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村中学 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课 和谐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的推进,我们的课堂开始活泼了, 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花俏了,学习氛围也 自由热闹了,可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 没有,课堂教学的效度值得我们深思。为此,创设适合学生 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及学生特点 提出问题的最佳策略。传统的教学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课堂 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题目,偏重分数,“不和谐”充斥 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合理,关系欠和 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虽然“不和谐”能促进 我们的思考,但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毕竟“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 不存在的,其实和谐、有效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追 求,即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践预期的学习效果,较大 程度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如 何结合本校、本班实际情况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本人有 以下几点体会。
一、 现状分析 1、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其中市区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 的三分之一左右,因为他们在初中比较完整地学习了信息技 术这门功课所以他们基础比较好、操作能力较强。而其余的 学生都来自农村中学,他们的信息技术课开设的不完整甚至 根本就没有学习或者见过计算机,因此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层次差异明显。
2、现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大多每周1~2 节,间隔时间长,课下不能及时练习,对知识遗忘快。
二、 和谐高效的内涵 从新课程理念的层面来看:“和谐高效”课堂的内涵是 十分丰富的:第一个层面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和谐,过程与方 法的和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以及课堂内容“三维” 目标之间的和谐。第二个层面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教 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和谐,教学进度与教学难度的和谐,以 及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和谐等等。第三个层面包括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身心的和谐,课堂教学氛 围的和谐等等。在价值追求上,和谐高效课堂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高效、和谐的发展;
丰 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落实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一)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相结合、提高理论水平。
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 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互相讨论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 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记忆或记录相关理论知识点。
在学生讨论这个环节上,要充分发挥那些市区初级中学毕业 生的特长:知识面宽、语言表达流畅等特点来帮助那些农村 初中中学毕业的学生扩大知识面,并复述出从同学那里学来 的知识。“先学后教”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 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 后教是会的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
(二)实践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提高操作水平。
1、师与生的和谐 生与生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 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 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师生关系 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 气氛。
(1)、教师要放下“师架子”,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了解 学习的方法、兴趣和困难,特别对于一些胆小,不善于口头 表达及不喜欢操作动手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与交流,可以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2)、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 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向学生传递对学生 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如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心的 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让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是良师益友,从而因为喜 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自己的课。
(3)、教师要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法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 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2、教与学的和谐 (1)、注重情景创设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 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具体操作成果,以引起学生较 强的求知欲和好奇体验。教师可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 以语言描述情境等。例如上课伊始向学生演示各种知识小报、 动画效果、网页实例等,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 解信息技术的内涵。
(2)、注重实验演示和实际操作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课需要学生 进行实际操作来达到学习、巩固和运用的目的。因此讲授时 教师应尽可能利用教师机的演示功能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 是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 时,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防止学生练习的盲目性。
(3)、给予“任务驱动” 学生的各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 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
这种成功体验来自于“学习任务本身”,也说明了“学习任 务本身,是一种最稳定最重要的内驱力。”而“任务驱动”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通过主动参与还给学生学习 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 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在此时的教学活动中 应当做到:允许学生从事实验、探究,对学生在创新设计过 程中的偶然失误持宽容态度;
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和偏颇 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和辩论,并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 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中出示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是激发学生自主学 习动机和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先捍:《素质教育导论》,南方出版社 2、吴建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中小学教育,2001.7 3、刘可钦:《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主体发展教学 系统》,中小学教育,2001.7 4、沈明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上海教育,2001.5 5、《现代教育技术》,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编著,苏 州大学出版社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