立在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核心价值 之上。
全民参与、互动效应才是新媒体发展的最大驱动力。wsff是由洛杉矶一家 移动技术公司发起的手机电影节,现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万计的手机用户自己拍摄 手机电影参加这一比赛。由于wsff的巨大成功,这家公司专门建立了频道用于播 放手机电影。wsff的目标是像戛纳电影节一样,成为最大的手机视频节目交易市场。喻国明教授认为,网络媒体第三代盈利模式是基于网络全新的内容生产diy(do it yourself),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资质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 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diy就是全民出版,全民传播。被誉为“数 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媒介的使用者是内容, 另一个是“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15]。受众同时也是内容的创造者,传播的 双向互动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成为新媒体超越现有需求的核心价值。
当然,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还受 政治 历史 、人文环境和传媒制度等诸多 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新闻集团在进军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受阻之后转身新媒体。
2006年9月,默多克将其在凤凰卫视19.9%的股权出售给中移动。同时,新闻集 团与中移动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准备推出无线原创 音乐 平台。2006年10月,默 多克宣布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正在帮助将旗下的社交网站my space带入中国。my space是默多克去年耗资5.8亿美元收购的美国著名交友网站。这个被形容为“一 场豪赌”的事件,能否就此开创出新媒体产业的蓝海呢?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蓝海战略”中有一点是要质疑的,就是是否存在泾渭分明的“红海” 和“蓝海”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时空’、‘差异化内容’、‘服务模式’三个方面 都应形成互补,以形成‘跨平台(cross media)’传播。” [16]“三网合一”、新旧媒 体的融合,使得新旧产业之间的界线在模糊,这对于新媒体产业核心价值的重构 到底意义何在?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注释] [1]朱泉峰:《web2.0生死劫:blog东方洗礼 视频同门相残》,《 计算 机 世界》,2006年10月25日 [2][美]j.r.dominick等,[中]张海鹰:《 电子 媒介导论》,复旦大学出 版社,2 2006年4月版,第123页 [3]卢涵:《后媒体时代的传媒竞合》——“广电集团进军新媒体的机遇与 挑战”,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4]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上),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 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5/02/04/004265729.shtml [5]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 http://tech.sina.com.cn/it/t/66496.shtml[6]蒋宏 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 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第14页 [7]周进:《新媒体之我见》,《广播电视研究》,2005年第3~4期 [8]苏东:《“分众模仿秀”:创意的盛宴,还是概念泡沫?》,《新营销》, 2006年10月号,第50页;
[9]郭春:《“粤家军”潜入新媒体》,《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9月下半 月,第31页 [10]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广东社会 科学 》,2006年第 4期,第30页;
[11]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 期,第31页;
[12]支英珉:《新传媒帝国竞争格局下的品牌、资本和产业化》,中国水 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3][韩]w.钱.金 [美]勒妮.莫博涅 著 吉宓 译 《蓝海战略》,商 务印书馆,2005年5月版,第115页;
[14][韩]w.钱.金 [美]勒妮.莫博涅 著 吉宓 译 《蓝海战略》,商 务印书馆,2005年5月版,第116页;
[15][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 指南》,社会科学 文献 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17页 [16]曹慎慎:《新与旧的竞合之道》,《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