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德育 大学生德育是当代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德者,国之基 也;
德者,人之性也;
德者,智之帅也”,这三个论断充分 证明了德育是教育之根本。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德育和人文 素质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从优良的传统道德角度而言,最 为突出的是:强调整体精神,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 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践履(罗国杰语)等方面[1]。因此,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最好的平台和载体。
一、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人为中心,以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 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发展人性,完 善人格,思考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受教育者最终成 为有道德、有理性、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因此,人文素质 教育的基石是道德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完善人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如何“做人”。德育是指教育者 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以道德教育为主旨,以政治教育为根 本,涵盖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对受教育者施加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德育的主要目的是使 受教育者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合乎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 法律观点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核心是做人教育。
二、大学生德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依托文、史、哲、伦理等人文知 识,引领大学生步入人文殿堂,领会人文精神,以驱动学生 内心自发地追求道德进步,使德育成果内化,提高道德素养。
德育的很多精神和主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优秀的人文精神 的积淀。
(一)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的统一性 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都以学会“做人”为最终目标。这 两种教育虽被划分在不同的领域,但在实施教育时,很难将 两种教育完全分开,人文素质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包容性, 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人文素质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是将 优秀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应有素质[2]。1.内容上的 融合性我国德育的主阵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既是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 义创立之初吸收了许多优秀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文 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功 能上的互通性王夫之说:“德者,行焉而有得于心之谓也”。
德存在于心,有得于心,德育要触及人最深处的、最原始的 意识,让人产生极为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内心向往,真正从他 律走向自律。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的启迪、意识的塑 造、人格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合理的德育是要让受 教育者有高尚的思想、崇高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文明的行 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完善人格,而一个完整的人格 必须要有崇高的人文精神。理解人文精神强调主观感觉,有 时还有内隐性和美学性。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德育一样 需要靠心理的体验、领悟和熏陶,这是情感的相互融合和迁 移。
(二)人文素质教育 为德育提供了文化源泉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要依托文、 史、哲、伦理等人文知识。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自我思想 的探索史。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利文斯通将人文知识归纳为三 个特点:第一,揭示了什么是人,是对人的精神和本质进行 的思考;
第二,培养思维敏捷的头脑,告诉人如何去批判;
第 三,让人懂得欣赏,开阔人的眼界。人文知识的许多成果,比 如博爱精神、集体思想、道德品行及人伦纲常都是学校德育 可以利用的经典内容。
三、大学生德育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德育应从大学生的知、情、意的心理结构出发,以求真、 向善、尚美相统一的人文精神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的信仰维 度和真善美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是人类所有文化创造和发 现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对每个人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 命运的关切。真善美是人文精神永远的核心。由于人类是认 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因此,德育至关重要。德育可以保证 人类将世界改造成更有利于人类生活,更能满足人类需要, 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求真 求真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旨。布鲁•贝克的著作《高等 教育哲学》中的第一章“高深学问”里指出:“每一个较大 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什么类型的,都需 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 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3]。简言之,凡是需要用人的智慧 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关注或阐述的地方,就会有大学。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样的训练,那些可以胜任这些训练的人 也必然会发现这样的训练,否则,人类社会将不会取得新的 发明、新的发现和更加可靠的经验。这种传承和探索知识的 动力就是大学求真精神。
(二)向善 向善是最直接的德性教育。台湾著名的教授金耀基先生 在其所著的《大学之理念》中指出:“中国向来把‘尊德性’ 与‘道问学’并提。钱宾四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学问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系统为‘人统’,系统的核心是人,‘学者 所以学做人也。’一切的学问,都是围绕着学习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个有价值、有理想的人展开的。第二系统为‘事统’, 是以事业为中心开展的系统,即所谓的‘学以致用’。第三 系统为‘学统’,是以学问本身为中心开展的系统,近代国 人常说的‘为学问而学问’属此系统。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 人各种品性当中,德行是最不能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如 果没有德行,人今后来世都得不到幸福,要把子弟的幸福奠 基在德性与良好的教育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保险的办法。
由此看来,中国和西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都充分体 现了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德育。如果说求真讲求的是知识 与道德的结合,那么向善则是最直接、最彻底的道德教育。
(三)尚美 求真与向善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认知与意志 层次的需要,而尚美则是来满足人的心理结构中情感层次的 需要。人类文明的产生与累积主要源自情感的凝聚与积淀, 情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丰富、和谐和美好的情感 是孕育创新思维和灵感的温床,也是产生良好道德行为和高 尚思想情操的沃土。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超然性、和谐 性和创造性有着独特的作用。1.超然性超然性是指不涉及个 人的利害关系,是没有作用的。只有没有作用的兴趣才是一 个人真正的兴趣所在,其程度远比有作用的兴趣更加浓厚与 自然。这种超然的兴趣要求教育与受教育两者要跳出功利是非之外来进行教育,这样比急功近利模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 多。2.和谐性审美过程中,在审美对象的作用下,使主体产 生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的活动,使情感得以愉悦, 而这种愉悦与生理和欲望得到满足产生的快感有所不同,是 摆脱了实用、功利及任何利害关系的束缚,进入对对象无欲 无求的快感之中。人只要进入这样的审美领域,人性中的丑 陋和阴暗便会悄然退去,所有的情感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 华,道德情操会变得更加高尚。以审美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 系和社会关系,便可以人际和谐,社会安定。审美的人生是 自由、和谐的人生。3.创造性在整个审美心理结构中,创造 是最重要的层次[4]。美育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自身 需要具有美的精神和形式。这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要求:第一, 教育的内容要传达人类智慧和历史之精华;
其次,教育的方 法要由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来定;
最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具有美的、智慧的心灵和自由个性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征,张钧澄.德育改革应强化人文素质教育[J].宁 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 [2]姚国华.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大学教育[C]//中国 人文启示录编委会.中国人文启示录(第一卷).武汉:华中理 工大学出版社,1996:397. [3][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4]庄志民.审美心理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3:24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