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就职 >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

来源:就职 时间:2019-10-30 07:48:53 点击: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观的前提。要分析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梳理目前学术界如 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哪些 观点。因而,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主义的经 典文本出发,分析学界相关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借鉴其 合理资源,辩证、科学地分析、厘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 文化之关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一、决裂”抑或“融合” 基于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理论立场,人们对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迥异的观点。笔者认 为,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 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决裂说”和“融合说”。“决裂说”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非常盛行。在新 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 过批判。在《 罪案之答辩书》中,陈独秀认为要拥护“德先生”,就 必须反对孔教、礼法等旧道德、旧政治;
而要提倡“赛先生”, 就要反对旧艺术和旧宗教,总之,要纳新首先应该吐故。如 果说这些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破”,那么在后来的 文章中,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立”。在《谈政治》一文中,陈独秀认为劳动者“自己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而且 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用那权力去破 坏旧的生产方式”,所以俄国精神,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乃 是中国最需要的东西。在这一“破”一“立”之间,陈独秀 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目了然。李大钊对中 国传统文化也曾持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他“绝对排斥以孔 道规定于宪法之主张”,认为孔子的思想对于当时之中国只 是有害无益。但是,旧传统道德被消解掉以后,如何解决社 会问题呢?只能靠“主义”。他所倡导的主义就是“现代的 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或布尔什维主义。

“融合说”认为儒家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 有亲和性,因此能够有机融合到一起。有学者认为,儒家思 想和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在分配原则和社会理想等方面是大 同小异的,甚至认为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完全是一 致的。

不管是“决裂说”还是“融合说”,我们都应该将之放 置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分析,因为毕竟它们提供了一些 理论视角。然而,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制度来审视它们, 二者都有局限。要想客观分析和批判吸收这些观点,必须从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寻找理论依据。

二、两个决裂”与“两种学说” 之所以会出现“决裂说”和“融合说”,在一定程度上 是因为对《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决裂”命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 底的决裂;
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 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195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这段 话是这样翻译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 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
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 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当1972年编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时,译文被修订成目前的文字,并沿 用至今。在分析了《共产党宣言》的文本之后,我们发现问 题集中在如何翻译überliefer-ten上。也就是说,马克思所 要与之决裂的是“流传(下来)的”,还是“传统的”?如 果是前者,它与“传统”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是如何理解 历史传统的? 当然,马克思对传统并没有给出一个定义,因此我们需 要再次考察《共产党宣言》及其手稿。不难看出,马克思所 要与之“决裂”的,是当时“流传下来的”,或者说当时“流 传的”一些思潮。在《宣言》的第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主 要批判的对象就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 其中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所以要与这些观念进 行决裂,是因为它们:(1)或者对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信 念产生消极影响,比如社会主义思潮,这些思潮只是“假惺 惺地表示同情无产阶级的苦难”,但是他们“根本不可能展现通过共产主义组织来解放被压迫工人的任何前景”,而且, 一旦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阶级而推翻现有制度时,他们还会 “马上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无产者”;
(2)或者对共 产主义理想进行肆意的歪曲,破坏共产主义革命活动的道德 正当性,使工人甘于接受外在的社会必然性的束缚,比如资 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如所谓的共妻制、消灭家庭) 等。

马克思对待传统是非常审慎的,是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 借鉴传统理论资源。即使抛开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德国古典 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我 们还能够发现很多对马克思产生影响的西方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罗马法,马克思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成为工 业社会的法的先声”,并被“当作新兴资产阶级社会的法来 看”。对“传统”、古代”社会的态度,他认为合理的做法 是批判地接受,而不是断然决裂。因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 ‘新制度’将是‘古代类型社会在一种更完善的形式下的复 活’。因此,不应该特别害怕‘古代’一词”。因此,两个 决裂”的精神实质不是对传统进行彻底否定,而是进行积极 扬弃。

“两个决裂”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对待传统,而不是“全 盘接受”。当吁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一些学者提出的思 想完全背离了“两个决裂”的精神。比如,儒家的“大同社 会”与共产主义社会,“融合说”将二者简单等同起来,没有看到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中国传统社会与未来社 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完全不同。儒家“大同社会”是“不患寡 而患不均”,共产主义社会则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 必须拥有物质极大丰富的经济基础。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儒 家仅仅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对平等背后的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在所不问,甚而要求“灭人欲”,压抑人的发展诉求;

而共产主义社会要求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因为人的自由个性 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 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只有这两个条件 同时具备了才能够真正建立起自由人结合起来的联合体,而 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更为重要的是, 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主导思想仍然应该是马克思主 义;
但“融合说”则完全消解掉了“两个决裂”,把儒家思 想提高到与马克思主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将之置于马克 思主义之上。

三、返本”抑或“开新” 既然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并非“传统”,而是“流传下 来的”、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无益的东西,那么,我们应 该积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需要处理两个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次是马克 思主义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并且在立足当代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本身“是不能自我再生或自我完善的”,要发展 传统,就必须能够""创造出更真实、更完善,或更便利的东 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承 担这一历史重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优秀传 统文化,因为“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 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 象征;
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 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 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P2)。只有借鉴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与当代 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 表。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写就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的 马克思主义著作,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 结合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非常熟稔之外,还在于他潜心 阅读大量中国史籍,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亦然。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用中国的传统语 言和方式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这个概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也具有 中国特色。总之,只有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简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之间的关系,学界所谓的“决裂说”和“融合说”都有局限。

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 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 198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5]希尔斯:论传统》,傅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