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就职 > [校史研究中的人文化功能的相关策略] 校史文化

[校史研究中的人文化功能的相关策略] 校史文化

来源:就职 时间:2019-10-04 07:58:34 点击:

校史研究中的人文化功能的相关策略

校史研究中的人文化功能的相关策略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不仅是一所学校 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同时也是教育史、学术史、社会 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史 还是透视一所学校的窗口或名片。校史研究与编纂的价值和 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历来有“盛世修史” 的传统,目前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有一本校史,大部分中学 也有自己的校史或校史展览馆。对于学校来说,尤其是对于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知名学校来说,校史的研究与写作是储 存历史记忆、传承学校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在相同的历史背 景下,如何在面目相似的校史中写出自己的特色,这是个值 得注意的问题。校史,不仅是物态化的史料的累积,更是人 的活动与精神的凝结。注重校史研究中人文化的探究,在学 校建设中将发挥怎样的功能?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人文化的校史有利于彰显学校特色 汪洪亮在《 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 》一文中谈到过, 高等学校校史“大多千篇一律,写法雷同,共性多而个性少, 尤其是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思想理念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校 名、校徽、校歌、历史沿革以及教职员工名录固然应有,教 学科研亦不可忽略。教授学者固然赫然纸上,但多为类似表 功行赏或表扬稿的简略描述,无论任教时间长短,学术贡献 大小,都是平均用力,别无二致;
其精神风骨及其学术地位, 对读者来说,就不甚了然了。这样的校史,是没有‘灵魂’的校史,是没有生命的校史”。[1] 文章虽只言及高等学校, 但也可视为目前校史编纂中的一大通病。

所谓“人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文 化都是涉及人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人就没有文化,但一 般文化分支研究都是某一个领域内或某一个方面的文化,大 多是把人和物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不是主要以人为本体的文 化。我们所通用的另一个词“人文”,从词源上来说意即以 “人”为中心的文化,是指与“人类社会”、与“人”有直 接关系的文化的统称。当前校史共性多而个性少的主要原因 就在于重“学术”而轻“人文”;
重以史料汇编为经、以时 序编年为纬的传统型校史,轻以人物为经、以故事为纬的文 化校史。众多专家认为,校史研究首先是个学术问题,那么 校史就应该是一部“学术化的校史”。在校史编纂中,必须 强调其学术性,遵循基本史实,理顺学术脉络。但更重要的 是还要从校史的铺叙中总结出这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学术 传统,找出这个学校得以安身立命的精髓所在,而这才是一 所著名学府与其他学校区别的重要特点和标志,所以校史还 应该是一部“人文化的校史”。一部没有记载该校学术传统 和人文精神的校史注定是残缺的,没有深度的,因为它忽视 了这所学校安身立命的精髓所在。可见,学术与人文在校史 编纂中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从当下校史编纂的现状来看, 校史应强调每所学校的治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突出每所学校 的学风和个性,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灵魂”和个性特征。[2]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创立于1936年,五易校名,生于贫 瘠,长于艰难,成于奋斗,既与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又见 证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就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 的校志来说,虽然突出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但是因为沿袭 传统写法,所以丰富的人文化史料只散见于附录的校友回忆 录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人文性的价值和功能。这为后来的新 修校志工作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人文化的校史有利于传承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反映,是学校教 育价值观念的选择。一个学校的成长,取决于“学校精神” 的塑造和传承。每个学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文 化积淀,这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大凡世界 名牌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和品格,并形成了 巨大的教育辐射力,具有历史的穿透力。例如哈佛大学的校 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它的校园文化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求是崇真、革故鼎新的精神。

凭着自强不息的求真精神,哈佛大学才能历经三百年而不衰, 成为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大学声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常青树学 校。[3] 校园文化传承、校园精神的提炼与校史研究有着相 互依存的关系。校史具有存史、教化、激励、交流、资政等 功能。从校史的研究中,获取学校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传承办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文化,从而达到“彰往而 察来”的作用,这是它最为重要的功能和价值之一。而人文化的校史既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一本生动的 教科书,也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 关键时期,应为在校学生一生精神的发展奠基,成为其成长 之根。这一切的起点之一,就在于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让 学生了解校史,了解母校的发展历程,了解为学校建设与发 展做出过贡献的师长、校友,使其身心融入到学校传统精神 的传承之中,就是陶冶其性情,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当一个新生已经在“学生证”意义上归属于湘西自治州民族 中学之后,他势必渴望更快地在“心灵史”的意义上皈依于 精神的校园。帮助一个学生完成从“新生”到“民中人”这 一使命的,既有教师、学长的“口述历史”,更有他自己的 “感同身受”,当然最“普遍”的无疑还是人与校史读本之 间的深层体证。口述历史、物态历史与读本历史构成了立体 化的校园精神传承。相对于“物”的历史,“人”的历史是 最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是校园精神的核心。校长、教师、 学生三者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体,一个优秀的文化校史应该 关注“人物”和“故事”。“人物”主要指的是曾经在本校 工作、执教过的名校长、名学者以及就读过的杰出校友,“故 事”主要指的是一直或一度流传于本校的老掌故、老传说。

一所学校,拥有锐意创新的校长、潜心育人的教师、众多杰 出的校友是它“可信”的资本;
一所知名学校,在“可信” 之外,因其令人感怀的遗闻轶事、经久不衰的校园传说而“可爱”。“可信”塑造了学校的实力和标志,“可爱”演绎了 学校的风格,更具有人文的温度。[4] 正是因为有了高山景 行的校长、名教师创业之初的可贵精神,有了后继者的发扬 创新,才让“诚、朴、勤、勇”的校训精神内化为民中人的 气质。

通过人文化的校史的教育熏陶,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的 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是一张独特的名片,民中人的性格特征和 气质得以彰显。当然,人文化的校史,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 “名人”效应,针对“院士等杰出人才替学校写校史,而普 通劳动者是用校史来写他的历史”这样的现象,我们也应该 思考和摆正名人与普通人在校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则, “今日你以州民中为荣,明天州民中以你为荣”的口号就未 免失之偏狭了。

三、人文化的校史有利于发挥以史育人的功能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在传 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中,才能坐拥金矿,获得 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人文化的校史鉴古知今,以史育人, 一是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学校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二是用 人文精神传统熏陶教育感化激励师生。

首先,前辈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 优良的传统。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办学之初的经验一是思想 开放,二是广聘良师。1942年底,学校奉令改为湖南省立第 十三中学,委派向长清为校长。向长清为北京大学毕业生,他效法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推行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来校讲学,使十三中“良友 成群,贤师荟集,精研学术穷心力”,在社会上颇负名望。

由于向长清办学思想开明,爱护并保护进步教师,使十三中 在当时师资来源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教育 人才。学校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成为湘西一所颇有影响的学 校。新中国成立后,王成儒等校长均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自 己的贡献,同时也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处于土家族、 苗族、汉族等大杂居、小聚居的大山深处,创校之初就肩负 化育边胞之重担,未有松懈,立志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 人才。从启迪民智到促进湘西地区经济进步、社会发展,湘 西自治州民族中学不忘历史使命,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发展 壮大。

其次,用人文精神传统熏陶教育感化激励师生。人文精 神传统往往与校风联系在一起。人文精神传统突出精神的感 召力、同化力。校风是经过积累、选择、凝练、发展而形成 的精神产品,是师生共认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想作风与 学风的集中体现,它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使人滋润心田、 净化思想和提高精神境界。良好校风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精神 的熏陶、继承和示范。除了外在环境的约束,没有比走进校 史,与本校的前辈、师长、校友进行心灵的对话更能打动内 心的了。[5] 例如,本校建校名人张炯。1939年,屯区中学 与省立第九师范分开后,迁往乾州小溪庵,由湖南第九区专员公署专员兼乾城县县长张炯担任迁校筹办主任。为方便筹 备管理,他搬进学校住宿,除想方设法筹款外,还动员师生 动手,艰苦建校。虽年近花甲,也打赤脚穿草鞋参加抬树、 挑土等劳动,甚至劳累而至吐血。他事事带头、以身作则的 品德深得师生钦佩。为让师生课余有憩息娱乐之地,修建了 “憩息亭”,存留至今。在治校方面也要求教师工作不能苟 且,学生要尊师重道,并作出表率。翌年,杨清漳校长根据 师生要求,为纪念张炯先生的建校精神,特建星舫亭、立“去 思碑”,后因张炯婉言谢绝而拆除。但他节衣缩食、生活简 朴、艰苦建校的美德仍广为流传。而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也 继承了这种精神: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因体育活动场不够, 全校师生员工一齐动手,披荆斩棘,挖坡填坑,用3天时间 就修出了宽阔的球场。[6] 参考文献:
[1][2]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苏玉海.谈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延边 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杨海文.另一种校史:文化校史[J].大学教育科学, 2007(4). [5]钱理群.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工 程[J].教育参考,2004(2). [6]熊中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志(1936—1989)[M].合肥:黄山书社,199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