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国际法教学提出新要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首次提出的一项宏伟的次 区域合作构想,力图打造中国通往中亚、西亚、欧洲的陆路运输大通道,创建新 型跨界经济合作区,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形成域内共同发展、共同繁 荣的大格局。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 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确定为我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 重要举措。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离不开法制的协调与保障,这对沿线区域的立 法、司法、执法和法律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丝绸之路经济带” 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我国与中亚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在中亚设立了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题,中亚国家派往我国 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也在逐年增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 理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愿增加面向成员国青年学生的政府奖学金 留学生名额,以增进相互间的人文交流。[1]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进一步实施和推进,中国与沿线区域其 他国家在交通运输、经贸、金融、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将全面展开,亟须更多能够 服务于各个合作领域的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人才的培养 不仅要求被培养对象具备扎实的专业法律基础知识,而且要了解沿线国家政治、 经济、文化,知悉和掌握沿线国家政策和法律,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如俄语或其他 沿线国家语言。新型法律人才培养对传统法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国际法学教育以培养涉外法务人员为目的,国际法是法学专业核心课 程体系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人才培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传统国际法教学 致力于培养学生国际法基础理论,熟悉WTO规则、主要国际条约和世界主要国 家相关法律,国际法的双语教学也大多局限于英语或欧洲国家语言。因此,传统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广而不精、泛而不专。随着我国涉外活动范围的扩大,除欧美 发达国家之外,也亟须一批能够奔走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如我国周边国家及第三 世界国家)之间长期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人才。因此,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 线某一特定国家的文化、知悉其国内立法、熟悉我国与该国共同缔结和参加的国 际条约以及掌握该国语言成为必要,而这恰恰是当前我国法学教育所缺失的部分。
二、新疆高校国际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疆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最前沿,拥有几十个陆路口岸,通 往中亚和西亚各国的铁路、公路、航空及管道基础设施完备,与中亚和西亚各国 的国际商贸关系紧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疆将 被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际能源资源大通道、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 欧亚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丝绸之 路经济带”实施进程中,随着中国与沿线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蓬勃开展,新疆需 要一大批能够服务于中国与沿线其他国家经济合作领域的优秀法律人才。此类法 律人才主要包括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从新疆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两类人才 都不可或缺。
从我国法律人才的分布结构来看,存在东西部法律人才配置比例严重 失衡的现象。多年来,法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地 区,而服务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法律人才本身比较匮乏。东部沿海地区法律人才 主要面向欧洲、北美、东南亚等经济活跃的地区,为之提供涉外法律服务,而能 够服务于中国与中亚或其他沿线区域法律市场的法律人才极为紧缺,因此,能够 回流到新疆的优秀法律人才少之又少。从国内举办的中亚研究机构来看,大多倾 向于中亚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法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加之语言方面的障碍,能够培养出的中亚法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现有 要求。在此前提下,新疆所需的特殊涉外法律人才只能依靠“自产自销”和“本土 化培养”。
新疆高校既担负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人才培养的重任,也将成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新疆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积 极推进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扩大法学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战略,针对紧缺专 业和重点学科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 储备。
教育部关于国际法教学确定了统一的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高校开始积极探索自身的专业特色,根据本地需求和教学条件,在专业课程教 学过程中增加某些特色内容和教学环节。新疆高校应立足本地区实际推进国际法 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人才为目标,在传统国际法课程 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任务,适时、恰当地融入 新的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添加和糅合新的教学内容,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综合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疆高校实现新型国际法教学目标的现实困难 目前,新疆高校国际法教学与全国其他高校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基本 遵循一种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与国际法相关的课程有三门:国际公法、国际经济 法和国际私法,三大国际法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基本上与其他地方高校一致。然而,存在的问题是新疆高校在国际法教学上特色 不明显、重点不突出,无法形成适合地域特色的教育品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总体规模和人数都在扩大,各地法 学院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 增强。新疆高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学科建设上都 面临着较大瓶颈,无法与其他地方高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品 牌,意味着将在竞争的大潮中被淹没、被隐藏,不能吸引外地生源和留住已培养 人才,这使得新疆高校法学学科发展难以获得进一步提升,只能勉强维持在现有 水平上。
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客观上要求法学院之间应当 避免“同质化”办学,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2]8唯有如此,新疆高校法学专业 建设才能在众多法学院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之道。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 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上,新疆高校国际法教学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国际法师资力量供给不足。就新疆高校师资组成来看,在学历上 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硕士居多,本科和博士偏少。以新疆师范大学法学院 为例,现有教师队伍共2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人、硕士14人、学士2人,其所占 比例分别为20%、70%和10%,在有限的师资队伍中从事国际法教学的教师仅3 人,其中2人硕士、博士就读专业并非国际法学。新疆其他高校情况也基本上如 此,有相当一部分法学教师因法学学科教育需要而临时转行从事国际法教学。而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国际法教师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真正从事国际法方面的研究 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法律教育和研究的背景。总体上,新疆高校从事国 际法教学的高端优秀法律人才呈现匮乏状态。(二)国际法教学脱离法律实践。新疆高校国际法教学存在严重脱离法 律实践的情况。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大多偏重于国内法教学,国际法教学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其次,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国家法律 职业人才为己任,而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人才,这使得法律职业专才供大于 求,而某些领域社会需求的应用法律人才却供不应求;再次,在教学内容上,国 际法教学基本上囿于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范围,而没有突出中亚、泛中亚特色;
最后,在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能够亲身接触的涉外案例非常少,对国际法理论知 识感觉陌生或兴趣不大。
(三)缺乏国际法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法的学习、研究和应用中,包 含了大量的俄文或其他语言形式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内法律,只有读懂其 原文,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因此,双语教学是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人才 的关键和重点。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扩大双语课程教 学的数量和质量,但这一点对于新疆高校而言无疑是困难的。由于师资力量的欠 缺,目前新疆高校基本上没有在本科阶段设置双语教学和专业外语课程,研究生 阶段虽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但仅限于法律英语。双语教学要求法科学生必须具 有相应的语言基础,但实际上新疆高校法科学生的外语水平不高,且大多选择英 语作为自己外语学习的主要对象,学习俄语或其他中亚国家语言的学生非常少。
因此,从国际法双语教学上来看,新疆高校在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人才方 面无疑面临着重大挑战。
四、新疆高校国际法教学改进之建议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法教学应当贴近社会发展和市场 经济的需要。新疆高校国际法教育应将“突出地方和区域特色”作为学科建设的重 点,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着力解决学科发展与专业教学如何服务 社会的问题。针对上述新疆高校国际法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 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增强国际法师资教学力量 新疆高校法学院凝练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学院具有学术和实践优势的 领域,必然要求有相当的师资配备以适应特色专业培养需求。在充实和提高国际 法师资队伍方面,一要“引进来”,即引进国内外熟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律的高 层次复合型人才;二要坚持“走出去”,即鼓励本地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尤其是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调研访学;三要注意筛选本地优秀法律人才,对 于具备一定语言背景、法律专业知识扎实的本地高校法科学生,应予以重点培养, 使其“用得上,留得住”。人才引进之后,应坚持教学科研相长的理念,鼓励和支 持法学教师开展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尤其是开展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 的研究。本着不断提高法律师资队伍能力水平的目的,新疆高校应与沿线国家教 育研究机构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相互聘请法律专家、学者到对方学校开展讲学活 动。
(二)创新国际法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交往日益广 泛和频繁。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其涉外法律事务和法律问题在现实生活 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新疆高校应立足本地区实际和发展需要,确立新的法学教 育观和法律人才培养理念,摆脱以往法学教育中“重国内法、轻国际法”的思维模 式,重视国际法教学在整个法学教育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 法教学过程中,除讲解国际法知识原理之外,应重点介绍我国与中亚国家及其他 国家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司法与仲裁裁决,引导学生关注中亚、“丝绸 之路经济带”等现象及相关法律问题。此外,应强化学生外语语言学习意识和增 强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修一门或多门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语言,并为其外语语言学习创设各方面条件。
(三)改革国际法课程体系 国际法教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除总论之外,各门国际法课 程体系之下又包含了许多分支学科的知识内容,如国际经济法的分支学科主要包 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以及国际争端解决等。新疆 高校可以在这些分支学科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方向性选修课,比如开设中亚法概 论、中亚海关法、哈萨克斯坦投资法等。通过细化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自己 感兴趣的领域深化法学专业知识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到这些课程的教材在 全国还处于非常匮乏状态以及学生获取相关资料的困难的现状,新疆高校有必要 加强特色课程的教材建设,组织或联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有针对性的法 律教材,设置专项资金购买、引进特色化图书资料,并设立专门性的图书阅览室 以供师生查询、阅读相关资料。
(四)创新国际法教学方法国际法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丰富庞杂的法律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 与手段难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在国际法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针对不同教学 内容,综合选择运用讲授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教学 法等。通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视频资料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主动 学习国际法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针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必要在现有课 程结构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例如组织学生到法院现场观摩庭审,或利用实习机 会收集整理真实的案例,或组建学习小组、社会调查小组、科研小组和写作小组, 就国际法教学内容有关的国际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司法机构或仲裁机构做出的裁 判和法律意见进行考察、讨论、质疑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就观察 和商讨的国际法问题进行论文写作,通过反复练习,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
作者:袁利华 来源: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4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