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 时间地去讲解课文内容。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客体的做法, 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 就必须做到: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 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要真正使学生 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 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 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 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 新思想、新方法。二、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 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 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学好该学 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 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给学 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氛 围。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独特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 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 我们还是给予尊重和爱护。课堂上,老师有时可以用激励性 的语言激发学生,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 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等等,给学生创设一 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 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在这种创设的开放性的 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供表现舞台,为学生创造参与条件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 得来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给学生自己表现的机会,没有尽量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渠道和活动的舞台,创新教育无 从谈起。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创新平 台:1、要为学生提供观察、调整研究的机会。尽量让学生 参加各种观察调查活动。2、提供表达的机会。经常为各类 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答错了,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到的允许再想;不明 白的允许随时发问;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 意见。3、提供操作的机会。如教《乌鸦喝水》,就让学生 去做做乌鸦怎样喝着水的试验,学《琥珀》就让学生弄来松 香和昆虫,亲手制作“琥珀”。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 让学生演一演。4、提供表现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 的强烈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凡是学生能够操作的, 就尽量让学生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就尽量让学生讨 论;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尽量让学生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 纳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让学生全员参与平等地讨论 各种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四、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真正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 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孔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这都说明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 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 生的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里能谈得上 自主发现、解答问题呢?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 度、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如学完课文 《司马光》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许多学生 同意司马光的行为,然而有一位学生却说他还有别的办法救 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如用梯子让他爬上来,或用绳子把他拉 上来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既发展了学生 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张国姣,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