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我国基础教育的学制_基础教育学制变革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的学制_基础教育学制变革分析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1-16 08:12:22 点击:

基础教育学制变革分析

基础教育学制变革分析 摘要学制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进行了一系 列的变革,有经验也有教训。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基 础教育阶段的学制改革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为今后学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基础教育;
学制改革;
历史进程;
教育经验 一、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 1.建国初学制的奠基1951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 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学制进行了基本规定:将幼儿教育列 入学制范畴,小学阶段实行五年一贯制,中等学校阶段包括 普通中学(初中3年、高中3年)、工农速成学校(3年到4年)、 业余中学(3年到4年)和中等专业学校(2年到4年)。由于 1951年学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1953年颁布 《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明确表示小学停止推 行五年一贯制。2.全面建设时期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 的指示》,随即便开展了大规模的缩短学制的实验。这些实 验主要包括:小学、中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实行四年制、 三二制、二二制等。1960年又提出了四项学制改革原则,在 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大规模的实验[1]。由于学制改革 前期试验规模过大且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直到1964年,在 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慢慢形成了两种教育制度、三类(全日 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主要学校,多种形式办学的学制系统。3.“文化大革命”时期1971年,中央颁布《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记要》,明确提出要缩短学制。到了1973年,14个 地区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7个地区实行中小学十年一贯 制,9个地区的农村学校实行九年制,而城市学校则实行十 年一贯制。4.改革开放以来稳定但缺乏创新的学制制度在 1980年发布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 提出,小学的学制可以采取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方式进行, 六年制先在城市中的小学进行推广。1981年教育部下发《关 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通知》,要求基础教育全部 推行“六三三”学制。从此,“六三三”学制一直延续到今 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 对“六三三”学制也存在诸多不满,要求进行学制改革的呼 声越来越高。

二、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三、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教训 1.改革手段和改革目的不协调在实际的学制改革中,由 于种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改革手段和改革目的失调, 造成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混乱局面。譬如,在建国初期, 为了尽快恢复建设,国家建立新的学制体系,培养人才,来 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
全面建设时期,学制改革大起大落。

这些改革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只重视社会发展需要,而不从 教育的本质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使学制改革 的目的和手段难以协调,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混乱和教育质量的滞后。2.学制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矛盾[3]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知识的萌芽期,且身体和精力的 发展都是蓬勃向上的,合理地设定孩子的入学年龄和各个阶 段的教育进程,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鉴于此,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制,就需要充分挖掘孩 子的潜力,努力实现他们的天赋,促进其德智体美全方面的 健康发展。然而,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历程,不难 发现盲目缩短学制、频繁变换学制等情况,这就造成了学制 改革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成 长。3.学制改革和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相脱节回顾建国以来我 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发现,我国的学制改革大多只关注外部环 境的影响,很少去探究学制改革与教育教学内部改革的区别 和联系。以建国初期的学制改革为例,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教学整齐划一,课程过多,造成学生 负担过重,劳技课程增多,又影响整体教学。改革开放后, 对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进行综合整顿,忽视地区差异和发 展现状,造成学生负担程度不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 高和自身的健康发展。4.过多的行政干预减弱了民主性与科 学性学制改革是由中央的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和领导的,在改 革的过程中也时时刻刻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体 现了很强的行政性。譬如,大跃进时期,主管部门一声令下, 全国各地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缩短学制改革试验。这些学制 改革实验只遵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领导,不去探究学制改革自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无视其民主性,造成 了学制改革的动荡和不稳定,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教育质 量也难以保证。

四、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展望 1.学制改革要实现改革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人类的社 会活动中,有三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手段和结果。

目的是先导,手段是媒介,结果则是对目的的呈现。其中, 手段是实现目的的现实条件,没有合适的条件,再美好的愿 望和目的也难以达成。所以,在基础教育的学制改革中,我 们一定要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确定目的 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什么要进行学制改革?只有明确了改 革的目的,才能为了实现目的而采取各种各样合适的手段。

既然要改革,肯定就意味着当前的学制存在问题,需要完善 [4]。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更深层次来说,就是为了充 分挖掘我国少年儿童的潜力,发挥其才能,促使他们成为德 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真 正让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2.学制改革要 实现学生潜能开发和健康发展的统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和 功能就是开发人身上存在的无穷潜力,然后把这些潜力转换 成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素养,从而运用 这些素养来为社会创造出价值。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领 域,在开发人的潜能方面应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最大潜能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最大潜能?这也是学制改革不能忽视的问题。此外,学制改革不 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还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 单单只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不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对于 人的培养来说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学生潜能的发挥不能 损害自身的健康发展,学制改革要实现学生潜能开发和健康 发展的统一。3.学制改革要与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相适应对 学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来讲,相互之间唯有适当的 联系和配合,学制改革的进程才可能会顺利进行。同时,学 制改革的顺利开展也会推动着教育领域各方面的改革进程。

回顾建国以来的学制改革历程,大多都是为了学制改革而改 革,针对学制改革而改革,只是单纯的去缩短基础教育的修 业年限,而不去考虑修业年限的缩短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和变动,是否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
只是针对某个阶 段的学制进行改革,而不去考虑上下阶段之间是否能够很好 地适应和衔接起来。这样的改革,其改革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因此,在进行学制改革时,必须关注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进 程,做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4.学制改革要在民主的 基础上进行集中我国的学制改革大多是在中央教育行政部 门的领导下发起和进行的,因此,我国的学制改革带有很大 的行政指令性质。当国家过度干预学制改革的时候,其往往 注重的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忽略了学制改革自身的 教育特性和发展规律。譬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改革, 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学制改革归根究底属于教育领域的改革,关注的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问题,除了人才培养 的政治方向之外,还必须遵循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学制改革一般周期较长,十年甚至几十年都很正常。

但是行政领导的任命周期一般较短,对于学制改革的研究缺 乏深度和广度,过度的行政干预会造成学制改革的断层和分 裂,不利于持续的改革和实验。而进行学制改革的专家和研 究团队及相关的实验学校则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此, 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学制改革自主权,然后在民主的基础上 进行集中。5.学制改革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尽管学制 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也不代表之前进行的学制改革都是一 无是处。国内外进行学制改革的经验都十分丰富,我们应当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首先,我们要对 学制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梳理,成功的方面吸纳起来,为以 后的学制改革奠定基础和借鉴;
失败的教训也时刻牢记,防 止今后重蹈覆辙。其次,在梳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要 对学制改革进行创新发展。不同时期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固有的学制改革模式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但却不能照搬。

我们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学制,用科学的态度 和方法去分析它,敢于发现它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大胆提 出新的想法和思路,从而促使学制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因 此,我们要在学制改革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现有学制 改革经验积累的前提下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1]林强.基础教育有必要试行“五二二”学制[J].上海 教育科研,2015(10). [2]吴锦,彭泽平.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经 验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0). [3]王攀峰,孟繁华,张增田.学生发展:学制与义务教 育年限调整的出发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 [4]顾明远.学校制度亟待研究改革[J].教育学报,2011 (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