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50人,占9.09%;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的学生388人,占70.55%;
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112人,占 20.36%。
2求职准备方面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 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 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就 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2.1大部分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1),有10.24%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73.3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相对而言,独 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的比例要多5%。家 庭经济状况的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因素,学生对就业 形势的了解情况,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线性分 布,分别以8%的等差数列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规律,在就业 指导工作中,应更多的重视对非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差 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2大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2),有13.98%的学生做过“很 认真的规划”,有67.44%的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规划”, 仅有2.71%的学生表示“没做过,无所谓”。相对而言,来 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知怎 么规划”的情况要多6%,生源地差异比较明显。独生子女比 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要多6%,选 择“不知怎样规划”的要少4%,非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 工作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做职业 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很认真 的规划”的比例达到1/3以上,是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 条件差的学生的3倍。
2.3半数以上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3),有12.45%的学生表示“非 常清楚”,有47.87%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超过半数的 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 要高,大城市生源学生了解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较弱。家 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因素,家 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 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低17%,比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低27%, 呈明显的差异,经济状况导致的主观差异性值得重视。
2.4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4),有24.36%的学生对就业前 景表示“乐观”,有51.38%表示“一般”,大部分同学对就 业前景充满期望。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上,学科、性别等差 异性比较明显。相对而言,文史学科类学生选择“不乐观” 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学科类学生6%。各年级的学生中,应届毕 业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均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从侧 面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才会对就业前景有 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博士生选择“不乐观”的比 例最高,硕士研究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低,既反映出 博士生就业姿态高的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反差,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高的特点。
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 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低于男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 选择“不乐观”的比例高于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7%, 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生源学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不 高的心理。在选择“不乐观”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家 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需要就业部门加以重视。
3就业认识方面 问卷以“就业影响因素”、“自身具备的能力”、“就 业制约因素”和“就业中突出自己”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 生开展了就业认识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对综合 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 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 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 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 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些反映了广大大学生具有正确 的就业认识观念和舆论氛围。
3.1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5),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 重要因素”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专业行情”和“学 校知名度”。相对而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 对“专业行情”比文史类学生更为看重。由于不同学历层次 学生对自身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的期望不同,存在着对 “学校知名度”看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学历层次越高的 学生,越看重“学校知名度”,博士生最看重“学校知名度”。
同时,硕士生对“专业行情”更为看重,这与硕士生就业面 相对较宽、就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学历特点有关。统计数据显 示(表6),“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很多,排在前3位的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 比例分别是28.13%、21.71%和20.50%。相对而言,由于不同 学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理工科学生对“综 合能力”的认可度高,文史类学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 度高。博士生普遍社会阅历较深,实践经验丰富,选择“实 践经验”的比例远远低于总体水平,对于“社会关系”的认 可度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对于“综合 能力”的认可度,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 学生低9%以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存在比较独特 的就业心理,值得深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表7),“影 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最集中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 认可比例是37.23%,突出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学 生就业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就业工作的中国特色。其次是“学 校老师”和“学长或校友”,比例分别是18.84%和16.36%, 对于“同学”、“不认识的成功人士”等人群的影响持认可 意见的比例很小。相对而言,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 科研,与学校老师互相了解更多,老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更 大,博士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平均水平高得多。女 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缘故,独生子女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缘 故,都表现了对家庭更大的依赖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 的认可度高。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就业中家庭依赖性的一 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家庭依赖性越大,对“父 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越高,反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就业帮助认可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3.2学生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8),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适 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 “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 备“实践能力”。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锻炼 的能力所持的态度、树立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学 生对自己参加就业竞争时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评价和自信。相 对而言,博士生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团队协作能力”和“适 应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博士生年龄较大、性格可塑 性较小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来自农 村的学生依赖性少、独立性强,这两类学生的“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均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
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家庭经济状况 越差,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越强,这与社会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点一致。统计 数据显示(表9),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 近1/3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1/4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与历史形成的立足现有岗位稳妥就业的观念有关,也和我 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追求内敛、不张扬、不突破的观念有关。
3.3学生对制约就业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0),1/3以上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欠缺“实践经验”,这与用人单位强调“人才的直接可用性” 的短视行为有关;
1/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社会关系”,这 与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同时,少数同学认为“综合能 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学习成绩”、“所学专业”、 “人文素质”、“外表及形象”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条件。相 对而言,博士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关系”的比例更高,这 与博士生与社会接触更多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关系 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社会关系少,但期望的较多的社会关 系帮助,这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相反原因,在“社会关 系”的认可度上达到了观点上的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对 学生认可“社会关系”的欠缺性起了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 况越差,学生越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的帮助。统计数 据显示(表11),近1/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具性知识”, 特别体现在博士生认为缺乏“工具性知识”和“科学基础知 识”的比例较高,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较低。
3.4学生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 “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来突出自己,40% 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突出特长,表示胜任招聘岗位要求”、 “事先了解单位,表示有兴趣和准备”和“通过沟通让招聘 者记住”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这种强调内在因素的就业观念, 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唯包装论”的片面观点,对学生树立正 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非常有好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认为“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和“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 荐”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反之,选择“突出学习能力和综 合素质,表现优秀”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总体分析,我们 得出以下观点:(1)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心理准备比较充 分。大部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了解,做过一定程度的 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多数学生了解就业流 程和相关制度。(2)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条件认识比较客 观全面。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 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 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 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 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方法有比较科学的认识。(3) 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求职准备和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 差异性。大城市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差的学生群体在求职准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文史学科类学 生、女学生在就业前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这些问题需 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找出规律,在工 作中特别关注,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