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标与意义 据CNNIC(即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 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人均周上网时长达31.7小时,即人 均日上网时间为4.5小时。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微信作为后起之秀,其发展势头 迅猛,受众广泛,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微信出现虽然才刚刚五年,却受到不同层 面受众的追捧,更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微信的关注。但大多着眼于传播特点 的延伸和营销方式方面的扩展研究,而对于如何将微信应用于教学、应用于学生 管理,减少微信“副作用”,带来“正能量”的研究相对不足。
本文调查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微信用户的现状、需求及产生的影响,采 用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方式,分析大学生这一极具代表性主流人群的微信接受 特征,也就是微信能够吸引这么多的大学生用户是满足了什么样的用户感受和外 在环境,多维判定大学生的使用意图,以期对微信使用进行更全面、更透彻的分 析,提出大学生微信使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相关策略,为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趋 利避害方面提供依据,提升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
二、样本说明 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样本遍及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商丘工 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多所高校,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反应快。
在院校的层次选取上,为本科3所、专科2所。在调查对象选取上,尽量考虑男、 女生比例,并且选取了各个年级的学生。问卷设计主要从大学生基本情况、微信 使用现状、对大学生的影响、安全与隐私等几个方面进行。在调查问卷发放过程中,采取了随机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样本数据范围较广,具有很高的真实 性和参考价值。2016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50份,收回调 查问卷545份,收回率99%;
有效调查问卷533份,有效率96%。
三、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一)大学生微信使用的时间及地点特征。经统计,被调查的533名 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在每天使用微信花费时间方面,有40%的大学生超 过1小时,有44%的大学生是30-60分钟。大学生会在等候、卧床休息、课堂上等 “随时随地”使用微信,将微信当成消遣的工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大学生 起床后、上课时、等候时微信使用比较频繁,经常使用和偶尔使用人数占比78.5%、 73.5%、89%。
(二)大学生微信用户的性别及年龄特征。此次研究以商丘周边高校 的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男、女被调查人数分别是217与316,与男生对比来 看,女生对微信更具依赖性,约有50%的女生好友会上传购物、聚餐时的照片, 发表感悟体会,希望对外倾诉,发泄郁闷,求关注、被点赞。男生更喜欢文本聊 天、语音聊天、摇一摇等功能。大学生通常是集中在18—24岁之间的群体,他们 无需像高中生整天闭门读书,也不用和上班族一样每天忙于工作,有大把的时间 去了解新兴事物,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微信使用的大力支持者。
(三)大学生使用微信对学习产生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 堂上有19.4%的同学经常使用手机、54.1%的同学偶尔使用、17%不使用,这就意 味着将近八成同学有上课使用手机的习惯。我们对21个正在上课的课堂做了取样 分析,超过39%的大学生有操作手机行为。课后问及玩手机的同学们,结果绝大 部分说是在使用微信。问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玩手机,多数表示“与教师的上课 质量无关,就是想看”。
(四)大学生对微信各功能的使用情况。聊天是大学生微信的最常用 功能,这是所有调查对象都会用到的功能。微信二维码功能也是使用较多的功能, 33%的大学生用二维码实现准确迅速添加好友的目的,20%大学生使用该功能进 行日常消费等。约有9.6%的大学生用户,在微信中开通绑定QQ账号功能,实时 接收、查看QQ邮件信息,避免遗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四、微信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一)微信使用成瘾的顾虑。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微信 使用越来越频繁,每天从原来的几分钟增加到现在几小时,有的甚至一直保持在 线状态,导致大学生微信使用成瘾,对微信严重依赖。随时随地掏出手机登录自 己感兴趣的空间浏览互动查询,不管是否有更新总会习惯性的去查看。
(二)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一般都是通过语音或短 信,用户在稍微考虑后编辑信息发送即可。但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则需要大脑 快速地反应,语言迅速地组织,观察对方的表情,以采用恰当表述方式让对方更 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等,很明显面对面的交流要求更高。若是大学生过度地依赖 微信进行交流沟通,那么对面交流时的反应速度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因长期得不到 锻炼必然会出现弱化。
(三)碎片化信息干扰思考。微信信息的推送大多来源于分享,碎片 化信息易使大学生逐渐在他人的观念中习惯坐享其成,懒于思考,日积月累将会 失去创新能力。微信中所发布的信息带有本人的主观意识,大学生接收信息时习 惯照盘全收,自然接受发布者的观点,造成群体过滤,集体极化,从而丧失批判 能力。
五、高校微信应用对策 (一)设置校园公众号、微信群,发挥微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养成能力的地方,院校必须改进理念,积极 发挥微信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管理。比如,可开通学校活动讲座信息、自习 室、图书查询、校内外交通信息等常规功能,推送学校资讯、宣传校园文化、服 务师生沟通互动。还可设置“早起签到”“1分钟讲堂”“正能量站”等专门传播正能 量的公共账号,使添加这些账号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学生管理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创建一个“班级微信群”,微信群较QQ 群更具有私密性,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及时发布学校动态以及学生学习、 生活、就业、升学等信息,及时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进行 互动,引领大学生站在信息最前沿。
(二)通过微信构建翻转课堂,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彰显移动学习 优势。面对大学生“无人不微”的现实,高校应主动地将微信运用到教学中,以学 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翻转课堂,又被叫做颠倒课堂,颠覆传统 教学模式,学生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堂上师生集体互动、答疑、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元化的学习。学生不 再被局限在教室里课堂上学习,只要携带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教师 还可在线辅导,课堂上则交流讨论、辅导答疑,这种教与学方式更有效地促进知 识的内化、吸收。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更有自主性 和移动性的优势。
(三)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自我调节,适度使用微信。各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全面 了解微信,对微信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辨别不良信息,自觉远离 不良信息,以防止其对自身的侵害,不能沉迷于微信,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 活。教师应鼓励大学生有效控制使用微信的时间,时时进行自我提醒和约束;
大 学生也应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读书的好习惯,更多地与身边的老师同学进行面对 面交流,表达想法,抒发情感。
作者:谷惠敏 第2篇: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浅析 前言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高校的教育管理 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以实践为导向,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目前很多高校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 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学校作为教育管理的前沿阵 地,更应该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研究,开展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教育 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简析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就是压球高校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 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通过规范管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设备的 更新、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及新科技理论的运用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 高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本性、 价值、人格等方面的引导教育,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观察, 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加上学生的兴趣,不断提 高教和学的效率,推动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和发展。2.以人為本的原则 2.1尊重个性原则 高校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明确学生的个性,明确学 生的成长目标,通过对学生的潜力挖掘,发挥学生个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跟与技术体系的建立相比,确定明确的适合的教育目标显得更为重要。把以 人为本,纳入到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而且可 以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培养综合素质高、思考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全方位人 才,所以,利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可以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发展自己的个 性。
2.2创新理念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通过尊重个性原 则,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更注重对学生 的积极性的激发,在一位为本的教育观念中,高校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 的角色,用过现代化教育来倡导学生个性化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方式,更新 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备,发挥学生内在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2.3人文关怀原则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路,还要遵循人文关怀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 人性关怀,具体来说,就是要求高校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内 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关注人性的需要开展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 肯定,重视的情绪以及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要对学生的情感认知、 理智、情绪等方面进行了解,不断激发学生的各种内在潜能,还要激发人的情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强人性关怀,不仅是以人 为本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创新。
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3.1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的时间较长,许多教师的思维模式固定,以 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从整体上看,以人为本教学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可参考的创新课程设计较少,很多 高校不知该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导致许多教师创新意识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3.2师资力量缺乏 在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具有积极的引导 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和知识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水平。但是许多高校由于 本身条件的限制及其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不重视等方面因素影响,学校聘请的 老师水平、数量都相对有限。很多时候会聘请一些学历较低的老师,虽然他们可 能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技巧上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很多学校甚至对以人为本的理念都不甚清楚,这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以人为本 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实现。
3.3教学内容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单一,往往只 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创新方式对知识要点进行讲解教授,而在生活中、课 前课后的实践较少,而且大多教师也只是将教学作为一种任务,而没有当成一种 生活艺术,这种教学方法的导入的内容比较简单,收效也不大。
4.如何提高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 4.1加强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拓展,不符合以人为 本的理念,因此,在信息时代,更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运用,改变传统教 学手段,加强对现代化教育应用,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学过程开展讨论、表演、 互动学习,来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传统理论教学形式,把传统 的教学与现代化的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比如说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计算 机技术来提生课堂新鲜感,再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教育感 染力。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交流和学习,建立网络学习小组、微信群、QQ群等, 让学生在群内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 化教育。
4.2加强户外拓展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课外活 动教学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 过拓展户外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历史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举办历史讲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在理科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等。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各种人文思想的 注入,思想联合实际,让以人为本深入人心。
4.3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应该结合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改 革。具体来说要在评价过程中,加入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效果分析,包括学习成 绩、平时学习状况的检测,对学生个性及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采取相 应的措施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高校应该更注重学生 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和创新教育 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任兵 第3篇: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化研究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所应用的网络技术比较少,在实际管理 中的效力比较低。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优化,无论从形式 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促进计算网络网 络技术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转变其思想观念,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 优良配置,加速高校教育管理。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错误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
与传统的教学设备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网络的开放性、先进性等特点在学 生学习环节中的利用率极高。但是在学习与应用,很多高校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错误性的应用,因而出现了大量的高校学生沉迷于计算机网络游戏,而耽 误学业。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需 要合理利用,不能将学生引入歧途[1]。
1.2网络技术与教育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高校教育管理系统难以追随网络 技术发展脚步。高校教育管理与网络技术之间的最大矛盾在于,二者发展阶段不 同,高校教育管理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先进性。换言之,高校教育管理设备难以 更新,在经济上不占据优势,缺乏充足的条件更新教育系统。基于高校教育管理 与网络技术之间重重矛盾,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难以良好应用。
1.3网络病毒对教育管理系统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高校教育管 理的效率,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最终直接改 善了学校以往的组织管理结构。但是在开放性网络环境下,也存在着很多类系的 网络病毒,这些网络病毒对教育管理系统的正常运用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如, 网络病毒的出现,破坏了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料,导致很多教育管理软件 不能够被正常使用,并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难度[2]。
2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化对策 2.1引导学生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很多高校大学生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计 算机网络技术的错误应用。高校大学生的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事件是教育 管理中的难题。优化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 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那么,在高 校教育管理中,教育者需要数量掌握网络技术,充分挖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 应用到实际教育中,向学生正确演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通过开放式的网络教 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网络的交互性和实用性。其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在平台中 与学生进行沟通,纠正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错误认识,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最 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 管理需要逐渐转变,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使得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网络技术的科技性,并且能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着全新的认识,主 动去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3]。
2.2促进网络技术优化教育管理系统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存在着问题,二者之间在 先进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难以发挥。优化高校 教育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发展方向。第一,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例如在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建立基 于学生管理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并且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第二,呼吁相关部分向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投资,在教 育管理部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更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第三,促进计算机 网络技术与高校教育管理系统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需要符合高校教育 管理标准,只有二者在相辅相成的合作下,才能够实现科技化的教育管理[4]。
2.3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病毒防护,优化网络技术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 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出现病毒干扰,影响着高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 行。优化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在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引 入网络病毒防护技术,避免网络软件受到病毒的干扰。例如,在高校教育管理体 系中安装防火墙,具有安全威胁的NFS协议想要通过防火墙时,防火墙将会对安 全威胁进行强力阻止,外部的病毒攻击者将无法利用这些脆弱的协议,对信息网 络进行攻击。防火墙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具有一定的网络访问记录功能,该项记 录能够为计算机系统提供网络安全统计数据,并经过内部数据的判断,及时进行 报警。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逐渐改革,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内容。高校教育管理在传统教育管理理 念影响下,甚少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致高校教育管理难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为了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在本文中,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 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对策。
作者:张婷第4篇:大学生作弊普遍化成因分析及高校教育管理对策 很不乐观地,在大学各类考试中学生作弊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大学 生作弊呈现出普遍化、商业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特点,作弊涉及的人员不仅有 学生还有监考老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以及社会经营团体等,作弊方式从单独作 战发展为有组织、有分工的群体协作作弊,借助的工具从最初的携带小抄到后来 的高科技作弊产品如手机、隐形笔、蓝牙耳机、特殊观察镜等越来越高级,高校 大学生作弊问题日益凸显,大有成风之势。
一、大学生作弊普遍化成因分析 (一)社会、学校、家庭的诚信缺失是大学生作弊重要的外部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充斥着诚信缺失现象,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假 冒伪劣、缺斤短两、虚假广告、电信网络诈骗等现象已经习以为常,此类信息对 大学生逐渐形成不诚信意识起到了重要的负面作用,而周边亲人、朋友对社会中 长期缺失诚信形成的思想认识和处事方式也对思想不成熟、人格不稳定的学生来 说是一种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学校 中,当身边的同学或是他们的学长学姐有作弊情况且得到利益的时候,从众心理、 侥幸心理就会成为他们采取作弊的内在动力。此外,高校作为社会大众心目中神 圣的象牙塔被社会的不良习气侵蚀着,高校教师为晋升职称、提升名誉参与学术 造假、 (二)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目标方向不明确,大学生专业兴趣低,学 业准备不充分,考试作弊成为必然 绝大多数学生高考虽然考出了好成绩,但进入大学后学生才发现所学 专业并非所爱,学习兴趣低,专业抵触心理强,部分同学会产生上大学只为混学 历的想法,甚至陷入迷茫堕落的可怕状态。平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学生活动、 玩电子游戏、旅游、谈恋爱等方面,学业投入时间少,临近考试才仓促备战,学 业准备不充分,考试作弊自然成为他们的优选途径。
究其根本,我国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教育体制缺乏对学生从小到大、 一以贯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自我认知不足,无法正确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来到大学后失去学习、生活的奋斗目标沉,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厌恶学习,甚至 迷茫消沉的根本原因。(三)考务管理不规范,监管不严等助长大学生作弊心理 首先,从考试内容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考试题目或是与往届生 试题相似度太高,或是代课老师为避免高不及格率考前以讲解大题的方式泄题, 而这些试题也多是教材中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为学生制作小抄提供了方便,当学 生面临考试科目众多、考试时间安排紧张时,迫于考试压力部分学生就会铤而走 险以夹带小抄的方式参加考试。
其次,考试环境宽松,很多学生知道考场安排后,就会提前在自己对 应座位桌面或者附近墙面上书写与考试相关的公式、单词、解答题等相关考试内 容,且考生间座位临近,而一般学校老师对此并不会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使作 弊实施可行性增高。
再次,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很多学生认为十几、二十门课程安排在 半个月的考试时间内对他们来说复习压力太大,时间过于紧迫,是很多来不及复 习的同学产生作弊行为的主要原因。
(四)考试规章制度不健全,作弊处理程序不规范,校规校纪对学生 作弊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教育部出台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管理规定》高校也结合本校情况出台了《学生守则》或《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 类似校规。这些法规校规均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考试违纪,哪些行为属于考 试作弊,但在认定这些行为需要怎样的程序和证据方面都比较简略和粗糙。在一 些具体的案例中,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这在许多人看来天经地义的事, 却常常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2015年新疆一高校对于替考学生给予开除学籍的处理,因程序违法而 导致败诉。实际上,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高校对以下种情 形可以开除学生学籍: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 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对于学生事实作弊给予开除却败诉的问题,专 家解释虽然《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处分学生要“保证程序正当、证据充分、 依据明确、定性准确”,但这个规定太过笼统,对于不同的作弊情况具体需要什 么样的程序,证据如何认定,如何准确定性等都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为高校处 理学生作弊带来很大的困惑和不确定性。规章制度的可依赖性差导致高校作弊处 理的保守化。事实上,各大高校历届学生的确很少因为考试作弊拿不到学位证书,这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作弊的低成本、低冒险性,无形当中助长了学生的作弊 动机。
二、高校对大学生作弊普遍化应采取的教育管理措施 社会整体环境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和我国整体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现象 或是我国特殊社会文化下的产物,或是传统教育体制中因循守旧不求变革导致的 社会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革。对于其他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高 校可以通过实行相关的措施加以改善:
(一)遏制高校教职工不诚信现象,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加强诚 信教育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日渐多元化,高 校老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分享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同时也被社会这 个大染缸染上了“不良恶习”。高校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职务进行 对于大学生考试作弊,他们虽然受到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等外部因 素的影响,但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需要通过个体的心理因素完成,由此学校对大 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并非通过多讲、多写就能强化, 品德是生活中慢慢养成的,道德教育不能光靠说教,必须生活化。学校可以通过 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去,以诚信的视角观察不诚信现 象,分析当今社会诚信的状况与发展态势,用发展的眼光预测不诚信现象对未来 我们的生活环境、国家发展等有怎样的影响,使道德教育与学生个体的内省感悟 联系起来,学生才可能会对诚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诚信教育才可能起到实 效。
(二)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根据大学生不同特点有针对 性地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校应当建立生涯指导中心,设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帮助学 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规划大学生活,增进学生自我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我 规划的能力。对专业兴趣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生涯指导中心要联合学校 教务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转专业和双学位选修办法,为学生能够顺利转专业 或者选修二学位课程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同时,在学生办理转专业或者选修二 学位之前,指导老师要帮助他们一起分析新专业的学科特点、未来发展形势、自身情况包括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职业发展等是否与之匹配,而不是让 学生单独根据“哪个行业挣钱多就选那个”或者“估摸自己会感兴趣”盲目地跟风 从众,要避免产生新的专业困惑和不满情绪,使新专业与学生的需要真正契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业投入时间。
(三)重视规章制度学习和违纪处分宣传,注重程序意识和证据固定, 依法治校 学校应当在学生入学初期就进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习,尤其是要学习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高校可以开除学生的七种情形,让他们从一开 始就明白违反校规校纪的严重后果,考核通过后方可发放学生证;
期末考试期间, 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重复发送作弊学生的处理决定和学校的 相关规定,让学生感受学校的处罚决心和处罚力度,体会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增强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性。同时,对作弊同学来说苦于羞耻心和惧怕感以 后也不会再萌生作弊的想法,起到真正的警示、震慑作用。
注重程序意识方面,考试前应组织培训监考老师监考注意事项,尤其 是在如何调查取证,如何固定证据,如何应对各种问题等都应详细讲解。其次处 分学生时应引入“听证制度”,对作弊学生做出重大处理决定前要举办听证会,给 学生陈述申辩的机会,全面了解作弊事实,谨慎做出处理决定,对学生的处罚决 定一定要经得起推敲。再次,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法律顾问或法律公关组织,做 到知法懂法,依法治校,利用法律武器正确行使学校的行政处分权,维护学校的 自主管理权。
(四)科学化考务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考试内容方面,代课老师应当尽量以考察学生基础技能和运用基本知 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减少记忆性知识题量,避免学生产生依 赖缩印小抄等作弊思想。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