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竞聘 >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什么是思维可视化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什么是思维可视化

来源:竞聘 时间:2019-10-23 07:51:47 点击: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是培养和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场所。现代课堂教学愈来愈强调提升和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 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核 心和关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很多课堂教学还是把关 注点放在知识层面而非思维层面,也正是由于焦点的错位才 导致了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灌输型” 教学仍充斥着课堂,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会而 不会学,接受而不思考,思维激情泯灭,思维能力得不到发 展。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 学生思维“可视化”,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一大探究课题。

一、思维“可视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让思维内容、思维路径、思 维脉络、思维结果借助语言、图示和活动等载体,以视觉形 式表现出来,让原本无声无形的思维结构、思考线索、思维 方法、思维痕迹清晰可见。简单地讲,“思维可视化”就是 通过一些手段、途径将大脑中的思维元素、思维轨迹展示出 来、显现出来。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 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一的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 来作用则是听觉的10倍多。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 种感官并用,尤其是发挥视觉思维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 必要。近年来,视觉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学习中所 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可视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思 维可视化”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展现学生思维水平、 提高学生思维效率的高效课堂教学手段和途径。在思维可视 化过程中,思维是核心,可视化是呈现手段。可视化的思维 更易被理解,被接受,被评价,更有助于人的能力迁移、综 合素质提升,它能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使零散知识系 统化,思考轨迹程序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隐性思维显性化, 解题规律模型化,从而大大提升教和学的效能。思维可视化 既有利于巩固、创新知识,又有利于启迪、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可视化”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摈弃机械、静 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要打破思维局限, 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要启发学生思维 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的思维“火起来”,重视学生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 求知,学会探究,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传统教学方式抑制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之透析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偏重于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思维力的培养被忽视,教学方 式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以达到掌握知识为目的,只要 学生把教师灌输的东西学会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 质是一种表层化、功利化、低效率的教学。“学会”不等于 “会学”,而“会学”才能更好地“学会”。不会思考、没 有充分思考的“学会” 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获得的是一种 暂时的满足,而基于“会思考”的“学会”才是真正有用的、 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长期以来,“师本位”的课堂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 是气喘吁吁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节奏苦苦挣扎,学生思维的时 间有限,空间狭窄,思维痕迹浅薄,思维过程不连贯,思维 结果固化,学生的思维根本不能向纵深延伸,其实质是一种 假思维,学生始终处于被支配、被思维的地位,只有被动接 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不能充分地参与思维过程 的管理,导致了学生思维主体性地位的缺失。在传统的“师 本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确“思进去”了,而学生却没有 “思进去”“钻进去”,更不能“思出来”“探出来”,学 生的思维火花不能得以喷发,思维过程不能得以展现,思想 缰绳不能得以放开,思维兴趣被湮灭,思维创造被禁锢,思 维灵性被丧失,沦为记忆的木偶、知识的奴隶,严重禁锢了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改难、减负难、学生厌学的真正症结并不在于考试, 而在于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知识灌输型”课堂教学方 式。素质教育不是要抛弃分数,而是要“会思维”状态下的 “绿色分数”。评价离不开考试,注重分数无可厚非,关键 要看分数是怎么来的,如果分数是会思考、会学习、乐学习 而来,应为之欣慰;
如果是死学习、苦学习而来,即让人心 酸和汗颜。考试是必需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适应考试制度, 知识灌输型教学是导致学生大脑产生厌倦感的根源之一,也 是造成思维僵化的罪魁祸首。如何改革知识的呈现方式,使 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知识,获得有价值的分数是我 们必须下功夫研究和实践的现实课题。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学生思维为 前提的,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就不能真正参与到新的学习方 式中来,学习就不会有高效率。而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则 不主动、缺合作、无探究,何谈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思维 能力?即便在当下课改的课堂上,也有自主、合作、探究现 象呈现,但大多则是“伪自主”“伪合作”“伪探究”,因 为很多“自主”“讨论”“质疑”“探究”大都停留在知识 表层、问题表面,停留在“感知记忆”层面,很少提出和探 究深层、本质、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从 他人那里直接拿来的,而非通过思维加工后的系统构建,缺 乏“思维含量”,教师与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发生,学 生掌握的知识是僵化的、静态的、有限的。让学生喜欢学习、善于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批判思维能力,知道如何提问、怎样思考,才能学会做 其他事情。

三、让学生思维“可视化”之意义 叶圣陶说:“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学 会学习,学会思考至关重要。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靶心”, 课堂是学生思维能力拔节的地方,教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的体操,我们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触摸的平台、思想碰撞 的游乐场,让教学成为学生思维交流的舞台、思维可见的集 散地,这样的课堂才让学生流连忘返。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就必须把教学的焦点调到思维训练上来,这是课堂教学持续 具有生命力之所在,是教学高效、实用而精彩的睿智选择, 也是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经过思维加工, 达到真正理解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有价值的。反之,如果学 习只停留在感知记忆阶段,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必然是 零散的、无生命力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使教学超越记忆层,聚焦思维层,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 为核心任务。思进去了,就不会感到学习的痛苦、烦躁;
思 不进去,上课就如坐针毡,苦闷难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 让学生的思维可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脉络,并循着 学生的思维轨迹展开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正 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准确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可见,才能变“知识 灌输型”教学为“思维发展型”教学,学生也才能学进去, 展出来。让学生思维可视化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 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和品质具有 长远意义。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为学生“思维发展”创设 良好环境和支撑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可见能让学生说出自 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出自己的 评判,使师生共同感受和分享思维的愉悦,实现教育教学的 本质回归,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在今后的国际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思维是 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其他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学生的经验生成是在 思维层面进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 让学生的过程性思维可见,从而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 验”。没有思维氛围的课堂是僵死的课堂,没有思维含量的 知识是僵化的知识,没有思维品质的学生是僵化的学生,学 会思维是一个人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思考 比他们学会了多少知识更重要,更有意义,让学生思维可见 具有方法论意义。没有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窄化了学生独立思 维的空间,泯灭了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精神。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才会有批判性认识,才会有高端性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可见,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着眼学生未来的教育观。

四、学生思维“可视化”实施之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在当前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目的应 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培养 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思维可见。

1.“以学定教”设计教学,让思维可见 “思维可视化”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师 生的思维、知识结构用可视化的图例或活动显现出来,以便 在教学中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备课时,教师 要“以学定教”,在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 巧做文章。预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思维成为教学的 纽带。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个性差异,认 真思考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思 维程序以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思维流程,为真正使学生 的思维“被激活”打好基础。要对自主学习目标、内容、程 序、方法及评价提出明确的思考指导意见。同时,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深度加工、整合教材,绘制出知识 系统结构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以“学生主体”实施教学环节,让思维可见 学生是学习、思维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努力创设学生 思维的环境,搭建思维的舞台,让学生动起来、思起来、问 起来、讲起来。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 地,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预设好的教案框架里面, 而要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构建、发展思维能力的 状态中。诸如,在教学的“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体现 学生思维的主体性,都可以让学生思维可见。“自主先学” 即“前置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 应要求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进入 课堂讨论,达到有针对性学习的目的。“小组讨论”是贯穿 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重要环 节。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通过交流、辩论、争论, 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展现出来。“交流展示”是固化 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最显著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应让学生报告学习成果,深化和巩固思维成 果。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讲出来、画 出来、表演出来,也可借助黑板、投影等展示出来,以显现学生的思维成果。“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环节,是学生 思维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共性的问题、 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通过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组际竞赛 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检测反馈”是评价、反馈、矫正的环节,是学生思维结果 可视化的检验步骤。一般是借助测试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 进展和思维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意见,指导学生检 验思维短板,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小结反思”是建立 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反思存在问题的环节。教师可引 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思维习惯养成的自觉性。

3. 以“问题意识”串联教学环节,让思维可见 探究发端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 探究学习的先导,是思维的载体,是链接教学各环节的纽带, 也是思维发展的推动力。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 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可见呢?这就要求教师科学设计有 价值、有梯度的问题,浅显随意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思维兴 趣,但问题过于深奥、超出学生能力又会使学生一筹莫展, 思维受挫,导致课堂教学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难 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宽度和深度。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须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适切的问题,问题要 具有目标性、关联性、开放性、可探究性,要能引发学生的持续思考。教师应下功夫研究教材,使教材问题化,引导学 生带着问题去活动。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引用情景和案例,巧 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 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 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营造良好的思 维氛围,引导他们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进行思考,投入新知 学习,以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要相信学生都有自己的智慧 和长处,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空间,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 思考表现、创造以及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显能时空, 让他们能把所学、所思“讲出来”,讲给师生们听,讲给那 些没学会的同学听,这对学生来说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4. 以“教学五步”组织教学流程,让思维可见 “教学五步”即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 一步,这是对教师行为的要求。“让一步”是指在指导学习 学习时,不要代替学生思考,不要“嚼烂再喂”,要“让一 步”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展现。“慢一步”是指在解决学生预习中 的问题、学习中的困惑时,不要忙于下结论和给出答案,要 “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 “话题”,让学生的思维自我闪现。“退一步”是指在交流 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秀”,要“退一步”, 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涌现。“停一步”是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要“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 的学生课桌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给予善意的提醒或投去 启示性的目光,让他们再想一想,再试一试,让学生的思维 在教师的启发下得以显示;
“缓一步”是指在教学任务即将 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想一 想、悟一悟的时间,等一等思维缓慢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 能通过努力自己“悟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映现出来。“五 步”使教师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驻足在学生中, 观察学生的思维踪迹,矫正学生的思维偏向,使课堂成为学 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 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升华觉悟,感受 成功的愉悦,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与吸引力。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