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界历史;
全球生态环境;
复杂化;
扩展;
人类一体化 整部人类历史是人类解决“生存”与“发展”两大 主题的历史,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 变生存环境的活动及其后果。某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首先 决定于特定人群在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反应活动。[1](第 39页)战后兴起的全球生态与环境议题(以下简称“议题”), 其本质即人类对自身与外界自然关系的重新发现。这一问题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其本质、地位和意义需要从人类历 史中的整体世界史观去理解。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演变的特 殊阶段。世界历史由横向发展、纵向发展两个维度的运动构 成。本文将人类活动的“扩展”与“复杂化”视为这两个运 动的本质。而全球生态与环境因素在这两个运动维度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上都有存在。本文通过以下分析试图揭示整体史观对议题的理解。
一、从扩展与复杂化的普遍性理解这一议题 人类从来都是分为不同的种族、民族、各种群体。在过 去,他们独立、分散地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创造了有各 自特色的文明。就此而言,人类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并不 存在一部统一的世界历史。当代历史研究中的所谓细化或碎 化现象,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多样、 多面的历史事实。然而, 作为一个类的存在, 人总有它的共 性。它是人们从纷繁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具有本质意义的属性——这样根据人类的共性而构建的历 史知识体系即世界历史的主观方面 [2](第32页)。从这一 主观方面出发,人类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可以由在横向空 间和逻辑上的扩展,加上在人类活动、组织方式上的技艺复 杂化来完整标识,此即人类历史在扩展与复杂化维度上的普 遍性。在整体的世界历史中,横向与纵向发展运动获得了相 应的特殊性,而“议题”集中反映了这种特殊性 人类整体世界史的运动包括两个方向上的变量:从人类 物质生产方式、基于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效率与 复杂程度;
以及人作为“类”自身对外部自然、物质世界的 时空进行“人化”、“殖民化”,这两个维度上人类历史的 方向性。前者可以称其为世界历史运动的“复杂化”维度;
后者则是一种“扩展”维度。两者是辩证统一。在运用世界整体历史的观点解释当今的气候问题时,着 重强调了两者的统一关系,即人类的进步就等于人类的扩 展;
相反亦然。纵向的发展与横向的发展在彼此之中获得自 己的合法性。人类一方面不断人化外部世界,一方面在这一 过程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复杂,如社会组织、物质生产的技 术化。扩展即进步。人们习惯于把地理大发现以来,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在全球的扩展看作“扩展”的典型代表;
把工业 化大机器生产、信息技术和现代政治、经济体制,看作是“复 杂化”经典表现。这是对“复杂化”和“扩展”两个概念的 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理解有失偏颇, 从而人们过多强调其灾难性质和负面意义;
但从人类历史进 步是两个方向上的运动结果这一观点看,作为难题的“议题”, 只是更加中性的人类扩展和复杂化运动的一个方面。各国政 府间和世界舞台上对此议题的关注仅仅表明,人类在重新发 觉这一全面的历史普遍性。
本文所定义的“扩展”,首先和根本上是人类将外部世 界纳入意义当中的过程。在现代历史以前,在有限的地理区 域内活动的各民族、各个人类共同体作为被限制住的人类, 把他们所认识的世界描绘成封闭和拥有神秘边界的图景。这 种“限制”就是人类历史在“扩展”维度的反面表达。当代, 以科技发达为代表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殖民化”大大扩展了。
近代自然科学的高速成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在质与量 上都加深、增多;
以自然科学为认识基础的人类技术实践,能够人化矿石能量、化学元素、森林、河流、海洋、光、核 子能。这种对自然界的“纳入”恒古既有,也一直变化。另 一方面,“复杂化”又是对这种“纳入”的绝佳描述:人类 技术、组织本身之所以更加复杂、更加高效。
在近代的世界整体历史形成以前,各个地域上点状分散 的人类活动,也在这种“扩散等于复杂化”的逻辑内部,处 理自身与自然环境的边界,不断地碰到人化自然的极限,然 后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实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议题”需 要在这种人类历史的二维统一性中得到理解。更进一步说, 它是这种统一性发展的特殊阶段、全球阶段,即世界历史阶 段的突出体现。
二、从扩展与复杂化的特殊性“世界历史阶段”理解“议 题”及其意义 自从15、16世纪以来的世界整体历史,是人类两个普遍 运动维度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两个维度均达到前所 未有的程度;
前者以大工业生产和科技革命为基础和标志, 后者则明显地表现为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包括民族国家体系 的扩散、西方文明的世界统治。当代的全球生态与环境议题 之所以兴起,是某种开端的象征——只有在世界历史进入到 当代整体发展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环境问题才会变为全球性 的。仅仅是因为世界市场、全球交往第一次将各大洲人类事 务空前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一直伴随人类历史运动的自然环 境因素才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和概念形态。正是在这一特殊性的意义上,“议题”达到了它被人们认知的全球化 程度。以煤炭、石油能源为基础的全球工业时代,资本主义 的世界市场把空前高效的物质生产方式,与新世界的发现和 世界体系的西方式复制,结合起来。人类对外部的排放、索 取和糟糕的治理达到空前的程度: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 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一直在陡升,1970年到2004年内增加 了70%。地球的平均气温在过去一万年内令人吃惊地只有上 下1°C,但近代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威胁着这种有利条件。
这一悖论的问题在于,250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产生大量温 室气体增厚了大气覆温性。过去三百年,人类活动的净增长 量成为影响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最主要因素①。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完善的世界近代史课程要研究那 些曾对整个世界发生影响的力量或运动。因此,问题并不在 于要和盘托出更大量的史实,而在于要保持一种不同的视角 ——一种全球的而不是地区的或民族的视角[3](序言第5 页)。本文强调在这种全球性的视角中要关注自然界的这一 矛盾方面;
将全球生态环境议题放在世界历史的特殊性和人 类历史的普遍性中,赋予这一议题作为这个时代基本矛盾和 决定这个时代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
对“议题”这一历史因素的深入认识,需用上述新观点 发掘大量史料。检查在整体世界历史之前,分散的各形态人 类社会,如何处理社会组织整体与地理自然禀赋和外界自然 嬗变之间的关系。比如, 11世纪在英国开始的垦荒运动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破坏,不仅直接导致英国频繁的灾荒, 也加速了鼠疫在英国的大面积流行。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又反作用于社会自组织及其决策,人类通过反思获得启迪与 出路——人口大量死亡使得工厂和土地的劳动力缺乏,工厂 主与劳工、庄园领主与农奴从而激化了矛盾。爱德华三世 1349年颁布《劳工法案》加速了随后的农民起义,是封建农 奴制趋向瓦解的一个小注解;
鼠疫后的人口迁移导致新工艺、 新技术、新发明出现,城市的衰败与兴起在地域间变换,这 导致14世纪英国城市结构的重大变化[4](第132-134页)。
之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是否 建立在这种历史背景链条基础上?欧洲黑死病对整个近代 文明的影响,是否加速了向外寻求生存空间、地理大发现的 步伐? 伊恩·莫里斯仅仅告诫人们,东西方的划分将会失去意 义,而对当今面临众多全球问题的人类文明如何能通过“后 发优势”改变地理的意义,从而建立人类文明的新核心,只 能闪烁其辞。[5](第409-433页)鉴于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类 文明、科技的进步与发明,都或多或少依赖于那个文明所面 对的环境危机,以及那个文明应对这种危机的方式,今后世 界历史的发展一定是依赖于国际法和世界政治代表的全球 合作机制,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微观的个人生活、 企业生产到宏观的能源供应、文化信息传播等各个层面,做 出恰当的反应。因此,在世界整体历史的时期,该议题是世界历史基本矛盾的首要面。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则成为世界 历史基本矛盾的第二方面。南南矛盾、南北矛盾等全球人类 社会内部矛盾在“议题”有所表现。不管是京都议定书的执 行,还是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还是各种国际环境公约以 及国际合作机制,其矛盾都变成了不同人类集团的政治经济 博弈②。这是对第一矛盾的倒置。
究其原因在于一个疑难——民族国家为硬核的地域化 和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根本动力的全球化,相伴而生,其 根本分歧则被忽视。麦克尼尔认为,如何调和世界整体性发 展的必然性与本土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成为当今世界最紧 迫的问题[6](第45页)。独立自主的国家政策这一民族国 家因素遮蔽整体世界历史的根本要求。要使得人类在世界历 史的时代正确看待并处理议题所代表的基本矛盾,除了需要 了解前文对“议题”的分析外,当代人类一体化的特征,作 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是必要的实践道路和解决方法。
从现代人种在亚洲西南部的侧翼丘陵发展采集的部落, 到美索不达米亚河谷、埃及河谷的农业村落取而代之,再到 以城市为核心的东西方帝国、以无疆界市场为核心的现代世 界体系,人类组织单位在空间范围、和操作模式上经历着正 弦函数式的形态波动③。在当今多元化的人类组织形式的间 隙,存在着无穷多种组合方式,各自占据或长或短的历史时 期。这激发我们对未来,基于民族国家建构起来的世界体系 的政治组织形态反思。最近一次人类组织形式的根本转变发生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民族国家和世界体系两者辩证统一地 发展了起来。冷战结束后,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但 是混乱的不定形期。在这个不定形的当代,了解全球环境议 题在这个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是思考全球化进程中人类下一 步集团化的重要前提。严格地来看,全球环境议题对于人类 合作从而一体化是完全正面的影响;
妨碍这一进程的只能是 对全球生态环境难题的不深认识和误解。
注 释:
① 参见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 评估报告 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limatechange/pa ges/gateway/the-science/causes-of-climate-change ② 参见:严双伍,高小升:《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 的基础四国》,载《社会科学》2011 年第2 期,第4-13页;
《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利益诉求》,载《国外理 论动态》2011年第4期,第42-45页;
③ 利用几何或函数图形来帮助理解人类组织形态的历 史规律特征,在世界历史时期图像的中轴应该是民族国家这 一实体单位。在中轴上面,是超国家概念的各种组织实体, 比如联盟、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政府;
在中轴下面则是各 种次国家概念的团体,包括部族、种族、家族、NGO、社区、 个人、企业。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事务和世界历史在上述碎片 化的行为体的互动中造就,类似于弦函数的运动方式是其中的规律。
[参 考 文 献] [1] 陈志强:《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 拓宽解读人类历 史的视角》,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2] 俞金尧:《什么是“世界历史”及如何构建世界史 体系》,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 界》,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版。
[4] 李娜,解建红:《中世纪后期英国黑死病爆发原因 新议——环境史视野下的中世纪后期英国黑死病》,载《学 海》2008年第1期。
徐雨飞 男 1989.04湖北武汉人 职务:本科生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